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潜水贯流泵配用大功率潜水电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646579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19 16: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潜水贯流泵配用大功率潜水电机,包括如下组成部分:内筒,其筒腔为密封腔;转轴,与内筒回转配合且其与内筒的接触面密封设置;转子组件,布置在内筒的筒腔内并与转轴同轴固定;定子组件,布置在内筒的内筒内并与转子组件电磁感应配合从而驱动转子组件以及转轴旋转;外筒,套设在内筒外,外筒与内筒之间通过支撑板支撑固定;支撑板沿外筒轴向至少设置有两组,外筒、内筒及各支撑板围合形成密封的冷却腔,冷却腔与内筒的筒腔连通;通水管,贯穿各支撑板从而通过外筒的冷却腔,通水管两端与外界流体连通;驱动组件,驱动内筒筒腔内的气体进入冷却腔与通水管换热。本发明专利技术大幅提高了潜水贯流泵配用大功率潜水电机的散热效率。散热效率。散热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潜水贯流泵配用大功率潜水电机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流体机械领域,具体是一种潜水贯流泵配用大功率潜水电机。

技术介绍

[0002]潜水贯流泵是一种低扬程大流量卧式泵型,广泛应用于水利输送领域中;现有潜水贯流泵配用潜水电机最大功率1600kW,但随着需求的增加,配用潜水电机的功率需求将达到5000kW,此时其原有的电机散热结构已不能满足要求,在大功率的运行工况下,电机无法有效散热,转子会发生膨胀现象,可能引起定转子相擦的严重后果,因此亟待解决。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了避免和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潜水贯流泵配用大功率潜水电机。本专利技术大幅提高了潜水贯流泵配用大功率潜水电机的散热效率。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5]一种潜水贯流泵配用大功率潜水电机,包括如下组成部分:
[0006]内筒,其筒腔为密封腔;
[0007]转轴,与内筒回转配合且其与内筒的接触面密封设置;
[0008]转子组件,布置在内筒的筒腔内并与转轴同轴固定;
[0009]定子组件,布置在内筒的内筒内并与转子组件电磁感应配合从而驱动转子组件以及转轴旋转;
[0010]外筒,套设在内筒外,外筒与内筒之间通过支撑板支撑固定;支撑板沿外筒轴向至少设置有两组,外筒、内筒及各支撑板围合形成密封的冷却腔,冷却腔与内筒的筒腔连通;
[0011]通水管,贯穿各支撑板从而通过外筒的冷却腔,通水管两端与外界流体连通;
[0012]驱动组件,驱动内筒筒腔内的气体进入冷却腔与通水管换热。
[0013]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转子组件包括沿径向开设有转子通风槽的转子铁芯,所述定子组件包括沿径向开设有定子通风槽的定子铁芯,转子通风槽与定子通风槽位置对应从而可连通形成冷却通路供气体流通;
[0014]所述内筒的筒壁上开设有进风口以及出风口以使得内筒筒腔内的气体能依次通过进风口、冷却腔以及出风口后回流至内筒的筒腔内;转子铁芯内圈沿周向均匀布置有转子幅铁并通过转子幅铁与转轴连接,驱动组件为同轴固定在转子组件上的离心风扇。
[0015]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进风口的位置与定子通风槽位置对应,出风口共有两组且分别设置在内筒的前后两端,离心风扇共有两组并分别设置在转子铁芯的前后两端从而与定子线圈位置对应,出风口排出的流体经离心风扇的分配一部分通过定子线圈后到达进风口,另一部分依次通过各转子幅铁之间的间隙、冷却通路后到达进风口。
[0016]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内筒内沿径向设置有位置分别与两所述离心风扇对应的第一导风板,第一导风板位于内筒的端盖以及对应的离心风扇之间,第一导风板的板端和转子幅铁之间存在间隙且对应的离心风扇安装在该间隙处。
[0017]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外筒与内筒同轴布置,内筒的筒壁沿径向设置有向外筒筒壁方向延伸的第二导风板,第二导风板位于进风口和出风口之间。
[0018]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支撑板沿周向均匀间隔布置,相邻支撑板之间形成流体通道以供流体通过外筒。
[0019]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支撑板包括沿径向布置从而将外筒与内筒连接固定的撑筋,支撑板还包括位于外筒前后两端并与撑筋位置对应的分隔板,两所述分隔板、两所述撑筋、外筒以及内筒彼此配合从而围合形成冷却腔;分隔板与内筒的接触面处通过与分隔板形状吻合的密封条密封,分隔板与外筒筒壁的接触面处设置有减震垫。
[0020]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内筒和外筒之间还设置有位于内筒底部的集水箱,集水箱与支撑板位置避让且集水箱与内筒的筒腔连通。
[0021]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外筒为可分瓣式的哈夫结构,内筒内的动力电缆以及控制电缆通过接线管后接入外筒外的接线盒内。
