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控制器壳体总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705453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23 15:0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控制器壳体总成;包括上部水冷却装置、下部水冷却装置以及螺钉;上部水冷却装置内部和下部水冷却装置内部分别设置有纵向分布的S型上部流道和S型下部流道,S型上部流道的前后端的右侧流道端部与S型下部流道对应位置之间分别通过过水通道纵向连通,上部水冷却装置的右侧中部分别开设置有冷却液进水通孔和冷却液出水通孔;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流道结构分为上下两部分,可以对PCBA两侧进行散热,因此各类发热元器件可以布置在PCB板的上下两面,实现PCB板的紧凑设计,从而降低PCB板的材料用量和控制器的空间尺寸;上部流道进水口布置在控制器壳体总成的中部区域,优先对PCB板上端的主要发热元器件水冷散热,发挥最优的冷却效果。却效果。却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控制器壳体总成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控制器壳体,尤其涉及一种控制器壳体总成。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汽车智能化水平的不断提升,汽车各类域控制器所集成的功能越来越多,其功率也不断增大,急剧增加的发热量,严重影响了控制器的正常工作,极易导致控制器停机,甚至造成不可逆损伤。
[0003]目前汽车控制器液冷散热方案,存在水道设计不合理、散热效率不高的问题,结构较为复杂、加工制造成本较高,部分结构设计较为复杂,成本高企;为此,加强控制器的散热是目前汽车智能化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课题。
[0004]中国专利文献CN202020550479.7公布了一种用于电机控制器的水冷散热翅片结构,包括电机控制器壳体,所述电机控制器壳体上成型有均匀连续布置的第一U型槽,各第一U型槽两侧形成的板件为第一翅片,所述电机控制器壳体上还成型有均匀连续布置的第二U型槽,各第二U型槽两侧形成的板件为第二翅片,各第二翅片插入相应的第一U型槽内、且第一U型槽和第二U型槽形成连通的S形水冷散热流道,所述电机控制器壳体的两端分别成型有与S形水冷散热流道连通的进水口和出水口;该方案存在缺点如下:1、虽有两支水道,但本质还是从一侧进水,到另一侧出水,冷却液体不能最先接触最热区域,不能实现最好的冷却效果;2、进出水口在异侧,水路布置相对复杂,占用空间较大;3、水道内通顺流畅,部分液体导热量少,利用率低;4、水道设计定型后即保持不变,散热性能不能根据需求进行调整和更换,通用性差;5、水道采用搅拌摩擦焊接,焊接过程较慢,生产效率相比而言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控制器壳体总成,其水道结构分为上下两部分,可以对PCBA(Printed Circuit Board Assembly的简称,也就是说PCB空板经过SMT上件,或经过DIP插件的整个制程,简称PCBA)两侧进行散热,因此各类元器件可以布置在PCB空板的上下两面,实现PCB空板的紧凑设计,从而降低PCB空板的材料用量和控制器的空间尺寸;每部分水道布置呈S型,且上部水道进水口布置在控制器壳体总成的中部区域,优先对PCB板上端的主要发热元器件水冷散热,发挥最优的冷却效果,本专利技术在接入整车水循环系统之后可以对控制器进行快速高效地散热;所有压铸零件的结构简单,模具设计难度小,成本低,装配工艺和密封方式简单可靠;上盖板和下盖板可以做成不同槽深尺寸的系列产品,针对不同车型的控制器,可实现通用化设计,从而节省部分模具费用和开发成本。
[0006]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控制器壳体总成,包括上部水冷却装置、下部水冷却装置以及螺钉,上部水冷却装置和下部水冷却装置匹配对应触接并通过螺钉固定连接;
[0007]上部水冷却装置内部和下部水冷却装置内部分别设置有纵向分布的S型上部流道和S型下部流道,用于增加流体与散热面的接触面积,利于快速散热,上部水冷却装置的S型上部流道的前后端的右侧流道端部与下部水冷却装置的S型下部流道对应位置之间分别通
