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冷凝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720310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23 15: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高效冷凝器,包括待换热进入端、待换热出口端、空气换热管、流体换热管、空气吸入风扇、空气排出风扇、流体进入管口、流体排出管口,所述待换热进入端设置在空气换热管的后侧端,所述流体换热管连接在空气换热管的前侧端,所述待换热出口端连接在流体换热管的前端,所述空气吸入风扇设置在空气换热管的前端顶面,所述空气排出风扇连接在空气换热管的后端底面,所述流体进入管口连接在流体换热管的前端顶侧,所述流体排出管口连接在流体换热管的后端底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优化了冷凝器的结构设置,改变传统的冷凝器的结构设计,改进为一种具备拼装多用的冷凝器结构,结构采用空气换热和流体换热两个换热方式,并且采用可以拼装使用的方式,通过空气换热后在使用流体换热的效果更加明显,换热速度更快,宜推广使用。使用。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效冷凝器


[0001]本技术涉及冷凝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效冷凝器。

技术介绍

[0002]冷凝器是运用在空气调节器上的一种将换热媒介进行热交换的装置,主要作用是将热交换媒介进行流动换热,并且达到主机使用的要求,传统的冷凝器要么是采用空气换热的方式进行热交换,要么是通过流体换热的方式进行换热,因为空气换热冷凝器的成本低、制造方式简单的特点被广泛使用,但是对于要求较高的还是采用流体进行换热,为了能够提高冷凝器的效率,特此设计一种高效冷凝器。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效冷凝器,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4]一种高效冷凝器,包括待换热进入端、待换热出口端、空气换热管、流体换热管、空气吸入风扇、空气排出风扇、流体进入管口、流体排出管口,所述待换热进入端设置在空气换热管的后侧端,所述流体换热管连接在空气换热管的前侧端,所述待换热出口端连接在流体换热管的前端,所述空气吸入风扇设置在空气换热管的前端顶面,所述空气排出风扇连接在空气换热管的后端底面,所述流体进入管口连接在流体换热管的前端顶侧,所述流体排出管口连接在流体换热管的后端底侧。
[0005]在上述技术方案基础上,所述空气换热管的前端开设有连接槽,所述流体换热管的后端设置有连接圈,所述连接圈与流体换热管一体成型,所述流体换热管后端的连接圈连接在空气换热管后端的连接槽内,所述流体换热管的前端开设有连接槽,所述待换热出口端的后端设置有连接圈,所述连接圈与待换热出口端一体成型,所述空气换热管的后端外侧和待换热出口端的后端外侧设置有悬挂外圈,所述悬挂外圈上开设有固位穿孔,所述流体换热管和空气换热管之间与流体换热管和待换热出口端之间均设置有密封胶垫。
[0006]在上述技术方案基础上,所述待换热进入端内部设置有分散腔体,所述待换热出口端内部设置有汇聚腔体,所述空气换热管、流体换热管内部设置有换热毛细管,所述换热毛细管横向设置在空气换热管和流体换热管内,所述空气换热管内的换热毛细管后端连通在待换热进入端内的分散腔体内,所述流体换热管内的换热毛细管前端连通在待换热出口端内的汇聚腔体内,所述空气空气换热管前端的连接槽与流体换热管之间设置有对接腔体,所述空气换热管内的换热毛细管前端连通在对接腔体内,所述流体换热管内的换热毛细管后端连通在对接腔体内。
[0007]在上述技术方案基础上,所述空气换热管和流体换热管内部设置有换热腔体,所述换热腔体、空气吸入风扇、空气排出风扇相互连通,所述换热腔体、流体进入管口、流体排出管口相互连通,所述换热毛细管横置在换热腔体内。
[000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本技术优化了冷凝器的结构设
置,改变传统的冷凝器的结构设计,改进为一种具备拼装多用的冷凝器结构,结构采用空气换热和流体换热两个换热方式,并且采用可以拼装使用的方式,通过空气换热后在使用流体换热的效果更加明显,换热速度更快,宜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0009]图1为本技术前侧面状态图。
[0010]图2为本技术拆分示意图。
[0011]图3为本技术侧平面示意图。
[0012]图中:待换热进入端1、待换热出口端2、空气换热管3、流体换热管4、空气吸入风扇5、空气排出风扇6、流体进入管口7、流体排出管口8、连接槽9、连接圈10、悬挂外圈11、固位穿孔12、密封胶垫13、分散腔体14、汇聚腔体15、换热毛细管16、对接腔体17、换热腔体18。
