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卡车前悬架空气弹簧减振器及防侧倾减振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减振器
,具体涉及一种卡车前悬架空气弹簧减振器及防侧倾减振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现有的一些空气弹簧减振器在使用时存在一些问题,其在工作过程中的进气与排气需另外在悬置上加装一个控制气阀,结构复杂,安装较为繁琐且易损坏;主流的空气悬架通过气泵的充放来实现减振器的作用,控制系统复杂,耗能多,且不适用于重载的情况;可靠性差,维修成本高,多用于豪华轿车,不适用复杂路况。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卡车前悬架空气弹簧减振器及防侧倾减振系统,通过变阻尼,变刚度来帮助卡车应对较为复杂的路况,应对较大的冲击,通过将两个减振器经阀体连接,实现防止卡车侧倾。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一方面保护了一种卡车前悬架空气弹簧减振器,包括空气弹簧、阻尼器、蓄能器、阀、上吊耳、下吊耳,所述阻尼器包括端盖、活塞杆、工作活塞、浮动活塞、阻尼筒;所述空气弹簧包括顶盖、囊皮、腰环、空气弹簧底座;所述端盖封住所述阻尼筒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卡车前悬架空气弹簧减振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空气弹簧、阻尼器、蓄能器(7)、阀(13)、上吊耳(1)、下吊耳(9),所述阻尼器包括端盖(2)、活塞杆(3)、工作活塞(4)、浮动活塞(5)、阻尼筒(6);所述空气弹簧包括顶盖(23)、囊皮(20)、腰环(16)、空气弹簧底座(17);所述端盖(2)封住所述阻尼筒(6)的上口,所述活塞杆(3)一部分位于所述阻尼筒(6)内,另一部分穿过所述端盖(2),位于所述端盖(2)上方,所述工作活塞(4)位于所述阻尼筒(6)内并与所述活塞杆(3)的下端固定连接,所述浮动活塞(5)位于所述阻尼筒(6)内、所述工作活塞(4)的下方;所述空气弹簧底座(17)与所述阻尼筒(6)的上部螺纹连接,所述囊皮(20)底口固定在所述空气弹簧底座(17)上,上口通过所述顶盖(23)封住,所述囊皮(20)的下部由所述腰环(16)包裹;所述顶盖(23)上部与所述上吊耳(1)固定连接,所述活塞杆(3)上端穿过所述顶盖(23)与所述上吊耳(1)固定连接;所述下吊耳(9)与所述阻尼筒(6)的底部螺纹连接,所述阀(13)固定在所述阻尼筒(6)下部一侧,所述蓄能器(7)底部与所述下吊耳(9)螺纹连接,所述蓄能器(7)通过管道经所述阀(13)与所述空气弹簧内部相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卡车前悬架空气弹簧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筒(6)包括限位圈(601)、通孔a(602)、通孔b(603)、通孔c(604),所述浮动活塞(5)位于所述工作活塞(4)与所述限位圈(601)之间,所述通孔a(602)位于所述阻尼筒(6)一侧、所述限位圈(601)的底部,所述通孔b(603)、所述通孔c(604)位于所述阻尼筒6的另一侧、所述限位圈(601)的底部,所述通孔b(603)位于所述通孔c(604)的下部;所述浮动活塞(5)的上腔体填充油液,下腔填充气体。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卡车前悬架空气弹簧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活塞(4)包括止动环a(401)、锥形弹簧a(402)、挡片a(403)、止动环b(404)、锥形弹簧b(405)、挡片b(406)、限位环(407)、活塞主体(408)、止动环c(409)、锥形弹簧c(410)、挡片c(411)、止动环d(412)、锥形弹簧d(413)、挡片d(414)、耐磨环(415),其中所述活塞主体(408)一侧卡在所述活塞杆(3)的轴肩上,所述限位环(407)通过螺纹连接在活塞杆(3)上,将活塞主体(408)另一侧固定住,活塞主体(408)外侧环绕有所述耐磨环(415);所述活塞主体(408)内部开有流道b(416)、流道a(417)、流道c(418)、流道d(419);所述止动环a(401)与所述活塞杆上(3)螺纹连接,所述止动环a(401)下侧抵住所述锥形弹簧a(402)的上端,所述锥形弹簧a(402)的下端与所述挡片a(403)焊接固定,堵住所述流道a(417)的上端口;所述止动环b(404)与所述活塞杆(3)螺纹连接,所述止动环b(404)下侧抵住所述锥形弹簧b(405)的上端,所述锥形弹簧b(...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劲松,刘秀梅,李贝贝,刘启航,赵威,易锟梁,刘申,赵巧,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矿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