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动力单元车载减振装置及其使用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5727880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26 18:2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智能动力单元车载减振装置及其使用方法,包括安装在智能动力单元和车辆底盘之间的若干个减震垫单元。所述减震垫单元包括两个上下对称复合的橡胶垫组件,橡胶垫组件之间设置环形气囊。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橡胶和气囊复合的减震垫单元,能够起到减震效果;其中气囊用于提高吸收震动的效果,同时气囊的充放气的结构能够在橡胶垫异常的时候进行充气支持,气囊也能分担橡胶垫的压力。气囊也能分担橡胶垫的压力。气囊也能分担橡胶垫的压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智能动力单元车载减振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载减振装置,具体是一种智能动力单元车载减振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目前用于车辆智能动力单元(发动机、变速器等)的减振装置通常是安装在智能动力单元和车辆底盘之前的橡胶垫,主要是吸收部分智能动力单元工作过程中产生的震动,减少异响也是避免震动通过汽车底盘传递到与底盘连接的车内部件,目前采用的橡胶垫的使用寿命不长,一般两三年以后人在车内就会感觉到震动和发动机异响,虽然轻微但是影响使用感受。即目前针对此处的主要研究方向就是提高减震效果和减震垫单元的状态监测。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能动力单元车载减振装置及其使用方法,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智能动力单元车载减振装置,包括安装在智能动力单元和车辆底盘之间的若干个减震垫单元。所述减震垫单元包括两个上下对称复合的橡胶垫组件,橡胶垫组件之间设置环形气囊。还包括用连接智能动力单元、车辆底盘和减震垫单元的螺栓若干,所述螺栓依次穿过车辆底盘上的通孔、减震垫单元的中心孔和智能动力单元边缘的安装孔后并与螺母连接,螺栓和螺母将多个减震垫单元压紧固定在车辆底盘和智能动力单元之间。
[0005]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螺母和智能动力单元边缘的安装孔之间的部分螺栓上套有金属支撑套,金属支撑套被螺母压紧连接在智能动力单元的边缘上,金属支撑套的外部设置有塔形弹簧,塔形弹簧的直径小的一端焊接金属支撑套顶部外表面焊接的圆台,塔形弹簧直径大的一端焊接配重环,配重环即不锈钢或者其他材质的圆环。所述配重环放置在金属支撑套下端外表面焊接的垫板。所述垫板朝向配重环的表面粘合有一层耐磨层,耐磨层可以是聚四氟乙烯材质的塑料片。所述塔形弹簧的圈与圈之间卡有橡胶材质的阻尼条。
[0006]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橡胶垫组件包括限位板、橡胶垫和外防护板,橡胶垫的两面分别复合连接有限位板和外防护板,限位板、橡胶垫和外防护板的中心位置均开设供螺栓穿过的孔。两个橡胶垫组件的限位板相对设置,且两个橡胶垫组件之间设有与其同轴的环形气囊,环形气囊的气嘴位于减震垫单元的外表面一侧,所述限位板的中心孔滑动设置在中间套筒的外表面,中间套筒的一端外端成形环形限位,中间套筒的另一端能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另一个限位环,限位环的外径和中间套筒一端的环形限位的外径均大于限位板中心孔的内径;所述中间套筒和限位环的高度总和小于减震垫单元的高度一半,确保橡胶垫和环形气囊有压缩的空间。
[0007]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减震垫单元中气嘴通过管道依次连接电子气压计、电磁三通阀、单向阀和多通管道的出气口,多通管道的进气口通过管道连接充气泵的输出端,充气泵一般固定安装在车辆底盘,其中电子气压计的信号输出端连接控制器的采集端口,控制器的输出端口电性连接充气泵和电磁三通阀。控制器采用目前现有的单片机控制器即可,电磁三通阀的其中一个输出端口闲置,用于调节放气。
[0008]一种智能动力单元车载减振装置的使用方法,具体步骤如下:步骤一:在进行减震垫单元安装前通过人工控制充气泵使得每个减震垫单元内的压力均等于大气压;步骤二:将智能动力单元放置到减震垫单元上并通过对应的螺栓和螺母进行固定,并人工控制充气泵、电磁阀,使得每个减震垫单元对应的电子气压计显示的气压相同;步骤三:车辆在运行过程中,电子气压计实时监控每个减震垫单元的压力,并通过在控制器内设置气压波动阈值,当发现压力异常的时候及时进行放气和充气的操作,同时也能够及时的知道减震垫单元的状态,以便于及时的更换。
[000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采用橡胶和气囊复合的减震垫单元,能够起到减震效果;其中气囊用于提高吸收震动的效果,同时气囊的充放气的结构能够在橡胶垫异常的时候进行充气支持,气囊也能分担橡胶垫的压力;另外气囊配合电子气压计能够实现对减震垫单元状态的监测。
附图说明
[0010]图1为智能动力单元车载减振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11]图2为智能动力单元车载减振装置中减震垫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0012]图3为智能动力单元车载减振装置中减震垫单元多个配合使用的示意图。
