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利用耐药靶点的抑制剂调控耐药基因接合转移的方法及应用技术

技术编号:35580515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12 16:0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利用耐药靶点的抑制剂调控耐药基因接合转移的方法及应用。所述方法:将供体菌与受体菌分别活化后制备菌悬液,然后与耐药靶点的抑制剂混合,培养得到接合转移菌液;然后将接合转移菌液涂布于双抗性平板上,通过接合子浓度和受体菌浓度计算接合转移频率;所述供体菌含有耐抗生素的耐药基因,所述受体菌不含该耐抗生素的耐药基因,含有另一种耐抗生素的耐药基因;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耐药靶点的抑制剂抑制耐药基因的接合转移,并通过特定范围的供体菌浓度,供受体菌混合比例,耐药靶点的抑制剂的浓度、种类、作用时间等因素实现不同情况下耐药基因的接合转移频率的调控;可以调控耐药基因的传播,控制耐药性的发展。控制耐药性的发展。控制耐药性的发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利用耐药靶点的抑制剂调控耐药基因接合转移的方法及应用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致病微生物防控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利用耐药靶点的抑制剂调控耐药基因接合转移的方法及应用。

技术介绍

[0002]抗生素的耐药性传播会导致多重耐药细菌的产生,抗生素的耐药基因的转移会导致多重耐药细菌的产生。基因水平转移的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接合、转化、转导、溶源性转换和转座等,最主要的方式是接合转移,高效地控制耐药基因的接合转移传播已成为了亟需解决的问题。
[0003]β