具体实施方式
[0013]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阐述。
[0014]一种高效冷凝器,包括待换热进入端1、待换热出口端2、空气换热管3、流体换热管4、空气吸入风扇5、空气排出风扇6、流体进入管口7、流体排出管口8,所述待换热进入端1设置在空气换热管3的后侧端,所述流体换热管4连接在空气换热管3的前侧端,所述待换热出口端2连接在流体换热管4的前端,所述空气吸入风扇5设置在空气换热管3的前端顶面,所述空气排出风扇6连接在空气换热管3的后端底面,所述流体进入管口7连接在流体换热管4的前端顶侧,所述流体排出管口8连接在流体换热管4的后端底侧。
[0015]所述空气换热管3的前端开设有连接槽9,所述流体换热管4的后端设置有连接圈10,所述连接圈10与流体换热管4一体成型,所述流体换热管4后端的连接圈10连接在空气换热管3后端的连接槽9内,所述流体换热管4的前端开设有连接槽9,所述待换热出口端2的后端设置有连接圈10,所述连接圈10与待换热出口端2一体成型,所述空气换热管3的后端外侧和待换热出口端2的后端外侧设置有悬挂外圈11,所述悬挂外圈11上开设有固位穿孔12,所述流体换热管4和空气换热管3之间与流体换热管4和待换热出口端2之间均设置有密封胶垫13。
[0016]所述待换热进入端1内部设置有分散腔体14,所述待换热出口端2内部设置有汇聚腔体15,所述空气换热管3、流体换热管4内部设置有换热毛细管16,所述换热毛细管16横向设置在空气换热管3和流体换热管4内,所述空气换热管3内的换热毛细管16后端连通在待换热进入端1内的分散腔体14内,所述流体换热管4内的换热毛细管16前端连通在待换热出口端2内的汇聚腔体15内,所述空气空气换热管3前端的连接槽9与流体换热管4之间设置有对接腔体17,所述空气换热管3内的换热毛细管16前端连通在对接腔体17内,所述流体换热管4内的换热毛细管16后端连通在对接腔体17内。
[0017]所述空气换热管3和流体换热管4内部设置有换热腔体18,所述换热腔体18、空气吸入风扇5、空气排出风扇6相互连通,所述换热腔体18、流体进入管口7、流体排出管口8相互连通,所述换热毛细管16横置在换热腔体18内。
[0018]本技术工作原理:本结构的工作原理简单,主要体现在可拆分拼接使用和整体使用两个使用方式。整体使用是将流体换热管连接在空气换热管的前端,并且连接进行
使用,使其内部环境进行连通,连通之后形成通路,并且空气换热管和流体换热管同时工作,换热流体通过流体进入管口接入,并且从流体排出管口排出,在这个过程中,换热流体在换热腔体内与换热毛细管进行接触,而且同时换热空气通过空气吸入风扇吸入,与换热毛细管进行接触换热在通过空气排出风扇排出。拆分拼接使用是将流体换热管拆除,单独使用空气换热管,将前端的待换热出口端连接在空气换热管上,只有空气作为换热媒介。
[0019]以上所述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根据本技术的教导,在不脱离本技术的原理与精神的情况下,对实施方式所进行的改变、修改、替换和变型仍落入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效冷凝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待换热进入端(1)、待换热出口端(2)、空气换热管(3)、流体换热管(4)、空气吸入风扇(5)、空气排出风扇(6)、流体进入管口(7)、流体排出管口(8),所述待换热进入端(1)设置在空气换热管(3)的后侧端,所述流体换热管(4)连接在空气换热管(3)的前侧端,所述待换热出口端(2)连接在流体换热管(4)的前端,所述空气吸入风扇(5)设置在空气换热管(3)的前端顶面,所述空气排出风扇(6)连接在空气换热管(3)的后端底面,所述流体进入管口(7)连接在流体换热管(4)的前端顶侧,所述流体排出管口(8)连接在流体换热管(4)的后端底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换热管(3)的前端开设有连接槽(9),所述流体换热管(4)的后端设置有连接圈(10),所述连接圈(10)与流体换热管(4)一体成型,所述流体换热管(4)后端的连接圈(10)连接在空气换热管(3)后端的连接槽(9)内,所述流体换热管(4)的前端开设有连接槽(9),所述待换热出口端(2)的后端设置有连接圈(10),所述连接圈(10)与待换热出口端(2)一体成型,所述空气换热管(3)的后端外侧和待换热出口端(2)的后端外侧设置有悬挂外圈(11),所述悬挂外圈(11)上开设有固位穿孔(12),所述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胜华潘明明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隆星渊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