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负压循环供墨系统及喷墨打印设备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5667046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19 17:13
本申请提供一种正负压循环供墨系统及喷墨打印设备,包括喷头、供墨组件及回墨组件,供墨组件包括主墨瓶、补给墨泵、第一单向阀、进墨二级墨盒及正压源,主墨瓶、补给墨泵、第一单向阀及进墨二级墨盒依次相连通,进墨二级墨盒分别与喷头及正压源连通,回墨组件包括回墨二级墨盒、循环墨泵、第二单向阀及负压源,回墨二级墨盒、循环墨泵、第二单向阀及进墨二级墨盒依次相连通,回墨二级墨盒分别与喷头及负压源连通;通过在二级墨盒处设压力源,二级墨盒与喷头之间形成压差,利用压差实现墨路的循环流通进墨二级墨盒处设正压源,正压源挤压进墨二级墨盒内的墨快速流入喷头内,加快了墨从墨盒到喷头的流动时间,避免了喷头内墨供应量不足,进而提高喷印质量。进而提高喷印质量。进而提高喷印质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正负压循环供墨系统及喷墨打印设备


[0001]本技术涉及自动化生产
,具体地,涉及一种正负压循环供墨系统及喷墨打印设备。

技术介绍

[0002]PCB(Printed Circuit Board),中文名称为印制电路板,又称印刷线路板,作为电子元器件及电气连接的载体,是电子电路的重要的部件,其在电子工业中占据绝对的统治地位。墨路系统作为PCB喷印设备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决定了喷印质量,现有墨路技术中,在墨路通路上,往往会在喷头处设置负压以防止喷头停止工作时,墨水从喷头流出,而存在负压后,墨水进入喷头时就存在阻力,导致墨水流动迟缓,不能快速及时流入喷头内,进而影响喷印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申请提供一种正负压循环供墨系统及喷墨打印设备。
[0004]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本申请公开的一种正负压循环供墨系统包括:喷头、供墨组件及回墨组件,供墨组件包括主墨瓶、补给墨泵、第一单向阀、进墨二级墨盒及正压源,主墨瓶、补给墨泵、第一单向阀及进墨二级墨盒依次相连通,进墨二级墨盒分别与喷头及正压源连通,回墨组件包括回墨二级墨盒、循环墨泵、第二单向阀及负压源,回墨二级墨盒、循环墨泵、第二单向阀及进墨二级墨盒依次相连通,回墨二级墨盒分别与喷头及负压源连通。
[0005]优选地,还包括吸墨清洁组件,吸墨清洁组件包括接墨盘、排墨泵及废墨瓶,接墨盘位于喷头下方,接墨盘、排墨泵及废墨瓶依次相连通。
[0006]优选地,排墨泵还分别与进墨二级墨盒及主墨瓶相连通。
[0007]优选地,正压源包括正压发生器、正压安全瓶及第一高液位传感器,正压发生器、正压安全瓶及进墨二级墨盒依次连接,第一高液位传感器设于正压安全瓶内且位于瓶内上端;负压源包括负压发生器、负压安全瓶及第二高液位传感器,负压发生器、负压安全瓶及回墨二级墨盒依次连接,第二高液位传感器设于负压安全瓶内且位于瓶内上端。
[0008]优选地,供墨组件还包括第一加热件,第一加热件设于进墨二级墨盒内;回墨组件还包括第二加热件,第二加热件设于回墨二级墨盒内。
[0009]优选地,供墨组件还包括第一低液位传感器,第一低液位传感器设于进墨二级墨盒内且位于盒内下端;回墨组件还包括第二低液位传感器,第二低液位传感器设于回墨二级墨盒内且位于盒内下端。
[0010]优选地,还包括阻尼缓冲件,阻尼缓冲件连接第一单向阀与进墨二级墨盒,阻尼缓冲件还连接第二单向阀与进墨二级墨盒。
[0011]优选地,还包括过滤组件,过滤组件分别连接主墨瓶及喷头。
[0012]根据本技术的第二方面,本技术公开的一种喷墨打印设备,包括正负压循环供墨系统,还包括架体,架体包括架体本体及壳体,壳体设于架体本体上,正负压循环
供墨系统设于架体本体上,壳体包括上层壳体及下层壳体,上层壳体与下层壳体上下连接,进墨二级墨盒及回墨二级墨盒均安装于上层壳体内,喷头安装于下层壳体内。
[0013]本申请的有益效果在于:在二级墨盒处设压力源,二级墨盒与喷头之间形成压差,通过压差来实现墨路的循环流通,回墨二级墨盒处设负压源,进墨二级墨盒处设正压源,正压源挤压进墨二级墨盒内的墨快速流入喷头内,加快了墨从墨盒到喷头的流动时间,增大了墨的流量,避免了喷头内墨供应量不足,进而提高喷印质量。
附图说明
[0014]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15]图1为实施例一中正负压循环供墨系统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实施例一中二级墨盒与压源结构示意图;
[0017]图3为实施例一中正负压循环供墨系统配合关系示意图;
[0018]图4为实施例二中喷墨打印设备立体图;
[0019]图5为实施例二中壳体与供墨系统结构关系示意图。
[0020]附图标记:
[0021]1‑
喷头;2