[0013]图中:减震垫单元1、智能动力单元2、垫板3、塔形弹簧4、阻尼条41、金属支撑套5、螺母6、螺栓7、车辆底盘8;环形气囊9、限位板10、橡胶垫11、限位环12、中间套筒13、气嘴14、外防护板15、电子气压计16、电磁三通阀17、单向阀18、多通管道19、充气泵20。
具体实施方式
[0014]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15]请参阅图1~3,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一种智能动力单元车载减振装置,包括安装在智能动力单元2和车辆底盘8之间的若干个减震垫单元1。
[0016]所述减震垫单元1位于智能动力单元2与车辆底盘8之间,其中智能动力单元2主要为发动机,也可以是变速箱等易产生震动的部件,减震垫单元1用来减弱动力组件的震动通过底盘传递到与底盘连接的座椅等部件上,以提高车内的舒适性,以及保护底盘上连接其他的部件避免震动的损害。
[0017]螺栓7依次穿过车辆底盘8上的通孔、减震垫单元1的中心孔和智能动力单元2边缘的安装孔后并与螺母6连接,螺栓7和螺母6将多个减震垫单元1压紧固定在车辆底盘8和智
能动力单元2之间;所述螺母6和智能动力单元2边缘的安装孔之间的部分螺栓7上套有金属支撑套5,金属支撑套5被螺母6压紧连接在智能动力单元2的边缘上,金属支撑套5的外部设置有塔形弹簧4,塔形弹簧4的直径小的一端焊接金属支撑套5顶部外表面焊接的圆台,塔形弹簧4直径大的一端焊接配重环(配重环的内径大于金属支撑套5的外径),配重环即不锈钢或者其他材质的圆环;配重环放置在金属支撑套5下端外表面焊接的垫板3,且垫板3朝向配重环的表面粘合有一层耐磨层,耐磨层可以是聚四氟乙烯材质的塑料片,塔形弹簧4的圈与圈之间至少卡有一段橡胶材质的阻尼条41,阻尼条41的长度可以是8

15cm,为了防止脱落,阻尼条41的两侧开设供圈卡入的凹槽;在智能动力单元的震动传动到边缘时候,塔形弹簧4能够吸收震动,同时配重量环在配合塔形弹簧4震动的时候也能蓄能,通过配重环摩擦和拍打耐磨层消耗较弱的震动,同时阻尼条41也能参与部分的吸能消能;用于减弱智能动力单元的震动,进而提高车辆使用感受。
[0018]所述减震垫单元1包括两个上下对称复合的橡胶垫组件,橡胶垫组件包括限位板10、橡胶垫11和外防护板15,橡胶垫11的两面分别复合连接有限位板10和外防护板15,限位板10、橡胶垫11和外防护板15的中心位置均开设供螺栓7穿过的孔,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智能动力单元车载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装在智能动力单元(2)和车辆底盘(8)之间的若干个减震垫单元(1);所述减震垫单元(1)包括两个上下对称复合的橡胶垫组件,橡胶垫组件之间设置环形气囊(9)。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动力单元车载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连接智能动力单元(2)、车辆底盘(8)和减震垫单元(1)的螺栓(7)若干,所述螺栓(7)依次穿过车辆底盘(8)上的通孔、减震垫单元(1)的中心孔和智能动力单元(2)边缘的安装孔后并与螺母(6)连接,螺栓(7)和螺母(6)将多个减震垫单元(1)压紧固定在车辆底盘(8)和智能动力单元(2)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智能动力单元车载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母(6)和智能动力单元(2)边缘的安装孔之间的部分螺栓(7)上套有金属支撑套(5),金属支撑套(5)被螺母(6)压紧连接在智能动力单元(2)的边缘上,金属支撑套(5)的外部设置有塔形弹簧(4),塔形弹簧(4)的直径小的一端焊接金属支撑套(5)顶部外表面焊接的圆台,塔形弹簧(4)直径大的一端焊接配重环。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智能动力单元车载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配重环放置在金属支撑套(5)下端外表面焊接的垫板(3)。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智能动力单元车载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垫板(3)朝向配重环的表面粘合有一层耐磨层,耐磨层可以是聚四氟乙烯材质的塑料片。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智能动力单元车载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塔形弹簧(4)的圈与圈之间卡有橡胶材质的阻尼条(41)。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智能动力单元车载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橡胶垫组件包括限位板(10)、橡胶垫(11)和外防护板(15),橡胶垫(11)的两面分别复合连接有限位板(10)和外防护板(15),限位板(10)、橡胶垫(11)和外防护板(15)的中心位置均开设供螺栓(7)穿过的孔。8.根据权利要求7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坤赵森森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英拓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