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应用于轨道交通列车上的中顶送风织物风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693127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23 14: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应用于轨道交通列车上的中顶送风织物风道,属于一种轨道列车用的织物风道。包括风道主体、拉筋、网格布膜片、碳纤维管、连接支架、拉链一、密封盖布、魔术贴一、送风腔体、回风腔体、拉链二、吊耳、半边拉链、魔术贴二和魔术贴三。优点是结构新颖,轻质化、易安装,在各节连接的拉链外增加密封盖布,保证此处的密封性,提升风道的密封功能,减少风量损失;网格布膜片的方形出风孔提升出风面积,降低出风阻力,提升出风量,同时可以减少风冲击中顶板而产生的风噪,在风道腔体内增加了拉筋,在风道主体上部的带动下可以向上拉扯网格布膜片,保证了网格布膜片与中顶板之间的缝隙,矫正了风道变形,保证了出风量。保证了出风量。保证了出风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应用于轨道交通列车上的中顶送风织物风道


[0001]本技术属于一种轨道列车用的织物风道,尤其涉及一种应用于轨道交通列车上的中顶送风织物风道。

技术介绍

[0002]随着轨道交通列车的发展需求,轻质化成了现有重要的提升标准,同时为应对乘客日渐对车内舒适性的要求,对送风均匀性、风量准确性以及噪音要求的标准也需进行提升和匹配,地铁及轻轨类型的城铁列车基本采用单一腔体送风风道形式,主要为铝制风道和铝箔复合板风道,按照现有结构,重量已无法进行减重,而且没有整体回风腔体,无法有效调整回风以及新风的风量,故对整体的风道出风量调节控制不够精准,并且穿孔风道的出风方式采用风道底端开大圆孔和增加导流板的结构,此出风形式产生噪音较大,因此传统结构已不适于高提速轻质列车的要求。
[0003]中国专利《一种应用于轨道交通列车上的柔性织物风道》(专利号202022844409.5)采用了柔性织物风道,其中织物风道重量为铝制风道20%,织物风道内部不另外设置导流装置,这样可大大降低空气流动中产生的噪声,并且简化风道内部结构,织物风道底有不同直径的风孔,保证了气流分布的均匀性。但经过使用,发现仍存在问题:即当织物风道处于通风状态时,织物风道会产生垂直方向的向外扩张,由于出风后再经过中顶孔板的开孔出风后才能进入客室,由于送风口处的面料变形会降低风道与中顶板的距离、并堵住中顶板的出风口,从而导致风量减少,进而无法满足风量要求,如图6、7所示;并且织物风道底部的风孔为圆形,出风效率有待提高;原各织物风道间相互连接时采用拉链,但拉链有透风性,无法保证良好的密封性,造成风量损失。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应用于轨道交通列车上的中顶送风织物风道,以解决传统风道重量重,织物风道变形堵住中顶孔板的开孔,连接拉链有透风性,造成风量无法满足使用要求的问题。
[0005]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是:包括风道主体、拉筋、网格布膜片、碳纤维管、连接支架、拉链一、密封盖布、魔术贴一、送风腔体、回风腔体、拉链二、吊耳、半边拉链、魔术贴二和魔术贴三,其中风道主体内包括位于中间的送风腔体和该送风腔体两侧的回风腔体,网格布膜片通过拉链一与该送风腔体底部的矩形孔连接,两个拉筋的底部分别与网格布膜片上面通过拉链二进行连接、顶部分别与风道主体缝制连接,吊耳分别与风道主体的四角固定连接,网格布膜片上有方形通风孔,碳纤维管与吊耳穿接,连接支架半包在碳纤维管外部,风道主体的两端接头处分别固定连接半边拉链和魔术贴三,密封盖布一端通过魔术贴一分别与半边拉链后的魔术贴三粘接,另一端连接魔术贴二。
[0006]本技术所述风道主体由聚酯纤维内衬和聚酯纤维外皮通过缝制方式把聚酯纤维保温棉包裹起来,形成夹芯保温结构。
[0007]本技术所述拉筋采用单层聚酯纤维面布,其上有圆形通气孔,端部为半圆形。
[0008]本技术的优点是结构新颖,轻质化、易安装,主体由防火不透气的聚酯纤维面料和聚酯纤维保温棉缝制而成,采用送回风一体的多腔体结构,减少了安装步骤和配件种类,实现了相比硬质风道、传统柔性风道减重的目的;在各节连接的拉链外增加密封盖布,保证此处的密封性,提升风道的密封功能,减少风量损失;网格布膜片的方形出风孔提升出风面积,降低出风阻力,提升出风量,同时可以减少风冲击中顶板而产生的风噪,实现提升客户乘客舒适性的作用;在风道腔体内增加了拉筋,并在拉筋上开大圆孔,端部为半圆形,可以减少风道阻力,在通风的情况下,拉筋在风道主体上部的带动下可以向上拉扯网格布膜片,保证了网格布膜片与中顶板之间的缝隙,矫正了风道变形,保证了出风量。
