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同轴双腔微导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595381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16 15: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同轴双腔微导管,涉及医疗器材技术领域,包括内管和外管,内管设有第一流道,外管套接在内管上且外管和内管之间形成第二流道,外管的一侧连通有侧管,内管的一端插接有第一鲁尔接头,侧管远离外管的一端插接有第二鲁尔接头,外管靠近第一鲁尔接头的一端与内管之间设置有端部调节机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内管、外管和侧管,内管插接在外管的内部,这样便可以从内管输送一种液体,从外管与内管之间的间隙输送另外一种液体,从而使用单个微导管输送两种药液,并让两种药液在预期部位才开始混合,在正确的位置生成水凝胶。胶。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同轴双腔微导管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同轴双腔微导管,属于医疗器材


技术介绍

[0002]水凝胶一般由两种预聚物液体结合而成,当这两种液体结合时,会在结合位置交联形成水凝胶。如果两种液体在微导管中过早的混合会导致水凝胶的提前形成,堵塞微导管,不能将水凝胶交付至预期部位。为了在预期应用的部位才开始交联形成水凝胶,本技术设计了一种同轴双腔微导管,能够实现在预期部位进行药液混合。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提供一种同轴双腔微导管,不仅能够实现利用单个微导管输送两种药液,让两种药液在预期部位才开始混合,还能够进一步控制两种药液出液口之间的距离,进而根据实际情况调节药液混合的快慢和位置。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0005]一种同轴双腔微导管,包括内管和外管,内管设有第一流道,外管套接在内管上且外管和内管之间形成第二流道,外管的一侧连通有侧管,内管的一端插接有第一鲁尔接头,侧管远离外管的一端插接有第二鲁尔接头,外管靠近第一鲁尔接头的一端与内管之间设置有端部调节机构,端部调节机构能够将外管靠近第一鲁尔接头的一端与内管之间密封,端部调节结构能够改变内管和外管之间的相对位置。
[0006]优选地,端部调节机构包括固定套一和套接在固定套一上的固定套二,固定套一套接在内管上,固定套一远离固定套二的一端能够与外管紧固密封,固定套二远离固定套一的一端能够与第一鲁尔接头卡接,固定套二与固定套一之间滑动密封。
[0007]优选地,固定套一远离固定套二的一端设置有限位凸起,限位凸起远离固定套二的一侧设置有与外管配合的易插斜坡,限位凸起靠近固定套二的一侧设置有夹紧斜坡一。
[0008]优选地,夹紧斜坡一靠近固定套二一侧的固定套一上螺纹套接有夹紧套,夹紧套靠近限位凸起的一端设置有与夹紧斜坡一配合的夹紧斜坡二。
[0009]优选地,固定套二远离固定套一的一端设置有与第一鲁尔接头配合的抵紧斜坡,抵紧斜坡远离固定套一的一侧设置有套箍环,套箍环能够将第一鲁尔接头的插头卡在抵紧斜坡与套箍环之间。
[0010]优选地,固定套二靠近固定套一的一端开设有密封槽,密封槽与固定套一之间设置有密封圈。
[0011]优选地,固定套一上固定安装有定位环,固定套二上螺纹套接有调节套,调节套远离固定套二的一端设置有与定位环转动配合的限位槽。
[0012]优选地,外管远离第一鲁尔接头的一端设置有显影环。
[0013]与现有技术对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14]通过设置内管、外管和侧管,侧管与外管连通,内管插接在外管的内部,这样便可
以从内管输送一种液体,从外管与内管之间的间隙输送另外一种液体,从而使用单个微导管输送两种药液,并让两种药液在预期部位才开始混合,在正确的位置生成水凝胶;通过设置端部调节机构,固定套一与外管密封连接,固定套二与内管密封连接,并通过改变固定套一与固定套二之间的滑动密封位置,实现内管出液口与外管出液口之间的距离调节,进一步增强了对药液混合位置的控制能力,控制药液混合速度的快慢。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立体图;
[0016]图2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剖视图;
