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BIM的支撑架计算模型自动布置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5608844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16 15:3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基于BIM的支撑架计算模型自动布置方法,该方法包括:S1建立构筑物BIM模型;S2根据施工需要,在构筑物BIM模型的基础上建立支撑架的基础地形;S3将地形面作为支撑架的底边界,构筑物BIM模型底面作为支撑架顶边界,地形边界作为支撑架立杆的布置边界;S4在布置边界内建立支撑架最小间距网络,并自动读取对应网格点位构筑物BIM模型在该处点Z方向厚度,以Z方向厚度作为支撑架立杆布置密度的初步依据;S5提取支撑架立杆的布置参数;S6根据布置参数进行立杆稳定性分析;S7根据稳定性分析结果,分区域调整支撑架布置网格;S8重复步骤S4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BIM的支撑架计算模型自动布置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施工设计
,特别是一种基于BIM的支撑架计算模型自动布置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目前,针对临时支撑架的布置设计,通常会借助三维模型的方式来实现。现有对于结构计算模型的自动创建,通常采用开发有限元软件插件的方式实现,但有限元软件往往建模精度差,可调信息有限;而在支撑架这种构件众多,边界条件及内部约束设置繁琐的计算模型,往往只能取截面进行二维处理,尽管已对荷载参数取较大安全系数,仍有不能整体稳定性分析的缺点。
[0003]对于有限元软件插件开发,往往也伴随着计算模型结构类型单一,工作流程通用性差的问题,除了在计算软件中使用外,很难将模型信息应用于其他方面。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旨在提供一种基于BIM的支撑架计算模型自动布置方法。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0006]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基于BIM的支撑架计算模型自动布置方法,包括:
[0007]S1建立构筑物BIM模型;
[0008]S2根据施工需要,在构筑物BIM模型的基础上建立支撑架的基础地形;
[0009]S3将地形面作为支撑架的底边界,构筑物BIM模型底面作为支撑架顶边界,地形边界作为支撑架立杆的布置边界;
[0010]S4在布置边界内建立支撑架最小间距网络,并自动读取对应网格点位构筑物BIM模型在该处点Z方向厚度,以Z方向厚度作为支撑架立杆布置密度的初步依据;
[0011]S5提取支撑架立杆的布置参数;
[0012]S6根据布置参数进行立杆稳定性分析;
[0013]S7根据稳定性分析结果,分区域调整支撑架布置网格;
[0014]S8重复步骤S4

S7完成自动迭代布置结果;
[0015]S9导出支撑架模型结果。
[0016]优选的,步骤S1包括:通过revit软件建立构筑物BIM模型。
[0017]优选的,步骤S4包括,通过Dynamo工具建立支撑架最小间距网络,其中支撑架最小间距网络为0.3m
×
0.3m网络;在网格点Z方向延伸出测量线,根据测量线测量各网格点Z方向的厚度,并根据模型Z方向厚度进行分区,作为支撑架立杆布置密度的初步依据。
[0018]优选的,步骤S3包括,将地形面作为盘口立杆的底边界,将构筑物结构底面的底板偏移作为盘扣立杆的顶边界。
[0019]优选的,步骤S5中,布置参数包括模板厚度,支撑架立杆的截面参数,支撑架立杆的间距,步距;
[0020]步骤S5包括:通过Dynamo工具读取支撑架立杆的布置参数和定义的布置参数,自动生成支撑架线模型。
[0021]优选的,步骤S6包括,
[0022]基于Dynamo工具生成支架线模型数据进行立杆稳定性分析,包括:
[0023]其中,根据立杆材料与截面、步距、间距、承重的参数,采用设定的公式完成立杆稳定性分析。。
[0024]优选的,步骤S7中,当立杆稳定性分析结果满足设定的要求,则跳转到步骤10,输出当前的支撑架线模型信息;当立杆稳定性分析结果不满足设定的要求,则跳转至步骤9,调整布置参数并重复步骤S4至S7完成新一轮的迭代分析。
[0025]优选的,步骤S9包括,根据输出的支撑架线模型信息由revit软件生成支撑架模型。
[0026]优选的,该方法还包括:根据导出的支撑架模型,进行BIM模型与有限元软件数据交互。
[0027]第二方面,本专利技术还提出一种基于BIM的支撑架计算模型自动布置系统,该系统用于实现如上述第一方面中任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的一种基于BIM的支撑架计算模型自动布置方法。
[0028]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专利技术基于BIM技术,能充分利用BIM模型的三维信息,在BIM相关软件中建立与计算分析软件交换数据的手段,将有效减轻有限元计算分析中建模的困难,能大幅度提高临时结构计算精度与计算效率。
附图说明
