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家用电梯曳引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5759625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26 19: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家用电梯曳引系统,包括曳引机、多根曳引件和对重块,曳引机安装于电梯井道顶部后侧的顶梁上,多根曳引件的一端与顶梁的一端固定,多根曳引件的另一端与顶梁的另一端固定,多根曳引件的中间部分依次环绕于对重块上的对重反绳轮、曳引机的主动轮以及轿厢组件后侧壁上的第一反绳轮;多根曳引件分为第一曳引件和第二曳引件,第一曳引件绕过第一反绳轮后连接至顶梁上,第二曳引件绕过轿厢组件顶部或底部的第二反绳轮后连接至电梯井道顶部前侧的绳头板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家用电梯曳引系统,有效提升轿厢在升降过程中的平稳性,不易晃动;在用户刚进入轿厢时也不会出现轿厢前端低头的现象,提升用户乘坐电梯时的舒适度。时的舒适度。时的舒适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家用电梯曳引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电梯
,具体地说是一种家用电梯曳引系统。

技术介绍

[0002]曳引式电梯是靠曳引绳曳引作业,其直接曳引装置主要有曳引绳、曳引机、导向轮等部件组成。曳引装置的布置方式不仅会直接影响曳引绳的受力情况、寿命以及轿厢运行的稳定性,也会影响曳引机的受力情况、结构设计及使用寿命等等。
[0003]家用别墅电梯的曳引系统中,常规采用的是两根曳引绳,并且两根曳引绳可以绕过轿厢的顶部或者底部进行设置,当曳引绳从轿厢顶部或轿厢底部走向时,轿厢类似于摇篮式结构,在电梯运行过程中会出现轿厢晃动;另外,在纯背包式电梯结构中,由于背包架结构的存在,由于背包架上下运动具有一定的导向限位结构,并且曳引绳作用在背包架上,所以这一类电梯解决了升降晃动的缺陷,但是纯背包式电梯由于在轿厢的底部仅仅靠背包架的底部悬臂进行支撑,特别是轿厢尺寸较大,总承载增加时,在用户刚开始进入轿厢时容易出现轿厢前端低头的现象,同样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用户使用舒适度。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解决的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至少一种缺陷,提供一种家用电梯曳引系统,能够有效保证轿厢在升降过程中的平稳性,不易晃动;并且在用户刚进入轿厢时也不会出现轿厢前端低头的现象,提升用户乘坐电梯时的舒适度。
[0005]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家用电梯曳引系统,它包括曳引机、多根曳引件和设于所述曳引机下方的对重块,所述曳引机安装于电梯井道顶部后侧的顶梁上,多根所述曳引件的一端与所述顶梁的一端固定,多根所述曳引件的另一端与所述顶梁的另一端固定,多根所述曳引件的中间部分依次环绕于所述对重块上的对重反绳轮、曳引机的主动轮以及轿厢组件后侧壁上的第一反绳轮;
[0006]多根所述曳引件分为第一曳引件和第二曳引件,其中所述第一曳引件绕过所述第一反绳轮后连接至所述顶梁上,所述第二曳引件绕过所述轿厢组件顶部或底部的第二反绳轮后连接至所述电梯井道顶部前侧的绳头板上。
[0007]本技术的家用电梯曳引系统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0008]本技术中的曳引系统中,改变了传统平台电梯中曳引件走轿厢顶部或者轿厢底部的方式,取而代之的是将传统的直上直下的一套曳引件结构分成了两套独立运行互不干涉的曳引系统,并且对轿厢的承载力起到主要支撑的第一曳引件绕过曳引机的主动轮后绕设在轿厢组件后侧壁上的第一反绳轮后与顶梁连接;第二曳引件则绕过曳引机的主动轮后绕设在轿厢组件底部或者顶部的第二反绳轮后,连接至轿厢组件前侧顶部的绳头板,两种曳引件曳引方式的结合,有效保证了轿厢在运行过程中的平稳定,尤其是在大尺寸、承载较大的轿厢结构中,既不易造成轿厢晃动,也不会出现用户刚进入轿厢时造成轿厢前端低头,充分提升使用舒适度。
[0009]作为改进的,所述轿厢组件包括L型轿架和安装于所述L型轿架前侧的轿厢,所述第一反绳轮连接于所述轿架后侧壁的中部位置;所述第二反绳轮连接于所述轿厢的顶部或L型轿架的底部。
[0010]优选的,所述曳引件为并排设置的三根,且中间的一根曳引件为第二曳引件,两侧的两根曳引件为第一曳引件。
