铰链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566528 阅读:14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铰链装置,在可动部件(无图示)接触的铰链部件50的端面上,形成一对第一变换面55、55以及一对第二变换面56、56。第一变换面55、55,沿铰链部件50的圆周方向相隔180°配置。第二变换面56、56沿铰链部件50的圆周方向相隔180°且与第一变换面55、55相距一定角度配置。在可动部件上形成一对按压突起72、72,当机盖转动到关闭位置时与第一变换面55、55相接触,当机盖转动到打开位置时与第二变换面56、56相接触。(*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使移动电话等的机器本体与机盖(机盖)可转动连接的一种铰链装置。一般说来,如特开平7-11831号公报所述,这种铰链装置包括一对铰链部件,分别不能转动地与机器本体和机盖相连;可动部件,不可转动地设于一侧的铰链部件上,且可向一对铰链部件的转动轴线方向移动;弹力部件,使该可动部件压接在另一侧的铰链部件上。附图说明图15A、图15B显示上述现有铰链装置的铰链部件1,在该铰链部件1的与可动部件2相接触的端面上,形成沿径向延伸的三个卡合凹部1a、1b、1c。在三个卡合凹部1a、1b、1c中,卡合凹部1b、1c分别与1a按同一角度分离设置在相反方向上。此外,在与铰链部件1相接的可动部件2的端面,如图16所示,形成两个触接突起2a、2b。两个触接突起2a、2b以与卡合凹部1a和卡合凹部1b之间的角度相同的角度沿圆周方向相隔设置。触接突起2a、2b,当机盖处于关闭位置时,分别与卡合凹部1a、1b卡合,当机盖处于打开位置时,则分别与卡合凹部1c、1a卡合。实际上,如图15B所示,触接突起2a(2b)与卡合凹部1a(1b、1c)的侧面相接触时,使机盖承受回转弹力,从而维持在关闭或打开的位置。使机盖与机器本体可转动连接的铰链装置通常设置为左右一对。现在,若假设如图15A、图15B及图16A、图16B所示铰链部件1及可动部件2为用于配置在右侧的铰链装置的部件,则至少可动部件2无法用于配置在左侧的铰链装置,产生必须另外制作左侧铰链装置专用的可动部件的问题。即,在铰链部件1及可动部件2用于右侧的铰链装置的情况下,触接突起2a、2b,在关闭时与卡合凹部1a、1b卡合,打开时与卡合凹部1c、1a卡合。因此,机盖打开转动时,可动部件2如图16所示沿箭头X方向转动。与此相反,在铰链部件1及可动部件2用于左侧的铰链装置的情况下,机盖打开转动时,可动部件2则沿箭头Y方向转动。当可动部件2沿箭头Y方向转动时,触接突起2b将会在机盖打开转动过程中与卡合凹部1c卡合。因此,机盖的顺利转动受到妨碍。而且,当机盖到达关闭位置时,触接突起2b未达到卡合凹部1a的位置,无法与之卡合。其结果是,触接突起2a也无法与卡合凹部1b卡合。从而,在左侧的铰链装置的可动部件上,就需要由假想线所示的触接突起2c来代替触接突起2b。因此,现有的铰链装置不能在左右的铰链上共用可动部件2,必须制作两种。其结果,会造成部件数量增加、制造费高涨的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铰链装置,在关闭位置和打开位置之间可转动地连接机器本体与机盖,包括一对铰链部件,分别与上述机器本体和上述机盖连接,可以上述机器本体和上述机盖的转动轴线为中心相互转动地连接;可动部件,不能转动地设在一侧的铰链部件上,且可向上述转动轴线方向移动;弹力部件,使该可动部件压接在另一侧的铰链部件上,在上述另一侧的铰链部件与上述可动部件相互接触的触接面一侧,分别设有以上述转动轴线为中心沿周向相互分离180°的一对第一变换部,以上述转动轴线为中心沿周向相互分离180°、而且与上述第一变换部按一定角度周向分离的一对第二变换部,以及配置在上述第一变换部与上述第二变换部之间的中央部的一对定位凹部;在另一侧的触接面上形成有一对按压突起,所述一对按压突起以上述转动轴线为中心沿周向相互分离180°配置,而且当上述机盖向关闭位置转动时与上述一对第一变换部触接,将上述弹力部件的弹力转换为使上述另一侧的铰链部件由打开位置侧转向关闭位置侧的推力,当上述机盖向打开位置转动时,与上述一对第二变换部相接触,将上述弹力部件的弹力转换为使上述另一侧的铰链部件由关闭位置侧转向打开位置侧的推力,通过与上述一对定位凹部的卡合,限制上述一对铰链部件使它们不能转动地连接;划定上述定位凹部的底面形成凹球面,上述按压突起的外面形成与划定上述定位凹部的凹球面相同尺寸的凸球面。在这种情况下,上述第一、第二变换部,最好分别形成于上述定位凹部的底面上、以上述转动轴线为中心的周向的两侧部。上述第一、第二变换部,最好形成与划定上述定位凹部的凹球面同一尺寸的凹球面。此外,上述另一侧的铰链部件最好可相对于连接该铰链部件的上述机器本体或上述机盖在微小的角度内转动。