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阀门伴热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652219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19 16: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的一种阀门伴热结构,包括外护套,外护套的内部设置有导电体,外护套包括第一侧和第二侧,第一侧和第二侧相对设置,第一侧的两端和第二侧的两端连接,第二侧用于和待保温设备接触,外护套内于导电体对应第一侧的外侧设置有隔离空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外护套内部导电体通电后产生热量,通过外护套向外散发,第二侧和待保温的设备接触,进而实现对设备的保温,隔离空腔设置在导电体对应第一侧的一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对设备保温时,第一侧朝向外侧,使得第一侧和导电体之间形成一侧保温层,能够避免过多的热量散发至外界,提高对设备的保温效果,利于节省能源。利于节省能源。利于节省能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阀门伴热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阀门保温
,尤其涉及一种阀门伴热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在冬季需要对焦炉煤气柜的阀门进行保温,通常是采取电伴热对相关阀门进行保温,电伴热包括一扁平状的电伴热带,电伴热带的内部设置有两根线缆,将电伴热带的一侧贴合设置在阀门的外表面,线缆通电后产生热量,进而实现对阀门的保温,但是由于电伴热带仅一侧和阀门外表面贴合,另一侧裸露在外界环境中,造成相当一部分热量散失,对阀门的保温效果较差,而且造成电能的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避免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阀门伴热结构,从而有效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阀门伴热结构,包括外护套,外护套的内部设置有导电体,所述外护套包括第一侧和第二侧,所述第一侧和第二侧相对设置,第一侧的两端和第二侧的两端连接,所述第二侧用于和待保温设备接触,外护套内于导电体对应第一侧的外侧设置有隔离空腔。
[0005]进一步的,所述外护套为扁平状,第一侧和第二侧均为长边侧,第一侧的端部和对应的第二侧端部之间设置有短边侧。
[0006]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侧的宽度小于第二侧的宽度,以使短边侧上形成外凸的台阶部。
[0007]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侧的两端呈弧形设置,第二侧的两端呈角状设置。
[0008]进一步的,所述隔离空腔的截面形状和第一侧的形状适配,隔离空腔包括平直段,所述平直段的两端均设置有弧形段,且弧形段延及导电体对应短边侧的外侧。
[0009]进一步的,所述隔离空腔的平直段设置有支撑肋,以限制隔离空腔的对应两侧贴合。
[0010]进一步的,所述台阶部的顶部延及短边侧的中部,台阶部的底部延及第二侧。
[0011]进一步的,所述台阶部的顶部设置有弧形过渡段,以使短边侧呈流线形设置。
[0012]进一步的,所述第二侧靠近两端的位置沿外护套的走向均设置有开槽,以使第二侧的两端形成外延的大脚结构。
[0013]进一步的,所述大脚结构的底部设置有防滑纹。
[0014]本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的外护套内部导电体通电后产生热量,通过外护套向外散发,第二侧和待保温的设备接触,进而实现对设备的保温,隔离空腔设置在导电体对应第一侧的一侧,本技术对设备保温时,第一侧朝向外侧,使得第一侧和导电体之间形成一侧保温层,能够避免过多的热量散发至外界,提高对设备的保温效果,利于节省能源。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3为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0018]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能用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
[0020]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上”、“下”、“左”、“右”、“内”、“外”、“前端”、“后端”、“头部”、“尾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21]如图1