[0017]图3为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0018]图中:1、外管,2、内管,3、侧管,4、第一鲁尔接头,41、插头,5、第二鲁尔接头,6、显影环,7、端部调节机构,71、固定套一,711、限位凸起,712、易插斜坡,713、夹紧斜坡一,714、定位环,72、固定套二,721、密封槽,722、密封圈,723、套箍环,724、抵紧斜坡,73、夹紧套,731、夹紧斜坡二,732、防滑纹一,74、调节套,741、限位槽,742、防滑纹二。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0]如图1至图3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同轴双腔微导管,包括内管2、外管1和侧管3,外管1套接在内管2上,并且外管1与内管2之间留有间隙,内管2中空形成第一流道,外管1与内管2之间的间隙形成第二流道,侧管3与第二流道连通。
[0021]从图1中可以看出,侧管3远离外管1的一端插接有第二鲁尔接头5,第二鲁尔接头5和侧管3之间采用过盈配合的方式,所以具有密封效果。内管2的一端插接有第一鲁尔接头4,内管2与第一鲁尔接头4之间也是过盈配合的方式,同样是密封连接。
[0022]外管1远离第一鲁尔接头4的一端固接有显影环6。显影环6可在X射线下显影,从而有助于判断外管1的出液口在血管中的位置。
[0023]外管1靠近显影环6的端部为出液口,外管1远离显影环6的一端需要与内管2进行密封处理,才能确保从第二鲁尔接头5输送进来的药液能够从出液口排出。
[0024]本技术在外管1靠近第一鲁尔接头4的一端与内管2之间设置了端部调节机构7,用于密封外管1与内管2之间的间隙。传统的密封方式是直接将外管1靠近第一鲁尔接头4的一端与内管2相对紧固封死,在实现密封的同时也将外管1与内管2的相对位置固定死。而本技术设计的端部调节结构不仅可以实现外管1与内管2之间的密封,同时还可以调节外管1和内管2之间的相对位置。
[0025]从图3中可以看出,本技术的端部调节机构7包括固定套一71和固定套二72,固定套一71与固定套二72之间滑动密封,固定套一71靠近外管1的一端能够与外管1密封连接,而固定套二72能够与第一鲁尔接头4配合,与内管2密封连接。需要注意的是,固定套一71套接在内管2上,同时固定套一71与内管2之间也留有间隙,或者说固定套一71能够与内
管2相对滑动。这样,当改变固定套一71与固定套二72的相对位置时,也就实现了改变外管1和内管2的相对位置,这就使得内管2的出液口和外管1的出液口之间的相对位置发生改变。
[002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在固定套一71靠近外管1的一端设置了限位凸起711,限位凸起711能够插入外管1中,限位凸起711与外管1之间过盈配合。为了便于限位凸起711插入外管1,在限位凸起711朝向外管1的一端设置了易插斜坡712。本结构已经能够实现固定套一71与外管1之间的相对固定和密封,但是为了进一步保证连接效果,防止固定套一71在拉拽外管1时与外管1脱离,在限位凸起711远离外管1的一侧的固定套一71上螺纹套接有夹紧套73,夹紧套73靠近限位凸起711的一端设置了夹紧斜坡二731,而限位凸起711靠近夹紧套73的一侧设置了与夹紧斜坡二731配合的夹紧斜坡一713,当旋转夹紧套73时,夹紧斜坡二731向夹紧斜坡一713方向移动,并配合夹紧斜坡一713将外管1的管壁牢牢夹持住,这既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同轴双腔微导管,其特征在于,包括内管(2)和外管(1),所述内管(2)设有第一流道,所述外管(1)套接在内管(2)上且外管(1)和内管(2)之间形成第二流道,所述外管(1)的一侧连通有侧管(3),所述内管(2)的一端插接有第一鲁尔接头(4),所述侧管(3)远离外管(1)的一端插接有第二鲁尔接头(5),所述外管(1)靠近第一鲁尔接头(4)的一端与内管(2)之间设置有端部调节机构(7),所述端部调节机构(7)能够将外管(1)靠近第一鲁尔接头(4)的一端与内管(2)之间密封,所述端部调节结构能够改变内管(2)和外管(1)之间的相对位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同轴双腔微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端部调节机构(7)包括固定套一(71)和套接在固定套一(71)上的固定套二(72),所述固定套一(71)套接在内管(2)上,所述固定套一(71)远离固定套二(72)的一端能够与外管(1)紧固密封,所述固定套二(72)远离固定套一(71)的一端能够与第一鲁尔接头(4)卡接,所述固定套二(72)与固定套一(71)之间滑动密封。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同轴双腔微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套一(71)远离固定套二(72)的一端设置有限位凸起(711),所述限位凸起(711)远离固定套二(72)的一侧设置有与外管(1)配合的易插斜坡(712),所述限位凸起(711)靠近固定套二(7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鹏郭晓勇董浩刘翠钗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益思妙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