上述另一侧的铰链部件在具有与上述可动部件相接触的触接部件和抵抗上述弹力部件的弹力而支承该触接部件的支承部件的情况下,至少上述触接部件,最好相对于连接有上述另一侧的铰链部件的上述机器本体或机盖,以上述转动轴线为中心可在微小的角度内转动。附图的简要说明如下图1为表示本专利技术的铰链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的正面图;图2表示同上铰链装置安装于移动电话时的正剖面图;图3为图1的X向视图;图4为图1的Y向视图;图5为图2的沿X-X线的剖面图;图6为图2的沿Y-Y线的剖面图;图7A、图7B、图7C、图7D、图7E表示上述实施例中使用的另一侧的铰链部件,图7A为其正面图,图7B、图7C、图7D分别为图7A的B向视图、C向视图、D向视图,图7E为图7B的沿E-E线的剖面图;图8A、图8B、图8C、图8D表示上述实施例中使用的罩,图8A为其正面图,图8B为沿图8A的B-B线剖面图,图8C为图8A的C向视图,图8D为沿图8C的D-D线的剖面图;图9A、图9B、图9C、图9D表示上述实施例中使用的触接部件,图9A为其平面图,图9B为其正剖面图,图9C为局部放大平面图,图9D为沿图9C的D-D线的剖面图;图10A、图10B、图10C、图10D、图10E表示上述实施例中使用的支承部件,图10A为其正面图,图10B为其正剖面图,图10C、图10D分别为图10A的C向视图、D向视图,图10E为沿图10A的E-E线的剖面图;图11A、图11B、图11C、图11D、图11E表示上述实施例中使用的可动部件,图11A为其正面图,图11B为其侧面图,图11C为沿图11B的C-C线的剖面图,图11D、图11E分别为图11A的D向视图、E向视图;图12为安装上述实施例的铰链装置的移动电话以组装中的状态显示的侧面图;图13为以将机盖转动到关闭位置的状态表示上述移动电话的侧面图14为以将机盖转动到打开位置的状态表示上述移动电话的侧面图;图15A、图15B为表示现有铰链装置的铰链部件的图,图15A为其平面图,图15B为沿图15A的B-B线的剖面图;图16A、图16B为表示现有铰链装置的可动部件的图,图16A为其平面图,图16B为沿图16A的B-B线的剖面图。以下参照图1至图14说明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本实施例中的铰链装置10虽然是用于移动电话的电话机本体和机盖之间,但是,也可用于其他机器,如笔记本型电脑的本体和机盖之间。首先,就使用铰链装置10的移动电话简单说明如下,如图12~图14所示,移动电话T由电话机本体A和通过铰链装置10转动自如地与电话机本体A连接的机盖B构成,在电话机本体A和机盖B之间角度处于θ1状态下安装铰链装置10。角度θ1为略小于180°的钝角,在本实施例中设定为170°左右。安装铰链装置10以后,再分别在本体A及机盖B上安装装饰机罩C、D。机罩C、D的相互接触决定了机盖B的打开位置(参见图14)。因此,机盖B可在自与本体A的正面接触并将其关闭的关闭位置(本体A与机盖B之间的角度为0°)到本体A与机盖B角度为θ2的打开位置之间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铰链装置,在关闭位置和打开位置之间可转动地连接机器本体与机盖,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对铰链部件,分别与上述机器本体和上述机盖连接,可以上述机器本体和上述机盖的转动轴线为中心相互转动地连接;可动部件,不能转动地设在一侧的铰链部件上,且可向上述转动轴线方向移动;弹力部件,使该可动部件压接在另一侧的铰链部件上,在上述另一侧的铰链部件与上述可动部件相互接触的触接面一侧,分别设有以上述转动轴线为中心沿周向相互分离180°的一对第一变换部,以上述转动轴线为中心沿周向相互分离180°、而且与上述第一变换部按一定角度周向分离的一对第二变换部,以及配置在上述第一变换部与上述第二变换部之间的中央部的一对定位凹部;在另一侧的触接面上形成有一对按压突起,所述一对按压突起以上述转动轴线为中心沿周向相互分离180°配置,而且当上述机盖向关闭位置转动时与上述一对第一变换部触接,将上述弹力部件的弹力转换为使上述另一侧的铰链部件由打开位置侧转向关闭位置侧的推力,当上述机盖向打开位置转动时,与上述一对第二变换部相接触,将上述弹力部件的弹力转换为使上述另一侧的铰链部件由关闭位置侧转向打开位置侧的推力,通过与上述一对定位凹部的卡合,限制上述一对铰链部件使它们不能转动地连接;划定上述定位凹部的底面由凹球面形成,上述按压突起的外面由与划定上述定位凹部的凹球面相同尺寸的凸球面形成。...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越川伸市郎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电气株式会社大桥技术公司思嘎茨讷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