图4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阀门伴热结构,包括一外护套,该外护套材质为阻燃型材料,例如可以为聚烯烃,外护套的内部设置导电体,导电体通电后产生热量,热量经过外护套向外散发,使用时,将外护套缠绕在待保温的设备上,通过热传导实现对设备的保温,具体的,外护套包括第一侧1和第二侧2,第一侧1和第二侧2相对设置,且第一侧1的两端分别和第二侧2的两端相互连接,实际安装使用时,外护套的第二侧2和待保温的设备接触设置,外护套的第一侧1朝向外侧,在外护套的内部于导电体对应第一侧1的外侧设置有隔离空腔,隔离空腔沿外护套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也即,在外护套的截面上,隔离空腔设置于导电体和第一侧1之间,隔离空腔将导电体和第一侧1外表面隔离开来,隔离空腔内部为空气,相较于外护套,隔离空腔起到相当程度的隔温效果,起到保温层的作用,本技术使用时,在隔离空腔的保温效果下,导电体产生的热量更多的通过第二侧2传导至待保温的设备,避免过多的热量通过第一侧1散发至外界,大大的提高了对设备的保温效果,避免电能的浪费。
[0022]本实施例中,外护套的截面呈扁平状设置,外护套整体为扁平长带状,第一侧1和第二侧2为长边侧,另外两侧为短边侧3,也即,第一侧1的端部和对应的第二侧2的端部之间设置短边侧3进行连接,增加本技术和待保温设备之间的接触面积,而且扁平状的结构能够增加本技术于设备上的稳定性,不容易发生打滚。
[0023]具体的,第一侧1的宽度小于第二侧2的宽度,使得短边侧3上形成一外凸的台阶部4,使得短边侧3形成阶梯结构,本实施例中,使得第二侧2相较于第一侧1更宽,本技术通过第二侧2贴合在待保温设备上后,外护套和设备接触的一侧的面积更大,使得本技术和设备之间的结合更加稳定,通过绑扎带等进行绑扎后,能够进一步的避免外护套于设备上产生打滚。
[0024]更为具体的,第一侧1的两端呈弧形设置,第二侧2的两端呈角状设置,弧形的结构相当程度上减少了第一侧1和外界环境之间的热交换面积,进一步的减少外护套向外界散发热量的速率,利于提高本技术对设备的保温效果,第二侧2两端的角状结构,增加外
护套出现打滚趋势时受到的限制力力矩,提高本技术于设备上的稳定性。
[0025]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在截面上,隔离空腔的走向和第一侧1的形状相互适配,也即,隔离空腔包括平直段5,平直段5的两端均设置有弧形段6,使得隔离空腔的两端朝向第二侧2的方向延伸弯曲,具体的,弧形段6的末端延及导电体对应短边侧3的外侧,也即,弧形段6将导电体和短边侧3外表面之间隔离开来,使得隔离空腔整体形成一半包围的结构,以将导电体半包围围护,进一步的提高保温层的延及范围,而且隔离空腔的上下两侧面的两端为弧形的形状,隔离空腔两侧外护套局部结构的抗变形强度,避免隔离空腔的上下两侧面贴合接触,进而防止隔离空腔的隔温作用消失。
[0026]更为具体的,对于短边侧3上形成的台阶部4,台阶部4的顶部延及短边侧3的中部位置,台阶部4的底部延及第二侧2并和第二侧2的面齐平,保证第二侧2上形成一较大的和设备的接触的面,同时增加外护套的整体结构强度,本实施例中,台阶部4的顶部设置有弧形过渡段7,使得短边侧3呈流线型设置,一方面避免外护套上死角的存在,减少外护套缠绕时局部出现集中应力的现象,避免外护套产生开裂,另一方面,在通过挤塑成型工艺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阀门伴热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外护套,外护套的内部设置有导电体,所述外护套包括第一侧和第二侧,所述第一侧和第二侧相对设置,第一侧的两端和第二侧的两端连接,所述第二侧用于和待保温设备接触,外护套内于导电体对应第一侧的外侧设置有隔离空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阀门伴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护套为扁平状,第一侧和第二侧均为长边侧,第一侧的端部和对应的第二侧端部之间设置有短边侧。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阀门伴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的宽度小于第二侧的宽度,以使短边侧上形成外凸的台阶部。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阀门伴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的两端呈弧形设置,第二侧的两端呈角状设置。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阀门伴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空腔的截面形状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文运吴英盛张宝云李泽东章达懿丁佳敏陶鑫江丁超孙丹娜丁忠良
申请(专利权)人:沧州中铁装备制造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