过通道纵向连通,从而整个壳体形成完整且唯一的连通水道,以便冷却液由上部水冷装置S型流道的前后端流入下部水冷装置的S型流道,上部水冷却装置的S型流道右侧中部对应的上部水冷却装置上表面位置开设置有冷却液进水通孔,该水冷却进水通孔可开设于S型流道右侧非前后端部的任一中部的流道上方,是依据PCBA上主要发热源位置确定进水口位置,以便优先对最热区域进行冷却散热,下部水冷却装置的S型流道右侧中部对应的下部水冷却装置的内表面位置以及上部水冷却装置上表面对应位置设置有冷却液出水通孔,冷却液进水通孔和冷却液出水通孔位置相邻且位于同一垂向平面内,冷却液进水通孔和冷却液出水通孔布置在相邻的位置,进水管出水管的路径相同,管路布置方便,且节约空间,也便于进出水通孔接入整车水循环系统;
[0008]上部水冷却装置内表面和对应邻接的下部水冷却装置内表面之间构成PCBA容置空腔,以便PCBA容置于该PCBA容置空腔内,上部水冷装置和下部水冷装置可分别对PCBA上下端面上的发热元器件进行水冷散热。
[0009]所述上部水冷却装置包括相互插接扣合的上盖板和上底座,上盖板的下表面上向内压铸成型有纵向分布的S型上盖板流道凹槽,上盖板下表面上的S型上盖板流道凹槽右侧中部的凹槽内开设有冷却液进水通孔,该冷却液进水通孔右侧的上盖板下表面上开设有冷却液出水通孔;上底座上表面对应上盖板的S型上盖板流道凹槽位置匹配压铸成型有S型上底座流道凹槽,该S型上底座流道凹槽前后端的右侧流道凹槽端部分别开设有第一上底座下水通孔和第二上底座下水通孔,上底座对应上盖板的冷却液出水通孔位置匹配设有上底座上水过孔,S型上底座流道凹槽前后端的流道凹槽外沿的上底座上表面上分别突设有三根三角定位结构的上底座定位柱,上盖板的下表面对应于上底座定位柱位置对应设有三个上盖板定位孔;上盖板下表面与上底座上表面对位紧密触接且上底座定位柱分别插合于上盖板定位孔中,以实现对上盖板的限位固定,S型上盖板流道凹槽与S型上底座流道凹槽匹配对应扣合,共同构成S型上部流道,上盖板和上底座均为压铸零件,压铸零件的结构简单,模具设计难度小,成本低,装配工艺和密封方式简单可靠。
[0010]所述上盖板下表面与上底座上表面之间夹设固定有上扰流垫片,该上扰流垫片中部均匀开设有若干列上扰流孔,该若干列上扰流孔的每个上扰流孔位置均位于S型上盖板流道凹槽与S型上底座流道凹槽扣合构成的S型上部流道内,流道中间夹设有带扰流孔的扰流垫片,扰流孔对每部分流道内流动的液体进行上下涌动扰流,进而实现液体的充分搅拌,加快液体间热量传导,温度充分均匀化,有利于提升冷却效果;上扰流垫片对应于第一上底座下水通孔、第二上底座下水通孔、上底座上水过孔以及冷却液进水通孔位置分别开设有上扰流垫片第一下水过孔、上扰流垫片第二下水过孔、上扰流垫片上水过孔和上扰流垫片第三下水过孔;上扰流垫片对应上底座定位柱位置分别开设有上扰流垫片定位柱过孔。
[0011]所述下部水冷却装置包括相互插接扣合的下盖板和下底座,下盖板的上表面上向内压铸成型有纵向分布的S型下盖板流道凹槽,下盖板上表面上的S型下盖板流道凹槽右侧中部的凹槽端部对应上盖板的冷却液出水通孔位置设有圆弧缺失槽,以便下底座流道的冷却液汇聚与此随后垂直向上由冷却液出水通孔流出;下底座下表面对应下盖板的S型下盖板流道凹槽位置匹配压铸成型有S型下底座流道凹槽,该S型下底座流道凹槽对应于上底座的第一上底座下水通孔、第二上底座下水通孔以及上底座上水过孔位置分别开设有第一下底座下水通孔、第二下底座下水通孔以及下底座上水过孔,第一上底座下水通孔下端面和
第一下底座下水通孔上端面之间紧密触接构成过水通道,第二上底座下水通孔下端面和第二下底座下水通孔上端面之间紧密触接构成过水通道,上底座上水过孔下端面和下底座上水过孔上端面紧密触接构成过水通道,以便将S型上部流道的冷却液流向S型下部流道对PCBA下端面的发热元器件冷却散热以及将吸热后的冷却液由S型下底座流道的下底座上水过孔经过S型上底座流道的上底座上水过孔最终由上盖板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控制器壳体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上部水冷却装置(1)、下部水冷却装置(2)以及螺钉(3),上部水冷却装置(1)和下部水冷却装置(2)匹配对应触接并通过螺钉(3)固定连接;上部水冷却装置(1)内部和下部水冷却装置(2)内部分别设置有纵向分布的S型上部流道和S型下部流道,上部水冷却装置(1)的S型上部流道的前后端的右侧流道端部与下部水冷却装置(2)的S型下部流道对应位置之间分别通过过水通道纵向连通,上部水冷却装置(1)的S型流道右侧中部对应的上部水冷却装置上表面位置开设置有冷却液进水通孔(4),下部水冷却装置(2)的S型流道右侧中部对应的下部水