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动汽车充电液冷端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605412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16 15:27
本发明专利技术设计了一种电动汽车充电液冷端子,包括内导体、外接触导体、电缆导体以及塑料管;所述电缆导体位于塑料管内部,所述内导体尾端与电缆导体连接,所述外接触导体嵌套在内导体外部,所述外接触导体与塑料管密封连接;所述内导体前端为双螺旋结构,具体包括第一螺旋通道和第二螺旋通道,所述第一螺旋通道通过塑料连接件与液冷塑料管进口通道相连,所述第二螺旋通道与液冷塑料管出口通道相连。本申请通过将内导体前端设计为双螺旋结构,以及第一螺旋通道与液冷塑料管进口通道相连,第二螺旋通道与液冷塑料管出口通道相连的方式,实现了加大液冷介质与大电流导电端子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加了导电端子局部的主动散热能力,降低了端子局部温升。局部温升。局部温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动汽车充电液冷端子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液冷充电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动汽车充电液冷端子。

技术介绍

[0002]液冷端子通常在大电流导电端子尾部通过冷却液的方式实现降温,或者使用冷却液简单地通过端子内部的方式带走大电流端子上产生的热量。中国专利CN110416777A公开了一种液冷充电连接器及其装配方法,其中,液冷充电连接器包括外壳体、高压端子和导线;高压端子设置在外壳体的腔体内且其一端穿出腔体用于充电;导线部分穿入腔体内并与高压端子压接形成压接区;其中,腔体内灌封有导热胶以包覆压接区。所述高压端子和导线形成的压接区在外壳体的腔体内,在腔体内灌封导热胶后,导热胶包覆压接区,可以将高压端子和导线不规则的压接区固定住,使压接区得到良好的接触,还可以增大压接区的导热接触面积,进而增加压接区的散热速度,使压接区产生的热量便于及时消散,其次,可将管接头与压接区彻底隔离开,消除管接头渗漏积液导致的密封绝缘问题。但是缺点是冷却液与端子接触面积较小,导致热交换效率不高,端子降温有限。
[0003]中国专利CN216146628U公开了液冷充电枪用可更换端子组件。该组件包括端子主体、端子柱、端子绝缘帽、液冷线缆导体、冷却液管、温度传感器,所述端子主体与端子柱可拆卸的连接在一起,端子柱前端连接有端子绝缘帽,端子主体上安装有液冷线缆导体、冷却液管、温度传感器。该方案采用液冷技术可对充电枪端子进行液体循环冷却散热,提高了充电枪端子载流能力,可大大提升充电电流,缩短充电时间,满足用户快速充电的需求。当充电枪端子被污染或者磨损后也不会导致严重的充电发热,极大的降低了用户的使用风险,当充电枪端子损坏时,可以快速更换充电枪端子,极大的降低了充电桩的运营维护成本。虽然其使用冷却液简单地通过端子内部的方式带走大电流端子上产生的热量,但是其热交换效率并不高,在充电过程中,大电流导电端子局部发热过高,从而限制了充电电流大小。
[0004]通常大电流端子是最大的发热点,大电流端子局部的最大温升限制了液冷充电系统的最大电流和电流充电时间。虽然上述端子处均使用了液冷装置,但是上述设计的液冷介质与大电流导电端子接触面积较少,或距离发热点太远,导致热传递效率较低,液冷介质来不及带走导电端子上产生的热量。因此如何使液冷介质尽可能与大电流导电端子进行充分接触就显得亟待解决。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解决上述问题,以求设计一种结构,尽可能的加大液冷介质与大电流导电端子之间的接触面积,并使液冷介质直接到达导电端子发热部位,进而解决端子局部温升的问题。
[0006]为达到上述效果,本专利技术设计了一种电动汽车充电液冷端子。
[0007]一种电动汽车充电液冷端子,其包括内导体、外接触导体、电缆导体以及塑料管;
[0008]所述电缆导体位于塑料管内部;
[0009]所述内导体尾端与电缆导体连接;
[0010]所述外接触导体嵌套在内导体外部;
[0011]所述外接触导体与塑料管密封连接。
[0012]优选地,所述塑料管内部分别设置有液冷塑料管进口通道、液冷塑料管出口通道;
[0013]所述电缆导体设置在液冷塑料管出口通道中。
[0014]优选地,所述液冷塑料管出口通道与电缆导体之间还设置有间隙,间隙用来流动液冷介质。
[0015]优选地,所述内导体前端为双螺旋结构,所述双螺旋结构包括第一螺旋通道和第二螺旋通道;所述第一螺旋通道和第二螺旋通道在内导体头部相通;
[0016]所述第一螺旋通道通过塑料连接件与液冷塑料管进口通道相连;
[0017]所述第二螺旋通道与液冷塑料管出口通道相连。
[0018]优选地,所述外接触导体底部一侧还设置有冷却液进口;所述冷却液进口与第一螺旋通道相连接。
[0019]优选地,所述塑料连接件底部与液冷塑料管进口通道相连;
[0020]所述塑料连接件顶部设置有突出端口,所述突出端口和冷却液进口相连。
[0021]优选地,所述塑料连接件与外接触导体之间还设置有密封圈。
