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变焦透镜及其形成方法、以及电子设备技术

技术编号:35672282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23 14:07
一种可变焦透镜及其形成方法、以及电子设备,可变焦透镜包括:透光片;支撑件,位于柔性透光体的外周,且支撑件与透光片相间隔;驱动器,位于支撑件上且分布在透光片的外周,驱动器包括朝向透光片延伸的可动端,可动端能够在驱动器通电状态下沿垂直于支撑件的支撑面的方向发生翘曲;第一卡位件,包括第一卡位固定端和与第一卡位固定端相背的第一卡位接触端,所述第一卡位固定端设置于所述可动端与透光片边缘中的任意一个上,所述第一卡位接触端与所述可动端和透光片边缘中的另一个相接触。本发明专利技术实施例提高可变焦透镜的变焦能力。发明专利技术实施例提高可变焦透镜的变焦能力。发明专利技术实施例提高可变焦透镜的变焦能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可变焦透镜及其形成方法、以及电子设备


[0001]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涉及光电成像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变焦透镜及其形成方法、以及电子设备。

技术介绍

[0002]与便携式电子装置结合的数码相机多采用定焦结构,即其透镜组的焦距不变,透镜组与影像传感器的距离保持不变,以使得该数码相机体积小且结构简单。现有的定焦结构的镜头模组,通常其影像传感器位于其透镜组的焦点位置。根据透镜成像原理,当物距远大于透镜焦距的情况下,成像点位于焦平面上。因此,上述的定焦镜头模组用于拍摄远距离景物时可能不至于影响其成像质量,但当其拍摄近距离景物时,由于物距较小,像距增大,易造成焦平面上的成像不清晰,成像质量不佳。
[0003]为改善此种情况,通常采用可变焦透镜,其具有小的厚度、其调节透镜的焦距,并且能够改变透镜的焦距。
[0004]但是,目前可变焦透镜的性能仍有待提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可变焦透镜及其形成方法、以及电子设备,提高可变焦透镜的变焦能力。
[0006]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可变焦透镜,包括:柔性透光体;透光片,位于所述柔性透光体上;支撑件,位于所述柔性透光体的外周,且所述支撑件与所述柔性透光体以及所述透光片之间具有间隔;驱动器,位于支撑件上且均匀分布在所述透光片的外周,所述驱动器包括朝向透光片延伸的可动端,所述可动端悬空设置于所述支撑件与透光片之间,且所述可动端能够在驱动器通电状态下沿垂直于所述支撑件的支撑面的方向发生翘曲;第一卡位件,包括第一卡位固定端和与第一卡位固定端相背的第一卡位接触端,所述第一卡位固定端设置于所述可动端与透光片边缘中的任意一个上,所述第一卡位接触端与所述可动端和透光片边缘中的另一个相接触。
[0007]相应的,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可变焦透镜的形成方法,包括:提供衬底;在所述衬底上形成透光片以及均匀分布在所述透光片外周的驱动器,所述驱动器包括与所述透光片相邻的可动端,所述可动端能够在驱动器通电状态下沿垂直于所述衬底的方向发生翘曲;在所述可动端和所述透光片的边缘上形成第一卡位件,包括第一卡位固定端和与第一卡位固定端相背的第一卡位接触端,所述第一卡位件端设置于所述可动端和透光片边缘中的任意一个上,所述第一卡位接触端与可动端和透光片边缘中的另一个相接触;在形成所述第一卡位件之后,去除位于所述可动端以及所述透光片下方的衬底,剩余的衬底用于作为支撑件,所述支撑件与所述可动端以及透光片围成空腔;在所述空腔中设置与所述透光片接触的柔性透光体,所述柔性透光体与所述支撑件以及所述可动端之间具有间隔。
[0008]相应的,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可变焦透镜的形成方法,包括:提供透光基底,
所述透光基底包括用于形成透镜的中心区域和环绕所述中心区域的外围区域;在所述透光基底的边缘侧壁上形成支撑件;在所述透光基底的中心区域上形成柔性透光体,所述柔性透光体与所述支撑件之间具有间隔;在所述柔性透光体与所述支撑件之间形成第一牺牲层;形成覆盖于所述柔性透光体上和与柔性透光体相邻的部分第一牺牲层上的透光片、以及均匀分布在透光片外周的第一牺牲层和支撑件上的驱动器,所述驱动器包括朝向所述透光片延伸的可动端,所述可动端能够在驱动器通电状态下沿垂直于所述支撑件的支撑面方向发生翘曲;在所述可动端和所述透光片边缘上形成第一卡位件,包括第一卡位固定端和与第一卡位固定端相背的第一卡位接触端,所述第一卡位固定端设置于所述可动端上和透光片边缘的任意一个上,所述第一卡位接触端与可动端和透光片边缘中的另一个相接触;去除所述第一牺牲层。
[0009]相应的,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可变焦透镜。
[00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
[0011]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可变焦透镜,所述可动端悬空设置于所述支撑件与透光片之间,所述可动端与所述透光片之间未直接接触,所述可动端通过所述第一卡位件驱动透光片和柔性透光体变形,第一卡位件通过杠杆原理在透光片边缘施力带动透光片形变,从而带动柔性透光体发生形变,有效减小了柔性透光体产生形变所需的驱动力,并且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无需驱动透镜有效区域之外的柔性透光体变形,从而减少驱动器驱动透镜变焦所做的无用功。综上,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高驱动器驱动透光片和柔性透光体的驱动能力,有利于增大柔性透光体曲率变化的范围,进而提高可变焦透镜的变焦能力。
[0012]此外,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可变焦透镜的形成制程可以实现硅基兼容,具有体积小、成本低等优势。
[0013]可选方案中,当所述第一卡位接触端与所述可动端和透光片边缘中的另一个之间固定接触时,驱动器驱动所述透光片的形变力,一部分需要驱动透光片翘曲变形,另一部分是固定接触时,驱动透光片翘曲形变过程中透光片自身形体变化所需的力,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第一卡位接触端与所述可动端和透光片边缘中的另一个之间滑动接触,从而可动端驱动所述柔性透光体的曲率发生变化时,无需对透光片进行拉伸,仅需提供透光片弯曲变形的驱动力,可以减少对透光片自身拉应力形变所产生的影响,进一步减少了透镜变焦所需的驱动力。
[0014]可选方案中,所述柔性透光体包括相对的第一面和第二面;所述透光片包括位于柔性透光体的第一面的第一透光片、以及位于柔性透光体的第二面上的第二透光片,从而柔性透光体的双面均具有透光片和用于驱动透光片弯曲变形的驱动器,进而能够从双面驱动柔性透光体变形,可以有效增大其变形曲率。
[0015]可选方案中,所述驱动器包括压电驱动致动器、静电驱动致动器、磁驱动致动器或热驱动致动器,驱动器类型可以依据工艺条件和应用需求确定,可以提升其生产灵活性。
附图说明
