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线缆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594526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16 15:1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线缆连接器,包括:连接器本体、电路板、芯片、第一信号线缆及第一信号外接线缆;连接器本体包括塑胶主体及第一信号端子,所述塑胶主体内设置有第一插口,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安装于第一插口内;所述电路板固定于塑胶主体上,所述芯片安装于电路板上,所述第一信号外接线缆与电路板连接;所述第一信号线缆的一端与第一信号端子电连接,另一端连接至电路板上且与芯片连接导通,所述芯片与第一信号外接线缆连接导通。本发明专利技术将芯片安装于连接器的电路板上,安装维护更加方便,且可通过芯片对信号进行功能控制以及配置,可实现多性能扩展,提升访问效率。提升访问效率。提升访问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线缆连接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电连接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线缆连接器。

技术介绍

[0002]线缆连接器为一种电连接器,用于在不同的电子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传输。芯片技术是将所有接口模块(包括控制模块)都连接到一个矩阵式背板上,通过芯片到芯片的直接转发,可同时进行多个模块之前的通信,其特点是访问效率高、适合同时进行多点访问,容易提供非常高的带宽,并且性能扩展方便,不易受CPU总线以及内存技术的限制。现有的芯片一般设置于服务器主板上,服务器主板空间有限,芯片安装维修不方便。
[0003]现有的混合式线缆连接器,如公开号为CN212571566U的专利公开的结构,将线缆焊接在转接板上,转接板与端子组插接,线缆通过转接板的走线与端子组导通。高速线缆与电路板连接时,由于电路板走线、过孔和连接器中发生损耗容易引起信号的完整性下降,焊点的阻抗不稳定。而将所有的线缆与接线端子连接,则需要大量的接线端子,在连接的线缆多时,无法实现小型化轻量化设计,无法实现电路板的功能设置。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线缆连接器,以便于安装,实现对信号的功能控制。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5]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线缆连接器,包括:连接器本体、电路板、芯片、第一信号线缆及第一信号外接线缆;所述连接器本体包括塑胶主体及第一信号端子,所述塑胶主体内设置有第一插口,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安装于第一插口内;所述电路板固定于塑胶主体上,所述芯片安装于电路板上,所述第一信号外接线缆与电路板连接;所述第一信号线缆的一端与第一信号端子电连接,另一端连接至电路板上且与芯片连接导通,所述芯片与第一信号外接线缆连接导通。
[0006]进一步的,还包括第二信号线缆,所述塑胶主体内的第一插口内还设置有第二信号端子,所述第二信号端子与第一信号端子并排间隔设置;所述第二信号线缆与第二信号端子电连接。
[0007]优选的,还包括电源端子组及电源外接线缆,所述塑胶主体侧边设置有第二插口,所述电源端子组设于第二插口内,所述电源外接线缆与电路板连接;所述电源端子组连接至电路板上并直接与电源外接线缆导通,或者所述电源端子组连接至电路板上且与芯片连接导通,所述芯片与电源外接线缆连接。
[0008]其中,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及第一信号线缆用于传输边带信号,所述第二信号端子及第二信号线缆用于传输高速信号,所述芯片为ASIC芯片。
[0009]优选的,所述连接器本体还包括导电塑胶及绝缘后塞;第一信号端子、第二信号端子之间还间隔设置有接地端子,所述接地端子通过导电塑胶连接导通,所述绝缘后塞安装于塑胶主体一侧压紧导电塑胶。
[0010]其中,所述导电塑胶包括连接主体及从连接主体凸伸出与接地端子位置相对应的接触臂,接触臂上设置有凹点,所述接地端子上设置有凸点,接地端子的端部搭接于接触臂上,且凸点插入凹点内实现过盈配合。
[0011]所述绝缘后塞包括基部、分隔部及支撑臂,所述的分隔部从基部凸伸出,分隔部上设置有若干阶梯槽,第一信号端子、第二信号端子、接地端子安装于阶梯槽内且相互分隔,所述支撑臂从分隔部凸伸出,所述第二信号端子与第一信号端子搭接于支撑臂上。
[0012]优选的,所述分隔部上还设置有避空槽,所述避空槽对应设置于第一信号端子、第二信号端子及接地端子的焊接位置下方,所述避空槽的深度为0.1mm~3.0mm,宽度为0.10mm~3.0mm。
[0013]进一步的,还包括注塑在塑胶主体上的绝缘的外模,所述外模覆盖第一信号端子与第一信号线缆,以及第二信号端子与第二信号线缆的电连接区域。
[0014]所述塑胶主体的上、下两侧设置有若干凹槽,所述外模注塑于塑胶主体上时填充所述凹槽成型为卡块。
[0015]优选的,所述凹槽内部的宽度尺寸大于凹槽出口的宽度尺寸。
[0016]优选的,所述塑胶主体上设置有两个固定块,固定块之间形成锡丝固定槽,所述锡丝固定槽用于放置焊接用的锡丝。
[0017]进一步的,所述塑胶主体的两侧端为安装部,安装部内设置有通槽,通槽内嵌设有螺母;所述电路板通过螺栓固定于安装部上,所述电路板上设置有螺栓孔,螺栓穿过螺栓孔至通槽内与螺母锁固。