[0022]优选地,所述外接触导体尾部翻铆固定内导体。
[0023]优选地,所述内导体尾端与电缆导体之间采用焊接或者压接的方式进行连接。
[0024]优选地,所述外接触导体前端还设置有塑料放触指帽。
[0025]本申请的优点和效果如下:
[0026]1、本专利技术通过将内导体前端设计为双螺旋结构的方式,所述双螺旋结构包括第一螺旋通道和第二螺旋通道,所述第一螺旋通道通过塑料连接件与液冷塑料管进口通道相连,所述第二螺旋通道与液冷塑料管出口通道相连;进而实现了液冷介质与大电流导电端子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加了导电端子局部的主动散热能力,降低了端子局部温升。
[0027]2、本专利技术通过塑料连接件的设计,所述塑料连接件底部与液冷塑料管进口通道相连;所述塑料连接件顶部设置有突出端口,所述突出端口和冷却液进口相连;外接触导体底部还设置有冷却液进口;所述冷却液进口与第一螺旋通道相连接的方式进而实现了冷却液的单向进入,并通过第二螺旋通道的方式实现回流,进而实现了与端子的全接触,全过程散热。
[0028]3、本专利技术通过将电缆导体设置在液冷塑料管出口通道中的方式,进而实现了对电缆导体上的热量释放,进而做到了对端子的全程散热。
[0029]上述说明仅是本申请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申请的技术手段,从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申请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以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
[0030]根据下文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更加明了本申请的上述及其他目的、优点和特征。
附图说明
[003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
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0032]图1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电动汽车充电液冷端子的基础设计图;
[0033]图2为本申请提供的电动汽车充电液冷端子的优化设计图;
[0034]图3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电动汽车充电液冷端子的内导体结构图;
[0035]图4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电动汽车充电液冷端子的外接触导体结构图;
[0036]图5为本申请提供的第二种电动汽车充电液冷端子的优化设计图;
[0037]附图标记:1、内导体;2、外接触导体;3、电缆导体;4、液冷塑料管进口通道;5、液冷塑料管出口通道;6、间隙;7、第一螺旋通道;8、第二螺旋通道;9、塑料连接件;10、冷却液进口;11、密封圈;12、塑料放触指帽。
具体实施方式
[0038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动汽车充电液冷端子,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内导体(1)、外接触导体(2)、电缆导体(3)以及塑料管;所述电缆导体(3)位于塑料管内部;所述内导体(1)尾端与电缆导体(3)连接;所述外接触导体(2)嵌套在内导体(1)外部;所述外接触导体(2)与塑料管密封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动汽车充电液冷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塑料管内部分别设置有液冷塑料管进口通道(4)、液冷塑料管出口通道(5);所述电缆导体(3)设置在液冷塑料管出口通道(5)中。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电动汽车充电液冷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冷塑料管出口通道(5)与电缆导体(3)之间还设置有间隙(6),间隙(6)用来流动液冷介质。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动汽车充电液冷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导体(1)前端为双螺旋结构,所述双螺旋结构包括第一螺旋通道(7)和第二螺旋通道(8);所述第一螺旋通道(7)通过塑料连接件(9)与液冷塑料管进口通道(4)相连;所述第二螺旋通道(8)与液冷塑料管出口通道(5)相连。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世均寿祖刚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瑞可达连接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