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磁磁浮轨道交通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5656811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19 16:5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永磁磁浮轨道交通系统,涉及磁悬浮技术领域,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磁浮轨道系统的空间占用,并降低辐射。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永磁磁浮轨道交通系统,包括天梁机构、走行机构、永磁悬浮机构以及车厢;天梁机构朝向地面的一侧开设有敞口部,以使天梁机构呈半包围的环状结构;走行机构设置于天梁机构的环形空间内,且走行机构的悬挂部由敞口部与车厢相连接;永磁悬浮机构包括第一悬浮模组和第二悬浮模组,第一悬浮模组和第二悬浮模组位于走行机构的两侧,且相对设置,以使走行机构能够在天梁机构的环形空间内悬浮。梁机构的环形空间内悬浮。梁机构的环形空间内悬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永磁磁浮轨道交通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磁浮
,尤其是涉及一种永磁磁浮轨道交通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现有磁浮技术可以简要分为电磁悬浮、超导磁浮和永磁磁浮三类。虽然永磁磁浮具有“零功率”悬浮的典型特征,但是由于加工难度较大,因此,现阶段国内外的悬浮系统大多采用电磁悬浮和超导磁浮两种形式。
[0003]随着永磁材料、电子信息以及精密机械加工等技术的突飞猛进,永磁磁浮技术再次受到业内的广泛关注。
[0004]永磁磁浮交通系统是指利用磁力作用使车辆浮在导轨上行驶的客运交通系统。常采用直线电动机作为动力,利用感应原理推动车辆前进,从而实现列车的载人运行。
[0005]但由于现阶段的电磁悬浮列车和超导磁浮列车均需要在地面或架设桥梁铺设相应的磁浮轨道,与常规铁路运输系统的占地面积相似,因此,受地面环境、地下结构以及城市布局影响较大,无法广泛推广。并且,直线电机作为牵引动力在启动时会产生电磁波辐射,会对长时间在车内以及站台工作的人员产生影响。
[0006]因此,急需提供一种永磁磁浮轨道交通系统,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永磁磁浮轨道交通系统,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磁浮轨道系统的空间占用,并降低辐射。
[0008]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永磁磁浮轨道交通系统,包括天梁机构、走行机构、永磁悬浮机构以及车厢;所述天梁机构朝向地面的一侧开设有敞口部,以使所述天梁机构呈半包围的环状结构;所述走行机构设置于所述天梁机构的环形空间内,且所述走行机构的悬挂部由所述敞口部与所述车厢相连接;所述永磁悬浮机构包括第一悬浮模组和第二悬浮模组,所述第一悬浮模组和所述第二悬浮模组位于所述走行机构的两侧,且相对设置,以使所述走行机构能够在所述天梁机构的环形空间内悬浮。
[0009]其中,所述天梁机构包括天梁主体及支撑立柱,所述支撑立柱沿竖直方向设置,所述支撑立柱的一端与地面相固定,另一端形成有安装架,所述天梁主体与所述安装架相连接。
[0010]具体地,所述走行机构包括牵引组件和对接组件,所述天梁主体内设有沿所述天梁主体的径向延伸,且相对设置于所述天梁主体的两侧的第一托臂和第二托臂;所述对接组件包括牵引构件和悬浮构件,所述牵引组件设置于所述牵引构件和第一托臂之间以及牵引构件和第二托臂之间,所述第一悬浮模组和所述第二悬浮模组设置于所述悬浮构件与所述天梁主体之间。
[0011]进一步地,所述牵引构件对应所述第一托臂的位置形成有第一避让部,对应所述
第二托臂的位置形成有第二避让部,所述第一托臂位于所述第一避让部内,所述第二托臂位于所述第二避让部内,且所述第一托臂和所述第二托臂均与所述牵引构件间隔设置;所述悬浮构件的截面呈等腰梯形,且为中空的环状结构,所述悬浮构件朝向所述牵引构件的一侧的尺寸大于所述悬浮构件远离所述牵引构件的一侧的尺寸,所述天梁主体包括第一倾斜段和第二倾斜段,所述悬浮构件包括第一倾斜部和第二倾斜部,所述第一倾斜段与所述第一倾斜部平行设置,所述第二倾斜段与所述第二倾斜部平行设置。
[0012]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悬浮模组包括第一悬浮组件和第二悬浮组件,所述第二悬浮模组包括第三悬浮组件和第四悬浮组件;所述第一悬浮组件铺设于所述第一倾斜部朝向所述第一倾斜段的一侧,所述第二悬浮组件铺设于所述第一倾斜段朝向所述第一倾斜部的一侧;所述第三悬浮组件铺设于所述第二倾斜部朝向所述第二倾斜段的一侧,所述第四悬浮组件铺设于所述第二倾斜段朝向所述第二倾斜部的一侧。
[0013]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悬浮组件包括多个第一永磁体,且多个所述第一永磁体沿所述第一倾斜部的延伸方向排布,所述第二悬浮组件包括多个第二永磁体,多个所述第二永磁体沿所述第一倾斜段的延伸方向排布,且与所述第一永磁体一一对应设置;所述第三悬浮组件包括多个第三永磁体,且多个所述第三永磁体沿所述第二倾斜部的延伸方向排布,所述第四悬浮组件包括多个第四永磁体,多个所述第四永磁体沿所述第二倾斜段的延伸方向排布,且与所述第三永磁体一一对应设置。
[0014]其中,所述牵引组件包括第一定子、第一线圈、第二定子、第二线圈、第三定子、第三线圈、第四定子以及第四线圈;所述第一定子设置于所述第一托臂的第一平面上,所述第一线圈设置于所述牵引构件的第一位置,且与所述第一定子形成第一电机气隙;所述第二定子设置于所述第一托臂的第二平面上,所述第二线圈设置于所述牵引构件的第二位置,且与所述第二定子形成第二电机气隙;所述第三定子设置于所述第二托臂的第一平面上,所述第三线圈设置于所述牵引构件的第三位置,且与所述第三定子形成第三电机气隙;所述第四定子设置于所述第二托臂的第二平面上,所述第四线圈设置于所述牵引构件的第四位置,且与所述第四定子形成第四电机气隙。
