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樊瑞冬专利>正文

一种利于产孢与次生代谢物产生的新型放线菌培养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634981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19 16:2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利于产孢与次生代谢物产生的新型放线菌培养基,包括以下原料:蔗糖、硝酸钠、磷酸氢二钾、硫酸镁、氯化钾、硫酸亚铁、酵母浸粉和琼脂。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培养基培养的FT05W和ZEA17I的产孢量相比G1和ISP2培养基更高,产孢量的增加更为未来开发链霉菌类生物制剂的生产及应用奠定重要基础;链霉菌株FT05W和ZEA17I经CY、G1、ISP2培养基培养后IAA的含量依次降低;FT05W和ZEA17I经CY培养基培养后的溶磷能力显著高于ISP2培养基;固氮能力显著高于G1培养基;ZEA17I于CY培养基培养后的纤维素酶产量显著高于G1和ISP2培养基。除此之外,FT05W和ZEA17I两株链霉菌经CY培养基培养后多种水解酶的产量均高于G1和ISP2培养基。种水解酶的产量均高于G1和ISP2培养基。种水解酶的产量均高于G1和ISP2培养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利于产孢与次生代谢物产生的新型放线菌培养基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放线菌培养
,具体为一种利于产孢与次生代谢物产生的新型放线菌培养基。

技术介绍

[0002]链霉菌(Streptomycesspp.)是普遍存在于土壤中的革兰氏阳性细菌,能够显著促进有机物的周转。它们是Actinomycetales,Streptomycetaceae中最大的属。链霉菌株脱叶链霉菌(Streptomycesexfoliatus)FT05W和深蓝链霉菌(S.cyaneus)ZEA17I分离自植物根部,已被报道在体外实验中表现出对核盘菌(Sclerotiniasclerotiorum)有高度抑制作用。
[0003]链霉菌FT05W和ZEA17I具有从生菜(Lactucasativa)种子萌发和根系发育的早期阶段就与宿主相互作用的能力,及与生菜长期相互作用的潜力。对促进烟草(Nicotianatabacum)、蔬菜等种子的萌发,提高番茄(Lycopersiconesculentum)、非洲菊(Gerberajamesonii)等园艺植物的抗逆性,促进植株生长有一定的作用。两株链霉菌能够溶解磷酸盐、产生几丁质酶等多种次生代谢产物,是优良的真菌病害生防菌株和植物促生菌株。特别是FT05W在农业中具有很高的潜力,可用于管理现有植保产品难以控制的土传病害。
[0004]磷、氮是植物的必需营养元素,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土壤中含有丰富的磷元素,但绝大多数以难溶性盐的形式存在,无法被植物直接吸收利用。植物根际中存在着大量的能将土壤中难溶性磷转化成植物可以直接吸收的可溶性磷的微生物。氮肥对提高土壤肥力和农业增产增收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过量、不合理的施氮方式导致氮肥利用率低,能源浪费严重,产生环境问题等。利用能够固定大气中氮气的微生物,为植物提供氮素营养。Benson和Silvester提出植物根际的链霉菌具有固氮作用,能与植物形成共生关系,进而促进植物的生长。微生物对不同的营养物质包括碳源、氮源、维生素、无机盐和微量元素等利用能力不同。碳源能为生物合成提供碳骨架和碳水化合物,包括蔗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可溶性淀粉等;氮源能够为合成氨基酸、蛋白质等提供原料,包括酵母浸粉和蛋白胨等有机氮,以及无机氮如硫酸铵和硝酸盐等。推测新型培养基中存在蔗糖、磷酸氢二钾、酵母浸粉等碳氮源,进而有利于两株链霉菌的产孢和IAA、水解酶等次生代谢产物的产生。
[0005]研究表明,培养基种类对同种菌株孢子的数量及次级代谢产物的产生等指标存在影响,目前链霉菌常用培养基为高氏一号琼脂培养基(G1)和ISP2培养基(ISP2),而经高氏一号琼脂培养基(G1)和ISP2培养基(ISP2)对链霉菌培养时的产孢量与次生代谢物产量较低,所以如何优化FT05W和ZEA17I的产孢量和次级代谢产物的量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于产孢与次生代谢物产生的新型放线菌培养基,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7]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利于产孢与次生代谢物产生的新型放线菌培养基,包括以下原料:蔗糖、硝酸钠、磷酸氢二钾、硫酸镁、氯化钾、硫酸亚铁、酵母浸粉和琼脂。
[0008]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培养基中各原料的浓度为:蔗糖28