冷却装置的内表面位置以及上部水冷却装置(1)上表面对应位置设置有冷却液出水通孔(5),冷却液进水通孔(4)和冷却液出水通孔(5)位置相邻且位于同一垂向平面内;上部水冷却装置(1)内表面和对应邻接的下部水冷却装置(2)内表面之间构成PCBA容置空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控制器壳体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水冷却装置(1)包括相互插接扣合的上盖板(11)和上底座(12),上盖板(11)的下表面上向内压铸成型有纵向分布的S型上盖板流道凹槽(111),上盖板(11)下表面上的S型上盖板流道凹槽(111)右侧中部的凹槽内开设有冷却液进水通孔(4),该冷却液进水通孔(4)右侧的上盖板(11)下表面上开设有冷却液出水通孔(5);上底座(12)上表面对应上盖板(11)的S型上盖板流道凹槽(111)位置匹配压铸成型有S型上底座流道凹槽(121),该S型上底座流道凹槽(121)前后端的右侧流道凹槽端部分别开设有第一上底座下水通孔(122)和第二上底座下水通孔(123),上底座(12)对应上盖板(11)的冷却液出水通孔(5)位置匹配设有上底座上水过孔(124),S型上底座流道凹槽(111)前后端的流道凹槽外沿的上底座上表面上分别突设有三根三角定位结构的上底座定位柱(125),上盖板(11)的下表面对应于上底座定位柱(125)位置设有三个上盖板定位孔(112);上盖板(11)下表面与上底座(12)上表面对位紧密触接且上底座定位柱(125)分别插合于上盖板定位孔(112)中,S型上盖板流道凹槽(111)与S型上底座流道凹槽(121)匹配对应扣合,共同构成S型上部流道。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控制器壳体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板(11)下表面与上底座(12)上表面之间夹设固定有上扰流垫片(13),该上扰流垫片(13)中部均匀开设有若干列上扰流孔(131),该若干列上扰流孔(131)的每个上扰流孔(131)位置均位于S型上盖板流道凹槽(111)与S型上底座流道凹槽(121)扣合构成的S型上部流道内;上扰流垫片(13)对应于第一上底座下水通孔(122)、第二上底座下水通孔(123)、上底座上水过孔(124)以及冷却液进水通孔(4)位置分别开设有上扰流垫片第一下水过孔(132)、上扰流垫片第二下水过孔(133)、上扰流垫片上水过孔(134)和上扰流垫片第三下水过孔(135);上扰流垫片(13)对应上底座定位柱(125)位置分别开设有上扰流垫片定位柱过孔(136)。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控制器壳体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部水冷却装置(2)包括相互插接扣合的下盖板(21)和下底座(22),下盖板(21)的上表面向内压铸成型有纵向分布的S型下盖板流道凹槽(211),下盖板(21)上表面上的S型下盖板流道凹槽(211)右侧中部的凹槽端部对应上盖板(11)的冷却液出水通孔(5)位置设有圆弧缺失槽(212);下底座(22)下表面对应下盖板(21)的S型下盖板流道凹槽(211)位置匹配压铸成型有S型下底座流道凹槽(221),该S型下底座流道凹槽(221)对应于上底座(12)的第一上底座下水通孔
(122)、第二上底座下水通孔(123)以及上底座上水过孔(124)位置分别开设有第一下底座下水通孔(222)、第二下底座下水通孔(223)以及下底座上水过孔(224),第一上底座下水通孔(122)下端面和第一下底座下水通孔(222)上端面之间紧密触接构成过水通道,第二上底座下水通孔(123)下端面和第二下底座下水通孔(223)上端面之间紧密触接构成过水通道,上底座上水过孔(124)下端面和下底座上水过孔(224)上端面紧密触接构成过水通道,S型下底座流道凹槽(221)前后端的流道凹槽外沿的下底座(22)下表面上分别突设有三根三角定位结构的下底座定位柱(225),下盖板(21)的上表面对应于下底座定位柱(225)位置对应设有三个下盖板定位孔(213);下盖板(21)上表面与下底座(22)下表面对位紧密触接且下底座定位柱(225)分别插合于下盖板定位孔(213)中,S型下盖板流道凹槽(211)与S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源森郝佳宁任仰龙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