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混合形式供热用换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592412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16 15: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混合形式供热用换热器,包括换热管,所述换热管的形状设置为圆管形结构,所述换热管的一端侧面固定连接有第一进液管,且换热管的一端设置有密封头,所述密封头和换热管之间固定连接,且密封头的底端设置有第一排液管,所述换热管的内部设置有换热管组件,所述换热管组件和换热管之间通过插接方式进行连接,所述换热管组件包括连接板,所述连接板的侧面通过插接方式连接有导热管,所述导热管上设置有导向板。通过在导热管上交错设置的导向板可以延长液体在换热管流通的长度,另外通过设置的导热管可以延长加热液体的流通长度,这样的结构设计可以在相同的空间内去延长冷热液体的接触时间,从而可以提高能量的利用效率。量的利用效率。量的利用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混合形式供热用换热器


[0001]本技术涉及换热器
,具体为一种混合形式供热用换热器。

技术介绍

[0002]混合式热交换器是依靠冷、热流体直接接触而进行传热的,这种传热方式避免了传热间壁及其两侧的污垢热阻,只要流体间的接触情况良好,就有较大的传热速率。故凡允许流体相互混合的场合,都可以采用混合式热交换器,例如气体的洗涤与冷却、循环水的冷却、汽

水之间的混合加热、蒸汽的冷凝等等。它的应用遍及化工和冶金企业、动力工程、空气调节工程以及其它许多生产部门中。
[0003]但是,现有的混合式换热器的流程较短,因此导致冷热液体的接触时间短,而为了延长冷热液体的接触时间,通常会延长换热器的管道长度,这样一来就会增加换热器的空间占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混合形式供热用换热器,旨在改善现有的混合式换热器的流程较短,因此导致冷热液体的接触时间短,而为了延长冷热液体的接触时间,通常会延长换热器的管道长度,这样一来就会增加换热器的空间占用的问题。
[0005]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
[0006]一种混合形式供热用换热器,包括换热管,所述换热管的形状设置为圆管形结构,所述换热管的一端侧面固定连接有第一进液管,且换热管的一端设置有密封头,所述密封头和换热管之间固定连接,且密封头的底端设置有第一排液管,所述换热管的内部设置有换热管组件,所述换热管组件和换热管之间通过插接方式进行连接,所述换热管组件包括连接板,所述连接板的侧面通过插接方式连接有导热管,所述导热管上设置有导向板,所述导向板交错设置,所述换热管的另一端设置有变向头,所述变向头的顶端设置有第二进液管,且变向头的底端设置有第二排液管,所述换热管的底部设置有支撑架,所述支撑架包括支撑腿和加强杆,所述加强杆的两端均固定连接有支撑腿。
[0007]进一步的,所述变向头的内侧壁上开设有密封槽,所述连接板的侧面固定连接有密封板,所述密封板和密封槽之间相互卡合。
[0008]进一步的,所述连接板的侧面贯穿开设有插接孔,所述插接孔均匀分布。
[0009]进一步的,所述导向板的形状设置为半圆形结构。
[0010]进一步的,所述支撑腿的顶部开设有卡位槽,所述卡位槽和换热管之间相互卡合。
[0011]进一步的,所述支撑腿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上端面对称贯穿开设有固定孔。
[0012]进一步的,所述变向头的一端外侧设置有连接法兰,所述连接法兰和变向头之间固定连接。
[00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具有结构合理、使用方便
的特点,通过在导热管上交错设置的导向板可以延长液体在换热管流通的长度,另外通过设置的导热管可以延长加热液体的流通长度,这样的结构设计可以在相同的空间内去延长冷热液体的接触时间,从而可以提高能量的利用效率。
附图说明
[001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0015]图1是本技术一种混合形式供热用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2是本技术一种混合形式供热用换热器的变向头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3是本技术一种混合形式供热用换热器的支撑架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4是本技术一种混合形式供热用换热器的支撑腿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5是本技术一种混合形式供热用换热器的换热管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中:1、换热管;11、第一进液管;2、变向头;21、密封槽;22、连接法兰;23、第二排液管;24、第二进液管;3、密封头;31、第一排液管;4、支撑架;41、支撑腿;411、卡位槽;42、加强杆;43、固定板;431、固定孔;5、换热管组件;51、连接板;511、插接孔;512、密封板;52、导热管;53、导向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实施方式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自始至终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方式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2]为使本技术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方式。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3]请参阅图1—5,一种混合形式供热用换热器,包括换热管1,换热管1的形状设置为圆管形结构,且换热管1的外部设置有保温层,这样可以减少热量的流失,换热管1的一端侧面固定连接有第一进液管11,通过这样设置是为了便于往换热管1的内部输送待加热的液体,另外在换热管1的一端设置有密封头3,密封头3和换热管1之间固定连接,且密封头3的底端设置有第一排液管31,通过这样设置是为了便于将加热完成的液体排出;
[0024]换热管1的内部设置有换热管组件5,换热管组件5和换热管1之间通过插接方式进行连接,换热管组件5包括连接板51,连接板51的侧面通过插接方式连接有导热管52,导热
管52的形状设置为U型结构,这样可以在有限的空间内去延长连接板51的长度,进而可以延长液体的流通时间,导热管52上设置有导向板53,导向板53交错设置,通过这样设置是为了延长待加热液体在换热管1内的流通时间;换热管1的另一端设置有变向头2,变向头2的顶端设置有第二进液管24,且变向头2的底端设置有第二排液管23,通过这样设置是为了便于将液体输入到导热管52内,换热管1的底部设置有支撑架4,支撑架4包括支撑腿41和加强杆42,加强杆42的两端均固定连接有支撑腿41。
[0025]优选的,变向头2的内侧壁上开设有密封槽21,连接板51的侧面固定连接有密封板512,密封板512和密封槽21之间相互卡合,通过这样设置是为了提高密封板512和变向头2之间的密封性。
[0026]优选的,连接板51的侧面贯穿开设有插接孔511,插接孔511均匀分布,通过这样设置是为了便于对导热管52的位置进行限定。
[0027]优选的,导向板53的形状设置为半圆形结构,通过这样设置是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混合形式供热用换热器,包括换热管(1),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1)的形状设置为圆管形结构,所述换热管(1)的一端侧面固定连接有第一进液管(11),且换热管(1)的一端设置有密封头(3),所述密封头(3)和换热管(1)之间固定连接,且密封头(3)的底端设置有第一排液管(31),所述换热管(1)的内部设置有换热管组件(5),所述换热管组件(5)和换热管(1)之间通过插接方式进行连接,所述换热管组件(5)包括连接板(51),所述连接板(51)的侧面通过插接方式连接有导热管(52),所述导热管(52)上设置有导向板(53),所述导向板(53)交错设置,所述换热管(1)的另一端设置有变向头(2),所述变向头(2)的顶端设置有第二进液管(24),且变向头(2)的底端设置有第二排液管(23),所述换热管(1)的底部设置有支撑架(4),所述支撑架(4)包括支撑腿(41)和加强杆(42),所述加强杆(42)的两端均固定连接有支撑腿(4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混合形式供热用换热器,其特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苗建涛刘景张金峰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中环国投环保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