[0015]具体地,所述牵引构件和所述悬浮构件之间设有第一调节组件;所述第一调节组件包括第一监控构件和第一调节构件,所述第一监控构件与所述第一调节构件通讯连接,所述第一监控构件能够监测所述悬浮构件承载的载荷,并控制所述第一调节构件调节所述悬浮构件与所述牵引构件之间的距离。
[0016]进一步地,所述悬浮构件与所述天梁主体之间设有第二调节组件;所述第二调节组件包括第二监控构件、第二调节构件以及限位轮构件,所述第二监控构件与所述第二调节构件通讯连接,所述第二监控构件能够监测所述悬浮构件与所述天梁主体之间的距离,并控制所述第二调节构件调节所述限位轮构件。
[0017]更进一步地,所述牵引构件与所述天梁主体之间设有第三调节组件;所述第三调节组件包括第三监控构件、第三调节构件以及安全轮构件,所述安全轮构件与所述牵引构件相连接,并与所述天梁主体的内壁相接触,所述安全轮构件能够相对所述牵引构件转动;所述第三监控构件能够监控所述牵引构件与所述天梁主体之间的距离,并控制所述第三调节构件调节所述安全轮构件。
[0018]相对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永磁磁浮轨道交通系统具有以下优势:
[0019]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永磁磁浮轨道交通系统,包括天梁机构、走行机构、永磁悬浮机构以及车厢;天梁机构朝向地面的一侧开设有敞口部,以使天梁机构呈半包围的环状结构;走行机构设置于天梁机构的环形空间内,且走行机构的悬挂部由敞口部与车厢相连接;永磁悬浮机构包括第一悬浮模组和第二悬浮模组,第一悬浮模组和第二悬浮模组位于走行机构的两侧,且相对设置,以使走行机构能够在天梁机构的环形空间内悬浮。
[0020]由此分析可知,通过永磁悬浮机构包括的第一悬浮模组和第二悬浮模组,并使第一悬浮模组和第二悬浮模组位于走行机构与天梁机构之间,且设置在走行机构的两侧,从而能够使走行机构稳定的悬浮在天梁机构的环形空间内,并使走行机构与天梁机构之间的距离保持一致,进而能够实现走行机构相对天梁主体的运动。并且,由于本申请中的悬浮机构为永磁悬浮机构,因此,采用永磁体替代现有的常规电磁铁等结构,提供一种静磁场,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磁场产生的辐射,避免乘客、驾驶员以及其他工作人员收到磁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永磁磁浮轨道交通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天梁机构、走行机构、永磁悬浮机构以及车厢;所述天梁机构朝向地面的一侧开设有敞口部,以使所述天梁机构呈半包围的环状结构;所述走行机构设置于所述天梁机构的环形空间内,且所述走行机构的悬挂部由所述敞口部与所述车厢相连接;所述永磁悬浮机构包括第一悬浮模组和第二悬浮模组,所述第一悬浮模组和所述第二悬浮模组位于所述走行机构的两侧,且相对设置,以使所述走行机构能够在所述天梁机构的环形空间内悬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永磁磁浮轨道交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天梁机构包括天梁主体及支撑立柱,所述支撑立柱沿竖直方向设置,所述支撑立柱的一端与地面相固定,另一端形成有安装架,所述天梁主体与所述安装架相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永磁磁浮轨道交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走行机构包括牵引组件和对接组件,所述天梁主体内设有沿所述天梁主体的径向延伸,且相对设置于所述天梁主体的两侧的第一托臂和第二托臂;所述对接组件包括牵引构件和悬浮构件,所述牵引组件设置于所述牵引构件和第一托臂之间以及牵引构件和第二托臂之间,所述第一悬浮模组和所述第二悬浮模组设置于所述悬浮构件与所述天梁主体之间。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永磁磁浮轨道交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牵引构件对应所述第一托臂的位置形成有第一避让部,对应所述第二托臂的位置形成有第二避让部,所述第一托臂位于所述第一避让部内,所述第二托臂位于所述第二避让部内,且所述第一托臂和所述第二托臂均与所述牵引构件间隔设置;所述悬浮构件的截面呈等腰梯形,且为中空的环状结构,所述悬浮构件朝向所述牵引构件的一侧的尺寸大于所述悬浮构件远离所述牵引构件的一侧的尺寸,所述天梁主体包括第一倾斜段和第二倾斜段,所述悬浮构件包括第一倾斜部和第二倾斜部,所述第一倾斜段与所述第一倾斜部平行设置,所述第二倾斜段与所述第二倾斜部平行设置。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永磁磁浮轨道交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悬浮模组包括第一悬浮组件和第二悬浮组件,所述第二悬浮模组包括第三悬浮组件和第四悬浮组件;所述第一悬浮组件铺设于所述第一倾斜部朝向所述第一倾斜段的一侧,所述第二悬浮组件铺设于所述第一倾斜段朝向所述第一倾斜部的一侧;所述第三悬浮组件铺设于所述第二倾斜部朝向所述第二倾斜段的一侧,所述第四悬浮组件铺设于所述第二倾斜段朝向所述第二倾斜部的一侧。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永磁磁浮轨道交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悬浮组件包括多个...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樊宽刚王永超杨斌逄启寿杨杰
申请(专利权)人:江西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