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庄奇正专利>正文

细胞采检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56533 阅读:17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细胞采检装置。为提供一种操作简便、病患能自行采检、使检体不受污染的医疗器械,提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它包括第一、二、三管体、撷取棒及外封套;第一管体具有握柄部及管身部,管身部上形成两相对应的第一、二导引道;第二管体穿置于第一管体的管身部中,其外表面相对应凸设贯穿第一管体上第一、二导引道的两第一干涉件;第三管体具有环绕壁及供第一管体的管身部穿置的容置空间;环绕壁内表面形成可供各第一干涉件伸置的第二干涉件;撷取棒具有定位于第二管体中的连接部及相反于连接部的撷取部;转动第一管体使第一干涉件在第二干涉件导引下循弧形曲线路径位移,以使第二管体连动撷承棒朝远离第一、三管体方向凸伸位移。(*该技术在201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医疗器械,特别是一种细胞采检装置
技术介绍
在医学的临床检验上,用以针对诊断病患感染性病源而采取的检测方法很多,例如采用抹片观察、染色观察、细胞或是细菌培养、生化检验、血清学鉴定或是皮肤测验等等。通常采检时必须使用已灭菌或无菌的用具及容器来进行。以一般子宫颈抹片检查为例,所使用的器具是以艾耳式木棒(Ayer′s spatula)或细胞采样刷子(Cytobrush)为主,其他采检器具尚有细胞刷(cytopick)、子宫颈刷子(cervixbrush)等等。由于采样范围必须深入子宫颈鳞状上皮与子宫颈柱状上皮的交接区(Squamocolumuar junction,SCJ),对于SCJ较深入而上移至子宫颈管内的妇女,特别是停经后的妇女而言,使用棒状采检器具难以取样完整,因而容易造成病灶采样遗漏。此外,子宫颈抹片检查的病患由于难以准确拿捏自己SCJ的位置,自行采检时容易因器具过度深入导致误伤身体组织,因此通常都必须借助专业采检人员协助取样,有许多病患即因此而羞于检验,以致发生延误就医的情形。另外,已有的采检器具在采取到检体后,为了避免检体在送检过程中遭受污染,往往必须取下采取部并置入于另一容器中,然而在取下采检器具的采取部的过程中,人员稍有不慎即会误触检体,甚至遭到传染病检体的感染,因此存在有使用安全上的疑虑。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操作简便、病患能自行采检、使检体不受污染的细胞采检装置。本技术包括第一管体、第二管体、第三管体、撷取棒及可分离套设于第三管体外部的外封套;第一管体具有握柄部及自握柄部延伸且呈中空状的管身部,管身部上形成两相对应的第一、二导引道;第二管体穿置于第一管体的管身部中,第二管体外表面相对应凸设贯穿第一管体上第一、二导引道的两第一干涉件;第三管体具有环绕壁及由环绕壁界定而成以供第一管体的管身部穿置的容置空间;环绕壁内表面形成可供各第一干涉件伸置的第二干涉件;撷取棒具有定位于第二管体中的连接部及相反于连接部的撷取部;转动第一管体使第一干涉件在第二干涉件导引下循弧形曲线路径位移,以使第二管体连动撷承棒朝远离第一、三管体方向凸伸位移。其中第一管体上第一导引道的两端分别形成朝不同方向延伸的第一、二分歧道;第二导引道的两端分别形成朝不同方向延伸的第三、四分歧道;第一、二、三、四分歧道的端缘均形成封闭状。撷取棒的撷取部具有环绕面及数条纵向间隔形成于环绕面上的肋条。第三管体环绕壁内表面形成的第二干涉件为呈弧形弯延的槽道;第一干涉件为可伸置于槽道中并能依循位移的凸块体。第二管体一端渐形收敛状,其内部接近收敛端处形成接合垣,且于收敛端处的外表面形成供止漏环套置的环沟;撷取棒的连接部上凸设挡止环。撷取棒的连接部于近端缘处形成有卡缘,并于卡缘处形成用以使卡缘分裂成两部分而具可变形挠性的剖沟。外封套具有紧配合套设于第三管体上的盖体及可与盖体封密接合且能供撷取棒及第一、二、三管体同时伸置其中的套筒;盖体具有摩擦部及自摩擦部延伸而能用以伸置于套筒中的凸伸部;凸伸部外表面形成外螺纹;套筒具有筒壁及分别位于筒壁两相反端的封闭端及开放端;开放端的筒壁内表面形成可与盖体凸伸部上外螺纹配合螺接的内螺纹。摩擦部周缘面形成借以提供摩擦阻力而防止人手握持时发生滑落情形的数凸肋。外封套的盖体凸伸部上套设有止挡件;止挡件具有用以套设于盖体凸伸部上的颈部及形成于颈部一端的翼部。第一管体上第一、二导引道中任一导引道于接近管身部端缘端延伸至管身部端缘并构成开放端,借此提供管身部于组合时的变形弹性空间。