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快速且稳定地换向与顶货并采用模组化设计的自走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725992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26 18: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自走车,其包含有基座、驱动马达、行走马达、第一驱动总成以及第二驱动总成,所述驱动马达用以带动所述第一驱动总成在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进行切换,当所述第一驱动总成位在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一驱动总成接触行走面且所述第二驱动总成分离于所述行走面,以允许所述行走马达带动所述第一驱动总成以带动所述基座沿第一水平方向移动,当所述第一驱动总成位在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第二驱动总成接触所述行走面且所述第一驱动总成分离于所述行走面,以允许所述行走马达带动所述第二驱动总成以带动所述基座沿相异在所述第一水平方向的第二水平方向移动。述第一水平方向的第二水平方向移动。述第一水平方向的第二水平方向移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可快速且稳定地换向与顶货并采用模组化设计的自走车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自走车,尤指一种可快速且稳定地换向与顶货并采用模组化设计的自走车。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科技发展,自走车已广泛运用于自动化仓储物流系统、智慧工厂、智慧制造等领域,然现有的自走车的换向机构与顶货机构结构复杂且大都是采用链条传动的设计,而链条传动系统中不同传动元件之间的运动往往因加工精度限制存在有误差,因此自走车在进行换向或顶货作业时容易发生行走方向偏移或顶货平台倾斜的问题。此外,由于现有的自走车并非是采用模组化的设计,所有的零件都是相对于同一壳体进行组装,故较难以对组装工作进行有效的分工,而需花费较多的组装时间与组装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0003]因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快速且稳定地换向与顶货并采用模组化设计的自走车,以解决上述问题。
[0004]为达成上述目的,本技术公开一种自走车,所述自走车包含有基座、驱动马达、行走马达、第一驱动总成以及第二驱动总成,所述第一驱动总成设置在所述基座上且耦接在所述驱动马达以及所述行走马达,所述行走马达用以带动所述第一驱动总成以带动所述基座沿第一水平方向移动,且所述驱动马达用以带动所述第一驱动总成在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进行切换,所述第二驱动总成设置在所述基座上且耦接所述行走马达,所述行走马达还用以带动所述第二驱动总成以带动所述基座沿相异于所述第一水平方向的第二水平方向移动,当所述第一驱动总成位在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一驱动总成接触行走面且所述第二驱动总成分离于所述行走面,以允许所述基座被所述第一驱动总成带动而沿所述第一水平方向移动,当所述第一驱动总成位在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第二驱动总成接触所述行走面且所述第一驱动总成分离于所述行走面,以允许所述基座被所述第二驱动总成带动而沿所述第二水平方向移动。
[0005]根据本技术其中一实施例,所述第一驱动总成包含有传动齿轮组、第一壳体、第一轮座以及凸轮组,所述传动齿轮组耦接所述驱动马达,所述第一壳体固定设置在所述基座,所述第一轮座活动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且可相对在所述第一壳体沿垂直方向移动,所述凸轮组耦接所述传动齿轮组且抵接所述第一轮座,所述驱动马达用来驱动所述传动齿轮组以带动所述凸轮组转动而推抵所述第一轮座沿所述垂直方向朝下移动,以使所述第一驱动总成切换至所述第一状态。
[0006]根据本技术其中一实施例,所述凸轮组包含有第一抵顶件以及第二抵顶件,所述第一抵顶件直接或间接抵接所述第一轮座的下侧,所述第二抵顶件直接或间接抵接所述第一轮座的上侧,且所述第二抵顶件与所述第一抵顶件同轴设置。
[0007]根据本技术其中一实施例,所述第一驱动总成还包含有第一支撑件以及第二
支撑件,所述第一支撑件转动设置在所述第一轮座的下侧且用以与所述第一抵顶件转动配合,所述第二支撑件转动设置在所述第一轮座的上侧且用以与所述第二抵顶件转动配合。
[0008]根据本技术其中一实施例,所述第一抵顶件的推抵部的外缘与所述凸轮组的轴心的距离沿第一转动方向渐增,所述第一抵顶件的等距部的外缘与所述凸轮组的所述轴心的距离沿所述第一转动方向为定值,所述第二抵顶件的推抵部的外缘与所述凸轮组的所述轴心的距离沿相反于所述第一转动方向的第二转动方向渐增,所述第二抵顶件的等距部的外缘与所述凸轮组的所述轴心的距离沿所述第二转动方向为定值,当所述第一抵顶件的所述推抵部抵接所述第一轮座的下侧时,所述第二抵顶件的所述推抵部抵接所述第一轮座的上侧,且当所述第一抵顶件的所述等距部抵接所述第一轮座的下侧时,所述第二抵顶件的所述等距部抵接所述第一轮座的上侧。
[0009]根据本技术其中一实施例,所述第一驱动总成还包含有运载平台,所述运载平台活动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且可相对于所述第一壳体沿所述垂直方向移动,所述驱动马达还用来驱动所述传动齿轮组以带动所述凸轮组转动而推抵所述运载平台沿所述垂直方向朝上移动,以使所述第一驱动总成切换至第三状态。
[0010]根据本技术其中一实施例,所述凸轮组包含有第一抵顶件、第二抵顶件以及第三抵顶件,所述第一抵顶件直接或间接抵接所述第一轮座的下侧,所述第二抵顶件直接或间接抵接所述第一轮座的上侧,所述第三抵顶件直接或间接抵接所述运载平台的上侧,且所述第三抵顶件、所述第二抵顶件与所述第一抵顶件同轴设置。