[0011]再改进的,所述第二反绳轮为两个,且两个所述反绳轮分别设置于所述轿厢顶面前后两侧的中间位置。上述结构中,在轿厢顶部前后位置分别设置第二反绳轮,保证曳引件的顺畅运行,并且保证轿厢平稳、不低头。
[0012]再改进的,所述顶梁连接于电梯井道框架后侧的顶部,所述绳头板固定于电梯井道框架前侧的顶部。上述改进结构中,顶梁以及绳头板均固定于井道框架顶部,使其与土建不相关,可以使得井道框架、顶梁、绳头板一起设置成标准化结构,安装过程中完全不会因为土建是否平整而产生影响。
[0013]再改进的,所述曳引件为扁平状的曳引钢带。上述改进结构中,扁平设计的曳引钢带使接触面积增大,提高曳引摩擦力;钢带不需要额外润滑,无油渍污染,使用寿命长,噪音小,提升用户使用舒适度。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技术的家用电梯曳引系统实施例一的示意简图;
[0015]图2为图1中家用电梯曳引系统的另一角度示意简图;
[0016]图3为本技术的家用电梯曳引系统实施例二的示意简图。
[0017]附图标记说明:
[0018]1、曳引机;2、曳引件;2.1、第一曳引件;2.2、第二曳引件;3、对重块;4、顶梁;5、对重反绳轮;6、主动轮;7、第一反绳轮;8、第二反绳轮;9、绳头板;10、L型轿架;11、轿厢;12、导向轮;13、安装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0020]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21]实施例一:
[0022]如图1、2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家用电梯曳引系统,它包括曳引机1、多根曳引件2和设于曳引机1下方的对重块3,具体的,在电梯井道的顶部设置有相应的顶梁4,用于安装主机座,曳引机1安装于主机座上,顶梁4可以固定在电梯井道顶部的土建上,也可以安装在电梯井道内的井道框架的顶部后侧位置,即顶梁4与井道框架结构相关,与建筑土建不相关联,因此可以根据井道框架的规格配置相应规格的顶梁4,从而可以使得井道框架、顶梁4一起设置成标准化结构。
[0023]更加具体的,上述结构中,多根曳引件2的一端均与顶梁4的一端固定,多根曳引件2的另一端均与顶梁4的另一端固定,并且多根曳引件2的中间部分依次环绕于对重块3上的对重反绳轮5、曳引机1的主动轮6以及轿厢组件后侧壁上的第一反绳轮7;另外的,多根曳引件2分为第一曳引件2.1和第二曳引件2.2,其中第一曳引件2.1绕过第一反绳轮7后连接至顶梁4上,第二曳引件2.2绕过轿厢组件顶部的第二反绳轮8后连接至电梯井道顶部前侧位置的绳头板9上。
[0024]本实施例中,曳引件2优选的为扁平状的曳引钢带。当然,在其他的实施例中,曳引件2也可以是曳引钢丝绳。
[0025]本实施中,优选的,顶梁4连接于电梯井道框架后侧的顶部,绳头板9固定于电梯井道框架前侧的顶部。同前述的顶梁4安装结构类似,此处的绳头板9结构同样是连接于井道框架的顶部,即绳头板9安装与井道框架结构相关,与建筑土建不相关联,因此可以根据井道框架的规格配置相应规格的绳头板9,从而可以使得井道框架、顶梁4、绳头板9一起设置成标准化结构。
[0026]上述结构中,轿厢组件的主要承载力通过第一曳引件2.1提供,由于第一反绳轮7设置在轿厢组件的后侧壁上,使得第一曳引件2.1提供的曳引力作用点位于轿厢组件的后侧壁上;更加具体的,此处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家用电梯曳引系统,它包括曳引机(1)、多根曳引件(2)和设于所述曳引机(1)下方的对重块(3),所述曳引机(1)安装于电梯井道顶部后侧的顶梁(4)上,其特征在于:多根所述曳引件(2)的一端与所述顶梁(4)的一端固定,多根所述曳引件(2)的另一端与所述顶梁(4)的另一端固定,多根所述曳引件(2)的中间部分依次环绕于所述对重块(3)上的对重反绳轮(5)、曳引机(1)的主动轮(6)以及轿厢组件后侧壁上的第一反绳轮(7);多根所述曳引件(2)分为第一曳引件(2.1)和第二曳引件(2.2),其中所述第一曳引件(2.1)绕过所述第一反绳轮(7)后连接至所述顶梁(4)上,所述第二曳引件(2.2)绕过所述轿厢组件顶部或底部的第二反绳轮(8)后连接至所述电梯井道顶部前侧的绳头板(9)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家用电梯曳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轿厢组件包括L型轿架(10)和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龚文炜丁洪涛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弘威电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