附图说明
[0009]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0]图2是本技术网格布膜片的结构示意图;
[0011]图3是本技术拉筋、网格布膜片和拉链一的结构示意图;
[0012]图4是本技术半边拉链、魔术贴一、魔术贴二和魔术贴三的结构示意图;
[0013]图5是是本技术风道主体、碳纤维管、连接支架和吊耳的结构示意图;
[0014]图6是传统柔性织物风道未通风状态图;
[0015]图7是传统柔性织物风道通风状态图;
[0016]图8是本技术未通风状态图;
[0017]图9是本技术通风状态图;
[0018]图10是本技术网格布膜片方形通风孔与原有的圆孔出风面积对比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9]如图1、2、3、4和5所示,包括风道主体1、拉筋2、网格布膜片3、碳纤维管4、连接支架5、拉链一6、密封盖布7、魔术贴一8、送风腔体9、回风腔体10、拉链二11、吊耳12、半边拉链13、魔术贴二14和魔术贴三15,其中风道主体1内包括位于中间的送风腔体9和该送风腔体9两侧的回风腔体10,网格布膜片3通过拉链一6与该送风腔体9底部的矩形孔连接,两个拉筋2的底部分别与网格布膜片3上面通过拉链二11进行连接、顶部分别与风道主体1缝制连接,吊耳12分别与风道主体1的四角固定连接,网格布膜片3上有方形通风孔301,碳纤维管4与吊耳12穿接,连接支架5半包在碳纤维管4外部,风道主体1的两端接头处分别固定连接半边拉链13和魔术贴三15,密封盖布7一端通过魔术贴一8分别与半边拉链13后的魔术贴三5粘接,另一端连接魔术贴二14。
[0020]如图5所示,所述风道主体1由聚酯纤维内衬101和聚酯纤维外皮103通过缝制方式把聚酯纤维保温棉102包裹起来,形成夹芯保温结构。
[0021]如图3所示,所述拉筋2采用单层聚酯纤维面布,其上有圆形通气孔201,端部为半圆形。
[0022]工作原理:
[0023]将本技术通过连接支架5与车体连接,最终使织物风道呈现支撑状态,下边是中顶孔板16,如图8所示,网格布膜片3与风道主体采用拉链一6连接,拉链连接可以使网格
布膜片可拆卸,方便网格布膜片的调整及替换,织物风道与织物风道各节间采用半边拉链13相互连接,密封方式采用密封盖布7通过各魔术贴进行密封,提升织物风道的密封性,减少风量损失;
[0024]在风道腔体内增加了拉筋2,拉筋采用单层聚酯纤维面布,并在拉筋上开大圆孔,端部为半圆形,这种设计可以减少风道阻力,在通风的情况下,拉筋在风道主体上部的带动下可以向上拉扯风道膜片,保证了风道底部网格布膜片与中顶板之间的缝隙,矫正了风道变形(如图9),保证了出风量,解决了传统柔性织物风道风量减少的问题,由于网格布膜片开孔率的提升,在降低网格布膜片出风阻力的同时可以减少风冲击中顶板而产生的风噪,实现提升客户乘客舒适性的作用;
[0025]关于采用网格布膜片出风,由圆孔改为方形孔后,可以大幅度提升出风面积,同时减弱出风口风速,在保证开孔之间面料强度足够不断裂,最小孔间距9mm,和孔直径6mm的情况下,圆孔出风的出风面积为0.33

,最大开孔率为33%,网格布出风面积为0.44

,最大开孔率为44%,网格布出风率较圆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应用于轨道交通列车上的中顶送风织物风道,其特征在于:包括风道主体、拉筋、网格布膜片、碳纤维管、连接支架、拉链一、密封盖布、魔术贴一、送风腔体、回风腔体、拉链二、吊耳、半边拉链、魔术贴二和魔术贴三,其中风道主体内包括位于中间的送风腔体和该送风腔体两侧的回风腔体,网格布膜片通过拉链一与该送风腔体底部的矩形孔连接,两个拉筋的底部分别与网格布膜片上面通过拉链二进行连接、顶部分别与风道主体缝制连接,吊耳分别与风道主体的四角固定连接,网格布膜片上有方形通风孔,碳纤维管与吊耳穿接,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夏远冬闫鹏徐福生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科英精益技术股份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