[0011]根据本技术其中一实施例,所述第一驱动总成还包含有第一支撑件、第二支撑件以及第三支撑件,所述第一支撑件转动设置在所述第一轮座的下侧且用以与所述第一抵顶件转动配合,所述第二支撑件转动设置在所述第一轮座的上侧且用以与所述第二抵顶件转动配合,所述第三支撑件转动设置在所述运载平台的上侧且用以与所述第三抵顶件转动配合。
[0012]根据本技术其中一实施例,所述第一抵顶件的推抵部的外缘与所述凸轮组的轴心的距离沿第一转动方向渐增,所述第一抵顶件的等距部的外缘与所述凸轮组的所述轴心的距离沿所述第一转动方向为定值,所述第二抵顶件的推抵部的外缘与所述凸轮组的所述轴心的距离沿相反于所述第一转动方向的第二转动方向渐增,所述第二抵顶件的等距部的外缘与所述凸轮组的所述轴心的距离沿所述第二转动方向为定值,所述第三抵顶件的推抵部的外缘与所述凸轮组的所述轴心的距离沿所述第二转动方向渐增,所述第三抵顶件的等距部的外缘与所述凸轮组的所述轴心的距离沿所述第二转动方向为定值,当所述第一抵顶件的所述推抵部抵接所述第一轮座的下侧时,所述第二抵顶件的所述推抵部与所述第三抵顶件的所述等距部分别抵接所述第一轮座的上侧与所述运载平台的上侧,且当所述第三抵顶件的所述推抵部抵接所述运载平台的上侧时,所述第一抵顶件的所述等距部与所述第二抵顶件的所述等距部分别抵接所述第一轮座的下侧与所述第一轮座的上侧。
[0013]根据本技术其中一实施例,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运载平台的其中一者上形成有避让孔槽,当所述第一驱动总成切换至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第二支撑件部分穿设在所述避让孔槽。
[0014]综上所述,在本技术中,当驱动马达带动第一驱动总成切换至第一状态时,第一驱动总成接触行走面且第二驱动总成分离于行走面,以使行走马达可带动第一驱动总成
以带动基座沿第一水平方向移动;当驱动马达带动第一驱动总成切换至第二状态时,第二驱动总成接触行走面且第一驱动总成分离于行走面,以使行走马达可带动第二驱动总成以带动基座沿第二水平方向移动。此外,驱动马达可用来带动第一驱动总成切换至第三状态,以进行顶货作业,故本技术的自走车可快速且稳定地进行换向与顶货作业。此外,本技术的自走车采用模组化的设计,在组装时,使用者可先分别将第一驱动总成、第二驱动总成等不同总成进行组装,再将不同总成相对于基座进行组装,故本技术的自走车具有仅需花费较短组装时间以及较低组装成本的优点。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自走车的外观示意图。
[0016]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自走车的元件爆炸图。
[0017]图3为本实用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走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自走车包含有:基座;驱动马达;行走马达;第一驱动总成,其设置在所述基座上且耦接在所述驱动马达以及所述行走马达,所述行走马达用以带动所述第一驱动总成以带动所述基座沿第一水平方向移动,且所述驱动马达用以带动所述第一驱动总成在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进行切换;以及第二驱动总成,其设置在所述基座上且耦接所述行走马达,所述行走马达还用以带动所述第二驱动总成以带动所述基座沿相异于所述第一水平方向的第二水平方向移动;其中当所述第一驱动总成位在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一驱动总成接触行走面且所述第二驱动总成分离于所述行走面,以允许所述基座被所述第一驱动总成带动而沿所述第一水平方向移动,当所述第一驱动总成位在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第二驱动总成接触所述行走面且所述第一驱动总成分离于所述行走面,以允许所述基座被所述第二驱动总成带动而沿所述第二水平方向移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走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总成包含有:传动齿轮组,其耦接所述驱动马达;第一壳体,其固定设置在所述基座;第一轮座,其活动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且可相对在所述第一壳体沿垂直方向移动;以及凸轮组,其耦接所述传动齿轮组且抵接所述第一轮座,所述驱动马达用来驱动所述传动齿轮组以带动所述凸轮组转动而推抵所述第一轮座沿所述垂直方向朝下移动,以使所述第一驱动总成切换至所述第一状态。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走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轮组包含有:第一抵顶件,其直接或间接抵接所述第一轮座的下侧;以及第二抵顶件,其直接或间接抵接所述第一轮座的上侧,且所述第二抵顶件与所述第一抵顶件同轴设置。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走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总成还包含有:第一支撑件,其转动设置在所述第一轮座的下侧且用以与所述第一抵顶件转动配合;以及第二支撑件,其转动设置在所述第一轮座的上侧且用以与所述第二抵顶件转动配合。5.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自走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抵顶件的推抵部的外缘与所述凸轮组的轴心的距离沿第一转动方向渐增,所述第一抵顶件的等距部的外缘与所述凸轮组的所述轴心的距离沿所述第一转动方向为定值,所述第二抵顶件的推抵部的外缘与所述凸轮组的所述轴心的距离沿相反于所述第一转动方向的第二转动方向渐增,所述第二抵顶件的等距部的外缘与所述凸轮组的所述轴心的距离沿所述第二转动方向为定值,当所述第一抵顶件的所述推抵部抵接所述第一轮座的下侧时,所述第二抵顶件的所述推抵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弘徐条胜陈建明黄裕程
申请(专利权)人:盟立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