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坡耕地玉米栽培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5706017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23 15:0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坡耕地玉米栽培方法,涉及作物栽培技术领域。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栽培方法包括如下步骤:玉米种植于距垄面一侧8~12cm处,在垄沟与垄侧种植豆科作物,待玉米成熟收获,同时收获豆科作物;翌年,玉米种植于垄面另一侧,待玉米收获,豆科作物不进行收获,等第三年春整地时,将豆科作物翻压还田。本发明专利技术在坡耕地种植玉米不仅能有效的减少水土流失,抗旱保墒,也可以提高土壤肥力,提升经济效益,对坡耕地农田生态环境的发展和提高农民经济收入具有重要的意义。重要的意义。重要的意义。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坡耕地玉米栽培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作物栽培
,具体涉及一种坡耕地玉米栽培方法。

技术介绍

[0002]东北黑土区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土壤肥沃,适宜作物生长。但是由于长期的单一种植和传统的耕作方式,导致黑土有机质含量大幅下降,农田生产力降幅超过1/5,加之东北黑土区典型的漫川漫岗地貌,夏季降水量大,导致农田水土流失加剧,耕作层变薄,加剧了土壤水分胁迫,进一步导致粮食产量下降,农民经济收入减少。因此,东北黑土区的水土流失问题已经成为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中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0003]玉米垄侧保墒栽培技术因操作简单,省工省时,增产潜力大等优点,在东北黑土区,尤其是吉林省东部山区被作为一项主推的玉米栽培技术。然而经过多年的田间实践,该项技术在生产中也存在一定的缺陷,由于长期垄侧栽培,不对土壤进行深翻,导致土壤犁底层加厚,耕层变薄。另外,该模式连续多年种植会导致土壤透气性变差,土壤结构上虚下实,严重限制了玉米根系向深处生长。
[0004]因此,开发一种坡耕地玉米等高垄侧生态高值栽培方法,是实现玉米稳产高产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坡耕地玉米栽培方法,采用玉米等高打垄,垄面单侧种植,同时利用间作技术将覆盖作物与玉米间作,既能达到保水提墒,防止水土流水的作用,又能节约成本,增加效益。
[0006]为了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0007]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坡耕地玉米栽培方法,包括如下步骤:玉米种植于距垄面一侧8~12cm处,在垄沟与垄侧种植豆科作物,待玉米成熟收获,同时收获豆科作物;翌年,玉米种植于垄面另一侧,待玉米收获,豆科作物不进行收获,等第三年春整地时,将豆科作物翻压还田。
[0008]优选地,所述豆科作物包括毛叶苕子、拉巴豆、苜蓿、草木犀、田菁中的一种。
[0009]优选地,当土壤5~10cm耕层温度在10℃以上时,对玉米和豆科作物进行播种。
[0010]优选地,所述玉米播种密度为5~7万株/公顷。
[0011]优选地,所述豆科作物的播种量为40~60kg/hm2。
[0012]优选地,所述播种前将玉米种子和豆科作物种子晾晒2~3天。
[0013]优选地,所述播种前用20%三唑酮乳油种衣剂对玉米种子进行拌种。
[0014]优选地,所述玉米种子与种衣剂的质量体积比为1:30~50。
[0015]优选地,所述垄距设置为55~70cm,垄高10~18cm,垄面宽35~45cm。
[0016]优选地,玉米种植前整地,整地时按30~45m3/hm2施入有机肥,15~20kg/667m2施入复合肥。
[00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0018](1)本专利技术针对低山丘陵区坡耕地极易产生水土流失的问题,提出等高打垄,垄面单侧种植方式。一方面,通过等高打垄,防止水流携带耕层土壤顺垄而下,使得垄与垄之间形成阻水埂,有利于保水保肥,减缓径流对耕层的水蚀,防止水土流失;另一方面,通过垄侧耕作,只对垄的一侧进行扰动,另一侧当年处于闲置状态,提高了耕地质量,而且隔年轮换种植,倒茬休耕,种地与养地相结合的方式能够显著提高土地利用率。
[0019](2)本专利技术通过垄面单侧种植方式,仅对单侧土壤进行扰动,可以最大限度的保护土壤中微生物的栖息环境,稳定微生物种群结构,增加有益菌的数量,提高土壤活性,有助于提高作物根际环境的生态稳定性,提升土壤肥力。