由于本技术包括第一、二、三管体、撷取棒及外封套;第一管体具有握柄部及管身部,管身部上形成两相对应的第一、二导引道;第二管体穿置于第一管体的管身部中,其外表面相对应凸设贯穿第一管体上第一、二导引道的两第一干涉件;第三管体具有环绕壁及供第一管体的管身部穿置的容置空间;环绕壁内表面形成可供各第一干涉件伸置的第二干涉件;撷取棒具有定位于第二管体中的连接部及相反于连接部的撷取部;转动第一管体使第一干涉件在第二干涉件导引下循弧形曲线路径位移,以使第二管体连动撷承棒朝远离第一、三管体方向凸伸位移。组合时,将撷取棒的连接部伸入第二管体中定位;再将第二管体穿置于第一管体的管身部中,且使第二管体上的各第一干涉件分别凸穿于第一管体的第一、二导引道中,并握持撷取棒使其连接部朝第一管体的握柄部方向位移,同时旋转撷取棒以连动第二管体,使得各第一干涉件位移至端缘;之后将第三管体套置于第二管体上,且使撷取棒的撷取部伸出于第二管体外;并将前述已组合成一体的构件置入第三管体中,旋动第三管体而使各第一干涉件进一步伸入于第二干涉件中;最后将外封套罩覆于已组合成一体的撷取棒及第一、二、三管体的外部,如此即完成组装作业。使用时,取下外封套,之后只要旋转第一管体的握柄部,即可使各第一干涉件依循第二干涉件的弧形曲线位移,从而带动撷取棒朝远离第三管体方向凸伸移动,如此,即使是无使用经验的病患仍可自行将撷取棒伸入自己的身体内,利用撷取部接触体壁并刮取检体,采检后,可将外封套重新套回定位,使撷取的检体更能在外封套的保护下不受污染地安全送检,不仅操作简便、病患能自行采检,而且使检体不受污染,从而达到本技术的目的。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分解结构示意立体图。图2、为本技术的第一管体结构示意立体图。图3、为本技术的第三管体结构示意立体图。图4、为本技术的第一、二管及撷取棒结构示意侧视图。图5、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剖视图(未组合套筒状态)。图6、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剖视图(撷取棒凸伸状态)。图7、为本技术使用状态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图2所示,本技术细胞采检装置2包括第一管体21、第二管体22、第三管体23、撷取棒24及外封套25。第一管体21具有握柄部211及自握柄部211延伸且呈中空状的管身部212,管身部212上形成两相对应的第一、二导引道213、214,第一导引道213的两端分别形成朝不同方向延伸的第一、二分歧道215、216;第二导引道214的两端分别形成朝不同方向延伸的第三、四分歧道217、218。第一、二、三、四分歧道215、216、217、218的端缘均形成封闭状。另外,在第一、二导引道213、214二者之一,如第一导引道213于接近管身部212端缘端延伸至管身部212端缘并构成开放端,借此提供管身部212于组合时的变形弹性空间。如图1、图2、图4、图5所示,第二管体22穿置于第一管体21的管身部212中,第二管体22具有围绕壁221、由围绕壁221界定而成的置放空间222及相对应凸设于围绕壁211外表面的两第一干涉件223,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干涉件223呈凸块体状。另外,围绕壁221一端并进一步渐形收敛状,其内部于接近收敛端处并形成接合垣224,围绕壁221外周缘面更形成环沟225。如图1、图2、图3所示,第三管体23具有环绕壁231及由环绕壁231界定而成以供第一管体21的管身部212穿置的容置空间232。环绕壁231内表面形成可供各第一干涉件223伸置的两第二干涉件233,第二干涉件233为供前述各第一干涉件223伸置其中并能依循位移的呈弧形弯延的槽道。如图1所示,撷取棒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细胞采检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第一管体、第二管体、第三管体、撷取棒及可分离套设于第三管体外部的外封套;第一管体具有握柄部及自握柄部延伸且呈中空状的管身部,管身部上形成两相对应的第一、二导引道;第二管体穿置于第一管体的管身部中,第二管体外表面相对应凸设贯穿第一管体上第一、二导引道的两第一干涉件;第三管体具有环绕壁及由环绕壁界定而成以供第一管体的管身部穿置的容置空间;环绕壁内表面形成可供各第一干涉件伸置的第二干涉件;撷取棒具有定位于第二管体中的连接部及相反于连接部的撷取部;转动第一管体使第一干涉件在第二干涉件导引下循弧形曲线路径位移,以使第二管体连动撷承棒朝远离第一、三管体方向凸伸位移。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庄奇正
申请(专利权)人:庄奇正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