一种新型的轴承筒内部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774429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01 14: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的轴承筒内部结构,属于轴承技术领域。它包括轴承筒内腔本体,轴承筒内腔本体由上至下依次设置有上腔室、中部通路以及下腔室,上腔室和下腔室通过中部通路相连,一主轴与轴承筒可拆卸式连接,主轴依次经过上腔室、中部通路以及下腔室。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本在原有的轴承筒结构上增加了2个台阶,上侧台阶用于固定中间轴承(即上腔室内腔中的最下方的一个轴承),减少了轴承座圈,一是减少了加工误差保证了同心度,二是加工方便提高了工作效率,也节省了成本;下侧台阶的好处在于从上端拆卸时使最下侧轴承固定不动,更方便的将其他位置的轴承拆掉,从而保证了拆卸的安全性。安全性。安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的轴承筒内部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新型的轴承筒内部结构,属于轴承


技术介绍

[0002]主轴轴承筒的作用是用来固定和支撑轴承,从而带动主轴进行旋转运动,通常情况下具有结构紧凑、回转灵敏、装置维护方便等特点。
[0003]现有轴承筒起初在设计时主要考虑到拆卸方便,在整个轴承筒内保证从上端可将所有轴承取出来,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位于最下侧的轴承很难拆卸掉,且设计轴承底座为铸件,加工复杂,工序较多,再加上铸件存在一定的内部缺陷,也加大了制作难度,增加了一定的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新型的轴承筒内部结构,它解决了原有轴承筒内部结构导致的拆卸相对困难、加工复杂、工序较多等一系列问题。
[0005]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采取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0006]一种新型的轴承筒内部结构,包括轴承筒内腔本体,所述轴承筒内腔本体由上至下依次设置有上腔室、中部通路以及下腔室,所述上腔室和所述下腔室通过中部通路相连,一主轴与所述轴承筒可拆卸式连接,所述主轴依次经过上腔室、中部通路以及下腔室,所述主轴上的位于上腔室和下腔室的部分均分别套设有至少一个轴承,所述上腔室内腔底部设置有第一台阶,所述第一台阶为环向凸起结构,所述上腔室中的最下方的一轴承匹配抵压在所述第一台阶的内腔侧壁处,所述下腔室内腔顶壁的边缘处环向设置有用于限制下腔室内的轴承向上移动的第二台阶。
[0007]作为优选实例,所述上腔室内共有两个轴承,由上至下依次为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所述主轴上于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之间套设有隔离套,所述隔离套为环状结构。
[0008]作为优选实例,所述上腔室内腔顶部设置有出入口,所述出入口处封堵有上轴承盖,所述上轴承盖通过第一螺栓固定在轴承筒上。
[0009]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在原有的轴承筒结构上进行改进,改进后是在轴承筒内部增加了2个台阶,上侧台阶用于固定中间轴承(即上腔室内腔中的最下方的一个轴承),减少了轴承座圈,一是减少了加工误差保证了同心度,二是加工方便提高了工作效率,也节省了成本;下侧台阶的好处在于从上端拆卸时使最下侧轴承固定不动,更方便的将其他位置的轴承拆掉,从而保证了拆卸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0010]图1为现有的轴承筒(即改进前的轴承筒)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11]图2为本技术所提及的轴承筒(即改进后的轴承筒,图中改进的部分已用圆圈标出)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12]图中:第一密封圈1、下轴承盖2、第二螺栓3、轴承筒4、油杯5、上轴承盖6、第一螺栓7、主轴8、第二密封圈9、第一轴承10、隔离套11、第二轴承12、轴承底座13、第三密封圈14、挡油环15、第三轴承16、弹性挡圈17。
具体实施方式
[0013]为了对本技术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技术。
[0014]如图1

