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下部单耳型支撑连接器连接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614410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16 15: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下部单耳型支撑连接器连接结构,包括垂直连接于斜腕臂的支撑连接器、位于支撑连接器上方的腕臂支撑、通过转换器设置于支撑连接器下方的定位管;支撑连接器包括对侧连接的第一连接座和第二连接座,第一连接座和第二连接座均为一体结构,并包括弧形连接部、设置于连接部上方的固定部,第一连接座的下方还设有与转换器连接的承力部;第一连接座的承力部上设有通孔,转换器的一侧设有位于承力部外侧的双耳,其另一侧设有与定位管连接的单耳,单耳与双耳垂直设置,定位管的一端设有与单耳连接的复耳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上述的一种下部单耳型支撑连接器连接结构,实现应力的快速消散,同时,保证整体稳定连接,安装方便。装方便。装方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下部单耳型支撑连接器连接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接触网
,尤其是涉及一种下部单耳型支撑连接器连接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目前,我国电气化铁路接触网中,接触网线路连接情况直接影响高速铁路的运行安全。由于接触网使用环境的特殊性,接触网的测试时间长,且工艺改进复杂,所以不能实现结构的快速改进。
[0003]现有技术中,定位管承受剧烈的振动,需要单独进行固定。在振动过程中,定位管的应力容易造成其他零部件的形变,并且,为了减缓、传递定位管的振动,通常通过设置多个连接件进行分散。但是,零部件太多对安装和维修造成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下部单耳型支撑连接器连接结构,实现应力的快速消散,同时,保证整体稳定连接,安装方便。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下部单耳型支撑连接器连接结构,包括垂直连接于斜腕臂的支撑连接器、位于支撑连接器上方的腕臂支撑、通过转换器设置于支撑连接器下方的定位管;
[0006]所述支撑连接器包括对侧连接的第一连接座和第二连接座,所述第一连接座和第二连接座均为一体结构,并包括弧形连接部、设置于连接部上方的固定部,所述第一连接座的下方还设有与转换器连接的承力部;
[0007]所述第一连接座的承力部上设有通孔,所述转换器的一侧设有位于承力部外侧的双耳,其另一侧设有与定位管连接的单耳,所述单耳与双耳垂直设置,所述定位管的一端设有与单耳连接的复耳结构。
[0008]优选的,所述固定部的连接孔通过贯穿腕臂支撑一端通孔的螺栓连接。
[0009]优选的,所述连接部上方和下方均设有固定孔,所述连接部上均设有位于固定孔四周的加强层。
[0010]优选的,所述连接部上方内侧的两端均设有向内凸的弧形凸起。
[0011]优选的,所述承力部的上方设有与第二连接座对应的卡槽。
[0012]优选的,所述连接部的外侧边沿设有凸出的加强筋。
[0013]优选的,所述固定孔的数量均为1个,所述第二连接座的固定孔为沉孔。
[0014]因此,本技术采用上述一种下部单耳型支撑连接器连接结构,实现应力的快速消散,同时,保证整体稳定连接,安装方便。
[0015]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本技术一种下部单耳型支撑连接器连接结构实施例的示意图;
[0017]图2是本技术一种下部单耳型支撑连接器连接结构中支撑连接器的左视图;
[0018]图3是本技术一种下部单耳型支撑连接器连接结构中支撑连接器的立体图。
[0019]附图标记
[0020]1、斜腕臂;2、支撑连接器;3、腕臂支撑;4、转换器;5、定位管;6、第一连接座;7、第二连接座;8、连接部;9、固定部;10、承力部;11、双耳;12、单耳;13、复耳;14、连接孔;15、固定孔;16、加强层;17、凸起;18、加强筋;19、卡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以下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说明。
[0022]除非另外定义,本技术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技术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技术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
[0023]如图所示,一种下部单耳型支撑连接器连接结构,包括垂直连接于斜腕臂1的支撑连接器2、位于支撑连接器2上方的腕臂支撑3、通过转换器4设置于支撑连接器2下方的定位管5,通过支撑连接器2实现腕臂支撑3、定位管5连接在斜腕臂1上。
[0024]支撑连接器2包括对侧连接的第一连接座6和第二连接座7,通过第一连接座6与第二连接座7实现支撑连接器2的稳定连接。连接部8上方内侧的两端均设有向内凸的弧形凸起17,凸起17的设置为腕臂支撑3提供活动空间,并且保证第一连接座6和第二连接座7的稳定连接。承力部10的上方设有与第二连接座7对应的卡槽19,卡槽19的设置使得第二连接座7稳定嵌入第一连接座6中,使得二者受力均衡,整体结构完整。
[0025]第一连接座6和第二连接座7均为一体结构,并包括弧形连接部8、设置于连接部8上方的固定部9,连接部8实现斜腕臂1的固定,固定部9实现与腕臂支撑3的连接。第一连接座6的下方还设有与转换器4连接的承力部10,承力部10实现与定位管5的连接。支撑连接器2垂直设置于斜腕臂1,实现支撑连接器2与斜腕臂1中力的稳定传递,不会因为过强的振动对零件造成损伤、滑脱的情况,并且便于与腕臂支撑3、定位管5之间力的传递。
[0026]固定部9的连接孔14通过贯穿腕臂支撑3一端通孔的螺栓连接,保证腕臂支撑3稳定连接在固定部9上。连接部8上方和下方均设有固定孔15,固定孔15的数量均为1个,连接部8上均设有位于固定孔15四周的加强层16,加强层16提高固定孔15的承载强度。第二连接座7的固定孔15为沉孔,实现螺栓的稳定固定,便于安装,并且保证美观。连接部8的外侧边沿设有凸出的加强筋18,加强筋18提高连接部8的承载强度。
[0027]第一连接座6的承力部10上设有通孔,转换器4的一侧设有位于承力部10外侧的双耳11,通过承力部10与双耳11连接实现转换器4与第一连接座6的连接。转换器4的另一侧设
有与定位管5连接的单耳12,定位管5的一端设有与单耳12连接的复耳13结构,通过单耳12与复耳13的连接实现定位管5与转换器4的连接。单耳12与双耳11垂直设置,其结构的设置使得力的传递方向发生变化,便于应力的消散,不会对整体结构造成过大的影响。在运行时,高速振动带来的压力通过定位管向转换器分散后再传递给支撑连接器,在此过程中,力的方向发生了几次转换,进行了消散,延长了使用寿命。
[0028]因此,本技术采用上述一种下部单耳型支撑连接器连接结构,实现应力的快速消散,同时,保证整体稳定连接,安装方便。
[0029]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进行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等同替换亦不能使修改后的技术方案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下部单耳型支撑连接器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垂直连接于斜腕臂的支撑连接器、位于支撑连接器上方的腕臂支撑、通过转换器设置于支撑连接器下方的定位管;所述支撑连接器包括对侧连接的第一连接座和第二连接座,所述第一连接座和第二连接座均为一体结构,并包括弧形连接部、设置于连接部上方的固定部,所述第一连接座的下方还设有与转换器连接的承力部;所述第一连接座的承力部上设有通孔,所述转换器的一侧设有位于承力部外侧的双耳,其另一侧设有与定位管连接的单耳,所述单耳与双耳垂直设置,所述定位管的一端设有与单耳连接的复耳结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下部单耳型支撑连接器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的连接孔通过贯穿腕臂支撑一端通孔的螺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永娜郭海骏彭建南沛袁龙聪赵成欢邓朝宇魏怡星黄思琪高航邓全均魏长雷
申请(专利权)人:保定朝雄电气化电力器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