[002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23]1、本专利技术在内筒和外筒之间设置支撑板,由于支撑板与内筒以及外筒可围合形成冷却腔且冷却腔和内筒的筒腔处与连通状态,电机在工作时,内筒筒腔内的气体可进入冷却腔内与通水管的管壁进行换热,从而降低内筒筒腔内的气体温度,支撑板在支撑内筒的同时可通过通水管对内筒中的气体产生降温效果,大幅提高了潜水贯流泵配用大功率潜水电机的散热效率。
[0024]2、本专利技术在定子铁芯和转子铁芯上沿径向开设通风槽,离心风扇随转子铁芯同步转动时,产生风压从而可使得气流通过定子通风槽以及转子通风槽后对定子和转子进行内部的深度降温,且进风口和出风口位置的合理布置,使得气体可按预定轨迹进行循环流动,进一步提高了散热效率。
[0025]3、本专利技术的离心风扇在工作时可对流体进行分配,使得气体可产生两路循环,一部分冷却定子线圈,另一部分冷却转子以及定子铁芯,最终汇聚于进风口处从而进行下一次循环流动过程。
[0026]4、本专利技术在内筒中沿径向设置第一导风板,在引导气体流动至离心风扇处的同时,还可起到隔断作用,防止电机内产生泄露从而隔断漏水,离心风扇布置在第一导风板和转子幅铁之间的间隙处,使得转子以及定子铁芯可在两块第一导风板的保护下不受泄露的影响;冷却腔内还设置有第二导风板,从而可延长气体的流动路径,提高内筒中气体与通水管的接触时间,提高气体的冷却效率。
[0027]5、本专利技术通过撑筋来对内筒产生支撑效果,并通过前后两组分隔板封闭两组撑筋的前后两端,从而形成沿外筒周向均匀布置的冷却腔,相邻冷却腔之间存在空隙使得水流可正常通过外筒,在密封条和减震垫的协同作用下,保证密封性能的同时还能缓冲机械振动;集水箱的设置可积蓄内筒中可能产生的泄露。
附图说明
[0028]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侧视图。
[0030]图3为转轴与转子幅铁的装配示意图。
[0031]图中:
[0032]1、内筒;
[0033]11、转子铁芯;111、转子通风槽;112、转子幅铁;113、离心风扇;
[0034]12、定子铁芯;121、定子通风槽;122、定子线圈;
[0035]13、转轴;14、第一导风板;
[0036]2、外筒;21、通水管;22、支撑板;
[0037]221、分隔板;222、撑筋;223、密封条;224、减震垫;
[0038]23、第二导风板;24、出风口;25、进风口;26、集水箱;27、接线盒。
具体实施方式
[0039]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40]请参阅图1~3,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一种潜水贯流泵配用大功率潜水电机,包括内筒1以及同轴套设在内筒1外的外筒2,内筒1的筒腔作为电机腔其内部密封,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潜水贯流泵配用大功率潜水电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组成部分:内筒(1),其筒腔为密封腔;转轴(13),与内筒(1)回转配合且其与内筒(1)的接触面密封设置;转子组件,布置在内筒(1)的筒腔内并与转轴(13)同轴固定;定子组件,布置在内筒(1)的筒腔内并与转子组件电磁感应配合从而驱动转子组件以及转轴(13)旋转;外筒(2),套设在内筒(1)外,外筒(2)与内筒(1)之间通过支撑板(22)支撑固定;支撑板(22)沿外筒(2)轴向至少设置有两组,外筒(2)、内筒(1)及各支撑板(22)围合形成密封的冷却腔,冷却腔与内筒(1)的筒腔连通;通水管(21),贯穿各支撑板(22)从而通过外筒(2)的冷却腔,通水管(21)两端与外界流体连通;驱动组件,驱动内筒(1)筒腔内的气体进入冷却腔与通水管(21)换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潜水贯流泵配用大功率潜水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子组件包括沿径向开设有转子通风槽(111)的转子铁芯(11),所述定子组件包括沿径向开设有定子通风槽(121)的定子铁芯(12),转子通风槽(111)与定子通风槽(121)位置对应从而可连通形成冷却通路供气体流通;所述内筒(1)的筒壁上开设有进风口(25)以及出风口(24)以使得内筒(1)筒腔内的气体能依次通过进风口(25)、冷却腔以及出风口(24)后回流至内筒(1)的筒腔内;转子铁芯(11)内圈沿周向均匀布置有转子幅铁(112)并通过转子幅铁(112)与转轴(13)连接,驱动组件为同轴固定在转子组件上的离心风扇(113)。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潜水贯流泵配用大功率潜水电机,其特征在于,进风口(25)的位置与定子通风槽(121)位置对应,出风口(24)共有两组且分别设置在内筒(1)的前后两端,离心风扇(113)共有两组并分别设置在转子铁芯(11)的前后两端从而与定子线圈(122)位置对应,出风口(24)排出的流体经离心风扇(113)的分配一部分通过定子线圈(122)后到达进风口(25),另一部分依次通过各转子幅铁(112)之间的间隙、冷...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薇金雷朱庆龙赵伟龙王诚成徐宇翔苏梓涵钱磊
申请(专利权)人:合肥恒大江海泵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