2所示,一种新型的轴承筒4内部结构,包括轴承筒4内腔本体,轴承筒4内腔本体由上至下依次设置有上腔室、中部通路以及下腔室,上腔室和下腔室通过中部通路相连,一主轴8与轴承筒4可拆卸式连接,主轴8依次经过上腔室、中部通路以及下腔室,主轴8上的位于上腔室和下腔室的部分均分别套设有至少一个轴承,上腔室内腔底部设置有第一台阶,第一台阶为环向凸起结构,上腔室中的最下方的一轴承匹配抵压在第一台阶的内腔侧壁处,下腔室内腔顶壁的边缘处环向设置有用于限制下腔室内的轴承向上移动的第二台阶,中部通路的横截面半径比上腔室底端的恒截面半径和下腔室顶端的横截面半径都要小。
[0015]轴承筒4轴线处设置有一通路,主轴8转动设置在此通路处,通过在主轴8上套设上轴承盖6来封堵上腔室顶端出入口(通过第一螺栓7将上轴承盖6与轴承筒4进行固定连接),同理通过下轴承盖2对下腔室进行封堵(下轴承盖2通过第二螺栓3实现与轴承筒4下腔室底端出入口处的固定连接),上轴承盖6和下轴承盖2的端面中部均设置有一通孔供主轴8通过,为了提高轴承盖和主轴8间的密封性,在上轴承盖6的通孔的内腔侧壁上开设有凹槽,凹槽内设置有第二密封圈9,下轴承盖2的通孔的内腔侧壁上开设的环向凹槽内设置第一密封圈1,轴承筒4(无论改进前还是改进后)内部的各轴承、隔离套11、轴承底座13等均以压入装配的形式安装至轴承筒4内,因此轴承筒4内部结构相对紧凑。
[0016]上腔室内共有两个轴承,由上至下依次为第一轴承10和第二轴承12,主轴8上于第一轴承10和第二轴承12之间套设有隔离套11,隔离套11为环状结构,在改进前为了使得内部结构相对紧凑,加入了轴承底座13这个铸件,在加工时,轴承筒4的上腔室内腔侧壁的中底部以及底端处的横截面半径均相同,增加了轴承底座13(轴承底座13的底端面与上腔室底端面相重合,轴承底座13的外侧壁匹配抵压在上腔室的内腔侧壁底部区域),利用轴承底座13对第二轴承12进行支撑(即向上腔室内腔底端进行填充,使得上腔室中的轴承相对紧凑),轴承底座13的顶端面中部开设阶梯孔,阶梯孔的贯穿设计供主轴8通过,阶梯孔的内腔变化则用于匹配容纳第二轴承12的底端部分,阶梯孔的内腔侧壁上的用于与主轴8相接触的部分处也开设有环向凹槽,此环向凹槽内装有第三密封圈14。
[0017]上腔室改进后,在上腔室内腔底端边缘处设置有环向凸起,以此来省去轴承底座13的安装,在加工时可适当提高中部通路的长度,来抬高上腔室底端面的高度,使得在无轴承底座13的支撑的情况下,第二轴承12仍能够与上腔室底端面相接触,将轴承底座13上的第三密封圈14调整至中部通路上,在中部通路内腔侧壁上的接近上腔室的区域开设环向凹槽,并将第三密封圈14设置在此凹槽内。
[0018]上腔室内腔顶部设置有出入口,出入口处封堵有上轴承盖6,上轴承盖6通过第一螺栓7固定在轴承筒4上。
[0019]轴承筒4外侧壁上设置有若干个油杯5,下腔室内腔底部的主轴8部分套设有挡油环15和弹性挡圈17(弹性挡圈17与下方的下轴承盖2相接触),挡油环15和弹性挡圈17之间为下腔室内的第三轴承16,在改进前的轴承筒4中,挡油环15和第三轴承16处的下腔室外侧壁的横截面半径均相同,则在主轴8向上被抽出至轴承筒4时,第三轴承16可能会被带动,并向上运动,在改进后为了防止第三轴承16的移动,设置第二台阶,此处的第二台阶由第三轴承16上方区域的下腔室内腔侧壁的半径减小形成。
[0020]工作原理:本技术在原有的轴承筒4结构上进行改进,改进后是在轴承筒4内部增加了2个台阶,上侧台阶(第一台阶)用于固定中间轴承(即上腔室内腔中的最下方的一个轴承),减少了轴承座圈,一是减少了加工误差保证了同心度,二是加工方便提高了工作效率,也节省了成本;下侧台阶(第二台阶)的好处在于从上端拆卸时使最下侧轴承固定不动,更方便的将其他位置的轴承拆掉,从而保证了拆卸的安全性。
[0021]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的轴承筒(4)内部结构,包括轴承筒(4)内腔本体,所述轴承筒(4)内腔本体由上至下依次设置有上腔室、中部通路以及下腔室,所述上腔室和所述下腔室通过中部通路相连,一主轴(8)与所述轴承筒(4)可拆卸式连接,所述主轴(8)依次经过上腔室、中部通路以及下腔室,所述主轴(8)上的位于上腔室和下腔室的部分均分别套设有至少一个轴承,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腔室内腔底部设置有第一台阶,所述第一台阶为环向凸起结构,所述上腔室中的最下方的一轴承匹配抵压在所述第一台阶的内腔侧壁处,所述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少华张陆克张宇青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科利瑞克机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