内酰胺类,多粘菌素类、氨基糖甙类抗生素作为历史最悠久、使用范围最广、临床最常使用的抗生素,其耐药基因传播的问题也随之而来日趋严重。β

内酰胺酶、多粘菌素类耐药蛋白、氨基糖甙修饰酶分是细菌对β

内酰胺类多粘菌素类、氨基糖甙类抗菌药物产生耐药的主要原因。这些使菌体产生耐药性的组分即为致病菌上的耐药靶点。由于致病菌耐药性问题日益严重耐药靶点抑制剂越来越多地用于临床。这些抑制剂调控基因接合转移越来越重要。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耐药基因的接合转移控制的不足,提供一种利用耐药靶点的抑制剂调控耐药基因接合转移的方法及应用。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用耐药靶点的抑制剂调控耐药基因接合转移的方法。
[0006]本专利技术的目的还在于提供所述方法在调控耐药基因接合转移中的应用。
[0007]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利用耐药靶点的抑制剂调控耐药基因接合转移的方法,该方法是将耐抗生素的供体受体菌种分别进行接种培养,经洗涤、重悬,得到不同浓度的供受体菌菌悬液,随即加入不同浓度、不同种类的耐药靶点的抑制剂进行处理,然后将供体菌与受体菌的菌悬液进行混合。在37℃的恒温摇床中震荡培养0.5~20h得到接合转移液。接合转移液涂布于双抗平板后置于37℃恒温培养箱培养24~36h。本专利技术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靶点的抑制剂都可以对耐药基因的接合转移起到调控作用,但是调控效果有差异;不同浓度的靶点的抑制剂对耐药基因的接合转移的调控效果有一定的差异;不同供体菌浓度、不同供受体菌比例对耐药基因的接合转移的调控效果也均有一定差异,可以通过调控供体菌的浓度,供受体菌的混合比例,靶点的抑制剂的浓度、种类、作用时间等调控耐药基因的接合转移频率;本专利技术的方法适用不同耐药基因(抗生素耐药基因)的接合转移研究,可以实现对耐药基因的接合转移频率进行调控,从而达到有效控制耐药基因传播的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方法具有可操作性大,实用性强的优势,可以为控制环境水体中不同抗生素作用靶点的抗生素耐药菌的传播提供方法。
[0008]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手段实现:
[0009]一种利用耐药靶点的抑制剂调控耐药基因接合转移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10]S1.将供体菌与受体菌分别活化后制备供体菌菌悬液、受体菌菌悬液;所述供体菌含有耐抗生素的耐药基因,所述受体菌不含该耐抗生素的耐药基因,含有另一种耐抗生素的耐药基因;所述供体菌为抗生素作用靶点为细胞壁、细胞膜或蛋白质合成的耐药菌;
[0011]S2.将步骤S1制备的供体菌菌悬液、受体菌菌悬液分别与耐药靶点的抑制剂混合,然后将两混合菌悬液混合,混合液于36~38℃恒温培养,得到接合转移菌液;所述耐药靶点的抑制剂为作用于细胞壁耐药靶点的抑制剂、作用于细胞膜耐药靶点的抑制剂或作用于蛋白质合成耐药靶点的抑制剂;所述耐药靶点的抑制剂为通过抑制抗生素耐药菌耐药靶点的表达来恢复细菌对抗生素敏感性的药物;
[0012]S3.将步骤S2制备的接合转移菌液稀释涂布于含有步骤S1所述供体菌所耐抗生素和受体菌所耐另一种抗生素的抗性平板上,步骤S1制备的总受体菌菌悬液稀释涂布于含有步骤S1所述受体菌所耐另一种抗生素的抗性平板上,确定接合转移菌液中接合子的浓度以及总受体菌的浓度,接合转移频率根据接合子浓度与总受体菌浓度的比例计算;通过调控供体菌浓度,供受体菌混合比例,耐药靶点的抑制剂的浓度、种类或作用时间(培养的时间),实现调控耐药基因的接合转移频率。
[0013]优选地,步骤S1中,所述供体菌为耐头孢类抗生素的耐药菌、耐多粘菌素类抗生素的耐药菌或耐氨基糖甙类抗生素的耐药菌;所述受体菌为耐链霉素的耐药菌。
[0014]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头孢类抗生素为头孢噻肟;所述多粘菌素类抗生素为多粘菌素;所述氨基糖甙类抗生素为庆大霉素。
[0015]进一步优选地,所述耐药菌为大肠埃希氏杆菌、铜绿假单胞菌、沙门氏菌、链球菌中的任一种。
[0016]进一步优选地,所述耐药菌为大肠埃希氏杆菌。
[0017]优选地,步骤S1中,所述供体菌为耐头孢类抗生素、耐多粘菌素类抗生素或耐氨基糖甙类抗生素的大肠埃希氏杆菌;所述受体菌为耐链霉素的大肠埃希氏杆菌。
[0018]优选地,步骤S1中,所述供菌菌悬液和受体菌菌悬液的浓度均为105~10
10
CFU/mL。
[0019]进一步优选地,步骤S1中,所述供菌菌悬液的浓度为108~109CFU/mL。
[0020]进一步优选地,步骤S1中,所述供菌菌悬液的浓度为108CFU/mL。
[0021]优选地,步骤S2中,供体菌菌悬液与受体菌菌悬液以体积比为(0.25~4):1混合。
[0022]进一步优选地,步骤S2中,供体菌菌悬液与受体菌菌悬液以体积比为(0.75~2):1混合。
[0023]进一步优选地,步骤S2中,供体菌菌悬液与受体菌菌悬液以体积比为(1~2):1混合。
[0024]进一步优选地,步骤S2中,供体菌菌悬液与受体菌菌悬液以体积比为1:1混合。
[0025]优选地,步骤S2中,所述培养的时间为1~20h。
[0026]进一步优选地,步骤S2中,所述培养的时间为4~20h。
[0027]进一步优选地,步骤S2中,所述培养的时间为4~8h。
[0028]优选地,步骤S2中,所述混合液中作用于细胞壁耐药靶点的抑制剂的浓度为1~200mg/L。
[0029]进一步优选地,步骤S2中,所述混合液中作用于细胞壁耐药靶点的抑制剂的浓度为6.25~50mg/L。
[0030]进一步优选地,步骤S2中,所述混合液中作用于细胞壁耐药靶点的抑制剂的浓度为25~50mg/L。
[0031]优选地,步骤S2中,所述混合液中作用于细胞膜耐药靶点的抑制剂的浓度为2~1024mg/L。
[0032]进一步优选地,步骤S2中,所述混合液中作用于细胞膜耐药靶点的抑制剂的浓度为16~128mg/L。
[0033]进一步优选地,步骤S2中,所述混合液中作用于细胞膜耐药靶点的抑制剂的浓度为32~64mg/L。
[0034]更优选地,步骤S2中,所述混合液中作用于细胞膜耐药靶点的抑制剂的浓度为64mg/L。
[0035]优选地,步骤S2中,所述混合液中作用于蛋白质合成耐药靶点的抑制剂的浓度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利用耐药靶点的抑制剂调控耐药基因接合转移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将供体菌与受体菌分别活化后制备供体菌菌悬液、受体菌菌悬液;所述供体菌含有耐抗生素的耐药基因,所述受体菌不含该耐抗生素的耐药基因,含有另一种耐抗生素的耐药基因;所述供体菌为抗生素作用靶点为细胞壁、细胞膜或蛋白质合成的耐药菌;S2.将步骤S1制备的供体菌菌悬液、受体菌菌悬液分别与耐药靶点的抑制剂混合,然后将两混合菌悬液混合,混合液于36~38℃恒温培养,得到接合转移菌液;所述耐药靶点的抑制剂为作用于细胞壁耐药靶点的抑制剂、作用于细胞膜耐药靶点的抑制剂或作用于蛋白质合成耐药靶点的抑制剂;所述耐药靶点的抑制剂为通过抑制抗生素耐药菌耐药靶点的表达来恢复细菌对抗生素敏感性的药物;S3.将步骤S2制备的接合转移菌液稀释涂布于含有步骤S1所述供体菌所耐抗生素和受体菌所耐另一种抗生素的抗性平板上,步骤S1制备的总受体菌菌悬液稀释涂布于含有步骤S1所述受体菌所耐另一种抗生素的抗性平板上,确定接合转移菌液中接合子的浓度以及总受体菌的浓度,接合转移频率根据接合子浓度与总受体菌浓度的比例计算;通过调控供体菌浓度,供受体菌混合比例,耐药靶点的抑制剂的浓度、种类或作用时间,实现调控耐药基因的接合转移频率。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中,所述供体菌为耐头孢类抗生素的耐药菌、耐多粘菌素类抗...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安太成王再霞王保强李桂英蔡仪威廖文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工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