[0029]利用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但附图中的实施例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任何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以下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0030]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示一种基于BIM的支撑架计算模型自动布置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0031]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示一种基于BIM的支撑架计算模型自动布置方法的实施框图;
[0032]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示一种基于BIM的支撑架计算模型自动布置方法的实施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3]结合以下应用场景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描述。
[0034]参见图1,其示出一种基于BIM的支撑架计算模型自动布置方法,包括: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基于BIM的支撑架计算模型自动布置方法,包括:
[0035]S1建立构筑物BIM模型;
[0036]优选的,步骤S1包括:通过revit软件建立构筑物BIM模型。
[0037]S2根据施工需要,在构筑物BIM模型的基础上建立支撑架的基础地形;
[0038]S3将地形面作为支撑架的底边界,构筑物BIM模型底面作为支撑架顶边界,地形边
界作为支撑架立杆的布置边界;
[0039]优选的,步骤S3包括,将地形面作为盘口立杆的下边界,将构筑物结构底面的底板偏移作为盘扣立杆的上边界。
[0040]S4在布置边界内建立支撑架最小间距网络,并自动读取对应网格点位构筑物BIM模型在该处点Z方向厚度,以Z方向厚度作为支撑架立杆布置密度的初步依据;
[0041]优选的,步骤S4包括,通过Dynamo工具建立支撑架最小间距网络,其中支撑架最小间距网络为0.3m
×
0.3m网络;在网格点Z方向延伸出测量线,根据测量线测量各网格点Z方向的厚度,并根据模型Z方向厚度进行分区,作为支撑架立杆布置密度的初步依据。
[0042]一种场景中,最小间距网络根据调整的布置参数建立,将调整后的支撑架最小间距网络作为基础进行进一步的稳定性分析。
[0043]S5提取支撑架立杆的布置参数;
[0044]优选的,步骤S5中,布置参数包括模板厚度,支撑架立杆的截面参数,支撑架立杆的间距,步距等;
[0045]一种场景中,根据立杆间距和BIM模型数据还可以由系统自动生成承重面积等。
[0046]步骤S5包括:通过Dynamo工具读取支撑架立杆的布置参数和定义的布置参数,自动生成支撑架线模型。
[0047]根据预设的步距与建立最小间距网格(盘扣间距网格布置以0.3m为模数,最大1.2m),由Dynamo工具生成支架线模型数据,其中,可以选择通过Dynamo工具导出或不导出形成交互文件。
[0048]其中,布置参数除了立杆密度外,还有立杆步距,步距是需要先预设的,盘扣架子步距以0.5m为模数;步骤S5根据最小间距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BIM的支撑架计算模型自动布置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S1建立构筑物BIM模型;S2根据施工需要,在构筑物BIM模型的基础上建立支撑架的基础地形;S3将地形面作为支撑架的底边界,构筑物BIM模型底面作为支撑架顶边界,地形边界作为支撑架立杆的布置边界;S4在布置边界内建立支撑架最小间距网络,并自动读取对应网格点位构筑物BIM模型在该处点Z方向厚度,以Z方向厚度作为支撑架立杆布置密度的初步依据;S5提取支撑架立杆的布置参数;S6根据布置参数进行立杆稳定性分析;S7根据稳定性分析结果,分区域调整支撑架布置网格;S8重复步骤S4

S7完成自动迭代布置结果;S9导出支撑架模型结果。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BIM的支撑架计算模型自动布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包括:通过revit软件建立构筑物BIM模型。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BIM的支撑架计算模型自动布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4包括,通过Dynamo工具建立支撑架最小间距网络,其中支撑架最小间距网络为0.3m
×
0.3m网络;在网格点Z方向延伸出测量线,根据测量线测量各网格点Z方向的厚度,并根据模型Z方向厚度进行分区,作为支撑架立杆布置密度的初步依据。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BIM的支撑架计算模型自动布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3包括,将地形面作为盘口立杆的底边界,将构筑物结构底面的底板偏移作为盘扣立杆的顶边界。5.根据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裴海富简健泰陈亦洋周谢徐吉麟王艳玲郑应亮曹阳李伟业方泽铠杨钦南朱崇礼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建筑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