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斜顶出模的阻力组件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733135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26 18:3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便于斜顶出模的阻力组件结构,包括模仁板和设于模仁板下方的顶针板,模仁板和顶针板之间设有斜顶杆,斜顶杆的端部固设在顶针板上,模仁板和顶针板之间还设有阻力组件,阻力组件包括顶针和阻力柱,阻力柱的一端固设在塑胶件的下端面上,阻力柱的另一端上设有第一凸台,顶针的一端固设在顶针板上,顶针的另一端设有第二凸台;通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当一些塑胶件上的倒扣部较深时,斜顶杆将倒扣部从注塑模具上的模仁板上脱下的过程中,斜顶杆与倒扣部之间会卡合在一起的情况,使注塑件很容易从斜顶杆上脱下,实现了注塑件脱离的同时倒扣部的同步脱离,包括了塑胶件的生产质量的同时提高了生产效率。效率。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便于斜顶出模的阻力组件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注塑模具
,具体为一种便于斜顶出模的阻力组件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目前,随着经济环境的日渐繁荣,很多模具企业的水平和客户的需求都逐渐提高,越来越多的客户在选择注塑模具时会更注重质量,因为质量好的注塑模具拥有更长的使用寿命,可以节省大量的维护费用,还可以生产出优质的塑料制品,从而保证注塑制品的质量和生产稳定性。
[0003]在注塑模具的生产过程中,当塑胶件成型后,需要从模仁板上脱下,在脱模过程中,一般塑胶件上具有倒扣部,常规的操作是通过倾斜设置的斜顶杆将倒扣部从注塑模具上脱下,但是一些塑胶件上的倒扣部较深时,斜顶杆将倒扣部从注塑模具上的模仁板上脱下的过程中,斜顶杆与倒扣部之间会卡合在一起,导致注塑件不容易从斜顶杆上脱下,操作不当会造成倒扣部的破损,影响塑胶件的生产质量。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为克服上述情况不足,旨在提供一种能解决上述问题的技术方案。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便于斜顶出模的阻力组件结构,包括模仁板和设于模仁板下方的顶针板,模仁板和顶针板之间设有斜顶杆,斜顶杆的端部固设在顶针板上;
[0007]模仁板和顶针板之间还设有阻力组件,阻力组件包括顶针和阻力柱,阻力柱的一端固设在塑胶件的下端面上,阻力柱的另一端上设有第一凸台;
[0008]顶针的一端固设在顶针板上,顶针的另一端设有第二凸台;
[0009]阻力柱与顶针在竖直方向上沿同一竖直轴线设置,所述竖直轴线与斜顶杆之间的夹角大于零度,第一凸台与第二凸台在横向上相互抵接且第二凸台设于第一凸台背离倒扣部的一侧;
[0010]阻力柱与斜顶杆在水平方向上的距离大于斜顶杆在水平方向上顶出作业中行程的最远距离。
[0011]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方案:顶针、阻力柱和第一凸台竖直方向的总高度与斜顶杆竖直方向的高度一致。
[0012]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方案:第一凸台竖直方向的高度与第二凸台竖直方向的高度相等。
[0013]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方案:阻力柱竖直方向的高度小于倒扣部竖直方向的高度。
[0014]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方案:顶针、阻力柱、第一凸台和第二凸台的横截面均为圆形且横截面相等
[0015]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方案:阻力柱包括分别设置在倒扣部两侧且沿倒扣部对称
设置的第一阻力柱和第二阻力柱,顶针包括分别与第一阻力柱和第二阻力柱配合作业的第一顶针和第二顶针。
[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
[0017]通过斜顶杆和本技术阻力组件的配合使注塑件从模仁板脱离的过程中,倒扣部不仅受到竖直方向的力,还受到背离模仁板方向的力,从而实现注塑件从模仁板脱离的过程中,倒扣部能同步的从模仁板上脱离,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当一些塑胶件上的倒扣部较深时,斜顶杆将倒扣部从注塑模具上的模仁板上脱下的过程中,斜顶杆与倒扣部之间会卡合在一起的情况,使注塑件很容易从斜顶杆上脱下,实现了注塑件脱离的同时倒扣部的同步脱离,包括了塑胶件的生产质量的同时提高了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0018]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立体图;
[0019]图2是本技术的正视图;
[0020]图3是图2中A处的局部视图;
[0021]图4是本技术中斜顶杆与倒扣部的横截面视图;
[0022]图5是本技术中斜顶杆与倒扣部脱离状态的示意图;
[0023]图6是本技术的仰视图;
[0024]图7是本技术的另一结构立体图;
[0025]图中的附图标记及名称如下:
[0026]模仁板