[0018]优选的,所述电源端子组包括数个鱼眼端子,所述塑胶主体在鱼眼端子两侧设置有数个定位柱,所述定位柱端部凸出于鱼眼端子外,所述电路板上设置有接触孔及定位槽,所述定位柱安装至定位槽内,所述鱼眼端子插入至接触孔内与电路板实现电连接。
[0019]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电路板为一体板,所述第一信号外接线缆和电源外接线缆分别设置于电路板的两侧端。所述电路板包括第一端部、第二端部及连接部,所述连接部连接第一端部及第二端部,所述连接部的宽度小于第一端部及第二端部的宽度;所述第一端部及第二端部分别固定于塑胶主体两侧端,所述第一信号线缆与第一信号端子的连接端以及第二信号线缆与第二信号端子的连接端部呈L型弯折,所述电路板的连接部位于第一信号线缆及第二信号线缆的弯折内侧,连接部与外模端部设置有间隙。设定第一信号线缆及第二信号线缆的厚度尺寸为a,则间隙尺寸为1a~10a。
[0020]另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电路板设置有两块,分别为固定在塑胶主体的两侧端的第一电路板和第二电路板,所述第一电路板与电源端子组电连接,且连接所述电源外接线缆;所述第二电路板与第一信号线缆电连接,且连接所述第一信号外接线缆。
[0021]由于采用了上述结构,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22]1、本专利技术将芯片设置在连接器的线路板上,可以取消在服务器主板上的芯片,节省了主板空间,且便于返修,通过这一设计,使得芯片的安装摆放更加灵活。本专利技术通过芯片对信号进行功能控制以及配置,可实现多性能扩展,多点访向,提升访问效率。
[0023]2、本专利技术的端子组不焊接在电路板上,信号线缆直接与信号端子连接,可提高信号的完整性,提高阻抗稳定性和衰减性能。本专利技术将高速信号线缆直接与高速信号端子连接,可有效降低高速信号的衰减。
[0024]3、本专利技术的电源端子设置为鱼眼端子,通过插接至电路板上实现电连接,连接更加简单可靠。
[0025]4、在地端子上设置凸点,用于跟导电塑胶上的凹点过盈配合,可以更好的实现地端子与导电塑胶的稳定接触,将所有地端子连接导通在一起,改善产品的信号完整性。
[0026]5、塑胶主体上设置凹槽,用于外模注塑时填充,提高外模和塑胶主体的结合稳定性。
[0027]6、在连接器的塑胶主体内成型螺母,安装更加方便,提高了连接强度,且可以防止螺栓固定时损坏塑胶主体。
[0028]7、将信号线缆进行弯折,可减小连接器的体积,且在线缆弯折处的外模端部与电路板设置间隙,便于电路板进行安装。
附图说明
[0029]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2是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0031]图3是图2的分解示意图。
[0032]图4是实施例一的主视示意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连接器本体、电路板、芯片、第一信号线缆及第一信号外接线缆;所述连接器本体包括塑胶主体及第一信号端子,所述塑胶主体内设置有第一插口,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安装于第一插口内;所述电路板固定于塑胶主体上,所述芯片安装于电路板上,所述第一信号外接线缆与电路板连接;所述第一信号线缆的一端与第一信号端子电连接,另一端连接至电路板上且与芯片连接导通,所述芯片与第一信号外接线缆连接导通。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信号线缆,所述塑胶主体的第一插口内还设置有第二信号端子,所述第二信号端子与第一信号端子并排间隔设置;所述第二信号线缆与第二信号端子电连接。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电源端子组及电源外接线缆,所述塑胶主体侧边设置有第二插口,所述电源端子组设于第二插口内,所述电源外接线缆与电路板连接;所述电源端子组连接至电路板上并直接与电源外接线缆导通,或者所述电源端子组连接至电路板上且与芯片连接导通,所述芯片与电源外接线缆连接。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及第一信号线缆用于传输边带信号,所述第二信号端子及第二信号线缆用于传输高速信号,所述芯片为ASIC芯片。5.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器本体还包括导电塑胶及绝缘后塞;第一信号端子、第二信号端子之间还间隔设置有接地端子,所述接地端子通过导电塑胶连接导通,所述绝缘后塞安装于塑胶主体一侧压紧导电塑胶。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塑胶包括连接主体及从连接主体凸伸出与接地端子位置相对应的接触臂,接触臂上设置有凹点,所述接地端子上设置有凸点,接地端子的端部搭接于接触臂上,且凸点插入凹点内实现过盈配合。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后塞包括基部、分隔部及支撑臂,所述的分隔部从基部凸伸出,分隔部上设置有若干阶梯槽,第一信号端子、第二信号端子、接地端子安装于阶梯槽内且相互分隔,所述支撑臂从分隔部凸伸出,所述第二信号端子与第一信号端子搭接于支撑臂上。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部上还设置有避空槽,所述避空槽对应设置于第一信号端子、第二信号端子及接地端子的焊接位置下方,所述避空槽的深度为0.1mm~3.0m...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文初唐辉王晓栋吕涛刘振兴李杭冯绍奎
申请(专利权)人:安费诺电子装配厦门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