[0016]图1至图3是本专利技术可变焦透镜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4是本专利技术可变焦透镜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5至图6是本专利技术可变焦透镜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7至图10是本专利技术可变焦透镜的形成方法一实施例各步骤对应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11至图15是本专利技术可变焦透镜的形成方法另一实施例各步骤对应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16是本专利技术电子设备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由
技术介绍
可知,目前可变焦透镜的性能有待提高。具体地,驱动可变焦透镜变焦需要较大的驱动力,可变焦透镜的变焦能力有待提升。
[0023]为了解决所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可变焦透镜,所述可动端悬空设置于所述支撑件与透光片之间,所述可动端与所述透光片之间未直接接触,所述可动端通过所述第一卡位件驱动透光片和柔性透光体变形,第一卡位件通过杠杆原理在透光片边缘施力驱动透光片形变,从而带动柔性透光体发生形变,有效减小了柔性透光体产生形变所需的驱动力,并且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无需驱动透镜有效区域之外的柔性透光体变形,从而减少驱动器驱动透镜变焦所做的无用功。综上,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高驱动器驱动透光片和柔性透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变焦透镜,其特征在于,包括:柔性透光体;透光片,位于所述柔性透光体上;支撑件,位于所述柔性透光体的外周,且所述支撑件与所述柔性透光体以及所述透光片之间具有间隔;驱动器,位于支撑件上且分布在所述透光片的外周,所述驱动器包括朝向透光片延伸的可动端,所述可动端悬空设置于所述支撑件与透光片之间,且所述可动端能够在驱动器通电状态下沿垂直于所述支撑件的支撑面的方向发生翘曲;第一卡位件,包括第一卡位固定端和与第一卡位固定端相背的第一卡位接触端,所述第一卡位固定端设置于所述可动端与透光片边缘中的任意一个上,所述第一卡位接触端与所述可动端和透光片边缘中的另一个相接触。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焦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片包括覆盖于所述柔性透光体上的第一部分、以及凸出于所述柔性透光体边缘的第二部分;所述第一卡位固定端固定设置于所述可动端与第二部分的任意一个上,所述第一卡位接触端与所述可动端和第二部分中的另一个相接触。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变焦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变焦透镜还包括:第二卡位件,包括第二卡位固定端和与第二卡位固定端相背的第二卡位接触端,所述第二卡位固定端固定在所述可动端或第二部分的与第一卡位固定端相背的一面上,所述第二卡位接触端与可动端或第二部分的与第一卡位接触端相背的一面相接触。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可变焦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透光体包括相对的第一面和第二面;所述透光片位于所述柔性透光体的第一面上;所述可变焦透镜还包括:透光基底,位于所述柔性透光体的第二面上且固定于所述支撑件上。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可变焦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透光体包括相对的第一面和第二面;所述透光片包括位于所述柔性透光体的第一面的第一透光片、以及位于柔性透光体的第二面上的第二透光片。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变焦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片的第二部分为环状;所述驱动器环形分布在所述透光片的外周。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可变焦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位件为环状;或者,所述第一卡位件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卡位件沿所述透光片的圆周方向均匀分布。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焦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器的数量至少为一对,每对所述驱动器对称分散在所述透光片的外周;当驱动器的数量为多对时,多对所述驱动器均匀分布在所述透光片的外周。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焦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位接触端与所述可动端和透光片边缘中的另一个之间滑动接触。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焦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位固定端固定设置于所述可动端与透光片边缘中的任意一个上,所述第一卡位接触端与所述可动端和透光片边缘中的另一个固定接触。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焦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位件的材料包括硅、锗硅和氮化硅中的任意有一种或多种。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焦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器包括压电驱动致动器、静电驱动致动器、磁驱动致动器或热驱动致动器。13.一种可变焦透镜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提供衬底;在所述衬底上形成透光片以及均匀分布在所述透光片外周的驱动器,所述驱动器包括与所述透光片相邻的可动端,所述可动端能够在驱动器通电状态下沿垂直于所述衬底的方向发生翘曲;在所述可动端和所述透光片的边缘上形成第一卡位件,包括第一卡位固定端和与第一卡位固定端相背的第一卡位接触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韩凤芹黄河桂珞
申请(专利权)人:中芯集成电路宁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