10,顶针板

20,斜顶杆

30,阻力组件

40,阻力柱

41,顶针

42,第一凸台
ꢀ‑
411,第二凸台

421,倒扣部

50,第一阻力柱

41a,第二阻力柱

41b,倒扣块

60,注塑件

70。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8]请参阅图1

7,一种便于斜顶出模的阻力组件40结构,包括模仁板10和设于模仁板 10下方的顶针板20,模仁板10和顶针板20之间设有斜顶杆30,斜顶杆30的端部固设在顶针板20上;
[0029]模仁板10和顶针板20之间还设有阻力组件40,阻力组件40包括顶针42和阻力柱 41,阻力柱41的一端固设在塑胶件的下端面上,阻力柱41的另一端上设有第一凸台411;
[0030]顶针42的一端固设在顶针板20上,顶针42的另一端设有第二凸台421;
[0031]阻力柱41与顶针42在竖直方向上沿同一竖直轴线设置,所述竖直轴线与斜顶杆30 之间的夹角大于零度,第一凸台411与第二凸台421在横向上相互抵接且第二凸台421设于第一凸台411背离倒扣部50的一侧;
[0032]阻力柱41与斜顶杆30在水平方向上的距离大于斜顶杆30在水平方向上顶出作业中行程的最远距离;
[0033]如图3所示,当模仁板10上的塑胶件经过冷却成型好后,通过顶针板20带动斜顶杆 30和顶针42进行顶出作业,使塑胶件从模仁板10上脱离;
[0034]在斜顶杆30和顶针42的顶出作业过程中,塑胶件受到来自斜顶杆30的合力为F1,F1 可以分解为竖直方向的分力f1和水平方向的分力f2,塑胶件受到的水平方向的分力f2经过阻力柱41传递到第一凸台411上,因为第一凸台411与第二凸台421在横向上相互抵接且第二凸台421设于第一凸台411背离倒扣部50的一侧,所以第二凸台421会受到来自于第一凸台411水平方向的力f2,根据牛顿第三定律: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可知,第一凸台411也会受到来自于第二凸台421水平方向的力f3,f3的方向为水平朝向倒扣部50,其中f2=f3, f3会通过阻力柱41传递到注塑件70上;
[0035]综合分析得知,如图4所示,塑胶件受到的力包括来自于斜顶杆30的竖直方向的力 f1和来自于阻力柱41的水平方向的力f3,通过f1使塑胶件从模仁板10上脱离,通过f3 使倒扣部50与斜顶杆30分离;
[0036]如图5所示,倒扣部50上朝向斜顶杆30的方向上设有倒扣块60,斜顶杆30在对注塑件7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便于斜顶出模的阻力组件(40)结构,包括模仁板(10)和设于模仁板(10)下方的顶针板(20),模仁板(10)和顶针板(20)之间设有斜顶杆(30),斜顶杆(30)的端部固设在顶针板(20)上,其特征在于;模仁板(10)和顶针板(20)之间还设有阻力组件(40),阻力组件(40)包括顶针(42)和阻力柱(41),阻力柱(41)的一端固设在塑胶件的下端面上,阻力柱(41)的另一端上设有第一凸台(411);顶针(42)的一端固设在顶针板(20)上,顶针(42)的另一端设有第二凸台(421);阻力柱(41)与顶针(42)在竖直方向上沿同一竖直轴线设置,所述竖直轴线与斜顶杆(30)之间的夹角大于零度,第一凸台(411)与第二凸台(421)在横向上相互抵接且第二凸台(421)设于第一凸台(411)背离倒扣部(50)的一侧;阻力柱(41)与斜顶杆(30)在水平方向上的距离大于斜顶杆(30)在水平方向上顶出作业中行程的最远距离。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于斜顶出模的阻力组件结构,其特征在于,顶针(4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肖文斌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佳旺礼品盒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