[0020](3)本专利技术在垄沟和垄侧间作覆盖作物,可以增加降水的下渗,减少地表径流的产生,从而减轻土壤侵蚀,起到防止水土流失的目的。覆盖作物(或覆盖作物残茬)可以对土壤形成有效的覆盖,降低土壤表面蒸发,保持土壤水分。此外,第二年覆盖作物不收获,翻压还田,有助于增加土壤有机质,改良土壤。本专利技术覆盖作物选用一年生豆科作物,其自身有固氮作用,可以为主栽作物提供氮源与矿化吸收土壤营养来降低肥料成本,达到节本增效的目的。
附图说明
[0021]图1为本专利技术玉米等高垄侧栽培模式图;
[0022]图2是本专利技术坡耕地玉米等高垄侧栽培田间示意图;
[0023]图3是坡耕地采用与未采用等高垄侧栽培方法的玉米产量(T:表示采用,CK:表示未采用);
[0024]图4是坡耕地采用与未采用等高垄侧栽培方法的生产效益(T:表示采用,CK:表示未采用)。
具体实施方式
[0025]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坡耕地玉米栽培方法,包括如下步骤:玉米种植于距垄面一侧8~12cm处,在垄沟与垄侧种植豆科作物,待玉米成熟收获,同时收获豆科作物;翌年,玉米种植于垄面另一侧,待玉米收获,豆科作物不进行收获,等第三年春整地时,将豆科作物翻压还田。优选地,所述玉米种植于距离垄面一侧9~10cm处。本专利技术通过等高打垄,防止水流携带耕层土壤顺垄而下,使得垄与垄之间形成阻水埂,有利于保水保肥,减缓径流对耕层的水蚀,防止水土流失;通过垄侧耕作,只对垄的一侧进行扰动,另一侧当年处于闲置状态,提高了耕地质量,而且隔年轮换种植,倒茬休耕,种地与养地相结合的方式能够显著提高土地利用率。根据试验表明,应用本专利技术中坡耕地玉米等高垄侧栽培方法,玉米的产量和生产效益均高于常规栽培方式。
[0026]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豆科作物包括毛叶苕子、拉巴豆、苜蓿、草木犀、田菁中的一种。本专利技术选择一年生豆科作物,生命力和再生力强,耐粗放管理,可有效防止其他杂草的滋生,将其间作于垄沟和垄侧,可以增加降水的下渗,减少地表径流的产生,从而减轻土壤侵蚀,起到防止水土流失的目的。另外,覆盖作物(或覆盖作物残茬)可以对土壤形成有效的覆盖,降低土壤表面蒸发,保持土壤水分。在本专利技术中,第一年收获豆科作物后,可用作青贮饲
料或者绿肥处理;第二年豆科作物不收获,翻压还田,有助于增加土壤有机质,改良土壤。
[0027]在本专利技术中,当土壤5~10cm耕层温度在10℃以上时,对玉米和豆科作物进行播种。优选地,所述土壤6~8cm耕层温度在10℃以上时,对玉米和豆科作物进行播种。本专利技术选择合适土壤温度对玉米和豆科作物进行播种,利于其发芽,促进玉米根系生长发育。
[0028]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玉米播种密度为5~7万株/公顷。优选地,播种密度为5.5~6.5万株/公顷;更优选地,播种密度为6万株/公顷。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玉米播种方式为人工点播或者机械播种。本专利技术优化玉米播种密度,保障玉米在坡耕地垄上的生长环境,提高玉米产量。
[0029]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豆科作物的播种量为40~60kg/hm2。优选地,播种量为45~55kg/hm2;更优选地,播种量为50kg/hm2。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豆科作物播种方式为人工散播。本专利技术优化豆科作物的播种量,起到保水保墒作用的同时不与玉米争夺养分。
[0030]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播种前将玉米种子和豆科作物种子晾晒2~3天。本专利技术在播种前对玉米和豆科作物种子进行晒种,可利用太阳紫外线杀死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坡耕地玉米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玉米种植于距垄面一侧8~12cm处,在垄沟与垄侧种植豆科作物,待玉米成熟收获,同时收获豆科作物;翌年,玉米种植于垄面另一侧,待玉米收获,豆科作物不进行收获,等第三年春整地时,将豆科作物翻压还田。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豆科作物包括毛叶苕子、拉巴豆、苜蓿、草木犀、田菁中的一种。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当土壤5~10cm耕层温度在10℃以上时,对玉米和豆科作物进行播种。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玉米播种密度为5~7万株/公顷。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鹏宋凤斌李向楠刘胜群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