供墨组件;3

回墨组件;4

吸墨清洁组件;5

阻尼缓冲件;6

过滤组件;7

架体;21

主墨瓶;22

补给墨泵;23

第一单向阀;24

进墨二级墨盒; 25

正压源;26

第一加热件;27

第一低液位传感器;31

回墨二级墨盒;32

循环墨泵;33

第二单向阀;34

负压源;35

第二加热件;36

第二低液位传感器; 41

接墨盘;42

排墨泵;43

废墨瓶;61

一级过滤件;62

二级过滤件;63

三级过滤件;71

架体本体;72

壳体;251

正压发生器;252

正压安全瓶;253

第一高液位传感器;341

负压发生器;342

负压安全瓶;343

第二高液位传感器; 721

上层壳体;722

下层壳体。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以下将以图式揭露本申请的多个实施方式,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务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应了解到,这些实务上的细节不应用以限制本申请。也就是说,在本申请的部分实施方式中,这些实务上的细节是非必要的。此外,为简化图式起见,一些习知惯用的结构与组件在图式中将以简单的示意的方式绘示之。
[0023]需要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0024]另外,在本申请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并非特别指称次序或顺位的意思,亦非用以限定本申请,其仅仅是为了区别以相同技术用语描述的组件或操作而已,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0025]为能进一步了解本申请的申请内容、特点及功效,兹例举以下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正负压循环供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喷头(1)、供墨组件(2)及回墨组件(3),所述供墨组件(2)包括主墨瓶(21)、补给墨泵(22)、第一单向阀(23)、进墨二级墨盒(24)及正压源(25),所述主墨瓶(21)、补给墨泵(22)、第一单向阀(23)及进墨二级墨盒(24)依次相连通,所述进墨二级墨盒(24)分别与所述喷头(1)及所述正压源(25)连通,所述回墨组件(3)包括回墨二级墨盒(31)、循环墨泵(32)、第二单向阀(33)及负压源(34),所述回墨二级墨盒(31)、循环墨泵(32)、第二单向阀(33)及所述进墨二级墨盒(24)依次相连通,所述回墨二级墨盒(31)分别与所述喷头(1)及所述负压源(34)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正负压循环供墨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吸墨清洁组件(4),所述吸墨清洁组件(4)包括接墨盘(41)、排墨泵(42)及废墨瓶(43),所述接墨盘(41)位于所述喷头(1)下方,所述接墨盘(41)、排墨泵(42)及废墨瓶(43)依次相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正负压循环供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墨泵(42)还分别与所述进墨二级墨盒(24)及所述回墨二级墨盒(31)相连通。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正负压循环供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正压源(25)包括正压发生器(251)、正压安全瓶(252)及第一高液位传感器(253),所述正压发生器(251)、正压安全瓶(252)及所述进墨二级墨盒(24)依次连接,所述第一高液位传感器(253)设于所述正压安全瓶(252)内且位于瓶内上端;所述负压源(34)包括负压发生器(341)、负压安全瓶(342)及第二高液位传感器(343),所述负压发生器(341)、负压安全瓶(342)及所述回墨二级墨盒(31)依次连接,所述第二高液位传感器(343)设于所述负压安全瓶(342)内且位于瓶内上端。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正负压循环供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供墨组件(2)还包括第一加热件(26),所述第一加热件(2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海
申请(专利权)人:惠州市迪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