32g/L、硝酸钠2

4g/L,磷酸氢二钾0.8

1.2g/L,硫酸镁0.4

0.6g/L,氯化钾0.4

0.6g/L,硫酸亚铁0.008

0.012g/L,酵母浸粉2

4g/L,琼脂14

16g/L。
[0009]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培养基中各原料的浓度为:蔗糖30g/L,硝酸钠3g/L,磷酸氢二钾1g/L,硫酸镁0.5g/L,氯化钾0.5g/L,硫酸亚铁0.01g/L,酵母浸粉3g/L,琼脂15g/L。
[0010]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按照上述浓度称取培养基中各原料,于1
×
105Pa条件下灭菌处理30min,冷却至50

60℃倒平板备用。
[00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
[0012]1、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培养基培养的FT05W和ZEA17I的产孢量相比G1和ISP2培养基更高。培养基是影响链霉菌生长孢子形成和产孢量的重要因子之一,产孢量的增加更为未来开发链霉菌类生物制剂的生产及应用奠定重要基础;
[0013]2、链霉菌株FT05W和ZEA17I经CY、G1、ISP2培养基培养后IAA的含量依次降低;
[0014]3、FT05W和ZEA17I经CY培养基培养后的溶磷能力显著高于ISP2培养基;固氮能力显著高于G1培养基;
[0015]4、ZEA17I于CY培养基培养后的纤维素酶产量显著高于G1和ISP2培养基。除此之外,FT05W和ZEA17I两株链霉菌经CY培养基培养后多种水解酶的产量均高于G1和ISP2培养基。
附图说明
[0016]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
[0017]图1是本专利技术与G1培养基和ISP2培养基产孢量的对比图;
[0018]图2是本专利技术IAA浓度标准曲线图;
[0019]图3是本专利技术与G1培养基和ISP2培养基IAA分泌能力对比图;
[0020]图4是本专利技术与G1培养基和ISP2培养基溶解有机磷能力对比图;
[0021]图5是本专利技术与G1培养基和ISP2培养基固氮能力对比图;
[0022]图6是本专利技术与G1培养基和ISP2培养基产蛋白酶能力对比图;
[0023]图7是本专利技术与G1培养基和ISP2培养基淀粉水解能力对比图;
[0024]图8是本专利技术与G1培养基和ISP2培养基产纤维酶能力对比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6]实施例:
[0027]请参阅图1

图8,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利于产孢与次生代谢物产生的新型放线菌培养基,包括以下原料:蔗糖、硝酸钠、磷酸氢二钾、硫酸镁、氯化钾、硫酸亚铁、酵母浸粉和琼脂。
[0028]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培养基中各原料的浓度为:蔗糖30g/L,硝酸钠3g/L,磷酸氢二钾1g/L,硫酸镁0.5g/L,氯化钾0.5g/L,硫酸亚铁0.01g/L,酵母浸粉3g/L,琼脂15g/L。
[0029]在一个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利于产孢与次生代谢物产生的新型放线菌培养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原料:蔗糖、硝酸钠、磷酸氢二钾、硫酸镁、氯化钾、硫酸亚铁、酵母浸粉和琼脂。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利于产孢与次生代谢物产生的新型放线菌培养基,其特征在于:所述培养基中各原料的浓度为:蔗糖28

32g/L、硝酸钠2

4g/L,磷酸氢二钾0.8

1.2g/L,硫酸镁0.4

0.6g/L,氯化钾0.4

0.6g/L,硫酸亚铁0.008

0.012g/L,酵母浸粉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孝玉龙樊瑞冬邹华艳杨世超冯泽锐秦顺唐小力杨洪桑维钧刘丽
申请(专利权)人:樊瑞冬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