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池包液冷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559708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12 15: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电池包液冷组件,通过在箱体底板上铺设加强框以提高其强度,并通过加强框承受电池模组的重量,防止箱体底板变形;同时,通过设置分体式的第一液冷流道,相比于采用整张液冷板,能提高能量密度;多个第一液冷流道铺设在横梁上,相比于整张液冷板跟纵梁层叠设置的方式,能降低空间高度的占用,进而提升能量密度;第四,液冷板不承受电池模组的重量,因此可以设计得更薄,从而提升能量密度;设置缓冲板,保证第一液冷流道与单体电芯底部抵持,充分进行热交换,同时,也能起到缓冲作用;冷却液进口和冷却液出口设置于同一侧,能降低走线长度;配合隔断板的设计,让冷却液在液冷板内呈S形流通,增大换热面积,提高换热效率。效率。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池包液冷组件


[0001]本技术涉及锂离子电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池包液冷组件。

技术介绍

[0002]随着人们对电动汽车续航里程的要求逐渐苛刻,目前电池包越来越追求大容量,这导致其尺寸越做越大,尤其是长度,越来越长。如此一来,导致电池包箱体底板强度不够,需要沿长度方向铺设加强筋板,但是,铺设加强筋板会占用一定高度空间,降低电池包整体能量密度。
[0003]此外,现有的电池包一般包括若干电池模组、液冷板和箱体,液冷板通常为完整的一张,直接铺设在箱体底板上,再在液冷板表面排列电池模组,对液冷板通入循环冷却水,对电池模组进行散热。由于液冷板需要承受电池模组压力,因此,其设计厚度较厚,会增加整体重量,降低电池包整体能量密度。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有鉴于此,本技术提出了一种电池包液冷组件,能适应长尺寸模组设计要求,在保证受力强度的前提下,提高电池包整体能量密度。
[0005]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电池包液冷组件,其包括箱体、若干电池模组和加强框,加强框固定于箱体底板上,若干电池模组矩阵排列于加强框上,还包括液冷板,其中,
[0006]加强框包括若干横梁和纵梁,纵梁沿箱体长度方向设置,若干纵梁沿箱体宽度方向间隔排列;横梁沿箱体宽度方向设置且与纵梁固定,若干横梁沿箱体长度方向间隔排列;
[0007]液冷板包括若干第一液冷流道和两第二液冷流道,第二液冷流道沿箱体宽度方向设置,两第二液冷流道沿箱体长度方向间隔排列且开设有冷却液进口或冷却液出口;第一液冷流道沿箱体长度方向设置且两端分别与两第二液冷流道连通,若干第一液冷流道沿箱体宽度方向间隔排列,第一液冷流道铺设在横梁上且与电池模组底部抵持。
[0008]在以上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还包括若干缓冲板,所述缓冲板呈长条状且设置于第一液冷流道和横梁之间。
[0009]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缓冲板材质为泡棉。
[0010]在以上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所述第一液冷流道呈长条状,中间为流道。
[0011]在以上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每个箱体内并排设置两个电池模组和一个液冷板,每个电池模组包括若干个并排排列的单体电芯,一个液冷板包括四个第一液冷流道,每个单体电芯底部与两个第一液冷流道抵持。
[0012]进一步优选的,其中一第二液冷流道两端分别设置有冷却液进口和冷却液出口。
[0013]更进一步优选的,其中一第二液冷流道中间设置有隔断板,隔断板两侧分别设置有冷却液进口和冷却液出口,四个第一液冷流道分别两两与隔断板两侧的第二液冷流道连通。
[0014]更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液冷板还包括两接头组件,分别与冷却液进口和冷却液出口连通并与箱体固定。
[0015]再更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接头组件包括一直接头、一U形弯接头、一L形弯接头和一直接口,其中,直接口穿过箱体并与之固定,L形弯接头两端分别与U形弯接头和直接口连通,直接头一端连通冷却液进口或冷却液出口、另一端与U形弯接头连通并通过法兰紧固。
[0016]更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液冷板还包括两连接件,连接件分别与第二液冷流道和箱体底板固定。
[0017]本技术的电池包液冷组件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8](1)通过在箱体底板上铺设加强框以提高其强度,并通过加强框承受电池模组的重量,防止箱体底板变形;同时,通过设置分体式的第一液冷流道,相比于采用整张液冷板,能提高能量密度;多个第一液冷流道铺设在横梁上,相比于整张液冷板跟纵梁层叠设置的方式,能降低空间高度的占用,进而提升能量密度;第四,液冷板不承受电池模组的重量,因此可以设计得更薄,从而提升能量密度;
[0019](2)设置缓冲板,保证第一液冷流道与单体电芯底部抵持,充分进行热交换,同时,也能起到缓冲作用;
[0020](3)冷却液进口和冷却液出口设置于同一侧,能降低走线长度;配合隔断板的设计,让冷却液在液冷板内呈S形流通,增大换热面积,提高换热效率;
[0021](4)设置U形弯接头,可以起到避位、防干涉的作用;此外,相比于直角的连接方式,U形弯接头可降低装配精度要求,且便于拆卸。
附图说明
[002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3]图1为本技术的电池包的立体图;
[0024]图2为本技术的电池包去掉上盖后的立体图;
[0025]图3为图2的电池包去掉一个电池模组后的立体图;
[0026]图4为图3的电池包去掉电池模组和液冷板后的立体图;
[0027]图5为本技术的电池包的液冷板的立体图;
[0028]图6为图5的椭圆区域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0]如图1~4所示,本技术的电池包液冷组件,其包括箱体1、若干电池模组2、加强框3、液冷板4和缓冲板5。
[0031]箱体1,可采用现有技术,一般采用钣金件,包括上盖和下盖。
[0032]电池模组2,采用现有技术,其包括若干个并排排列的单体电芯20,在本实施例中,每个箱体1内并排设置两个电池模组2,每个电池模组2内设置有35个单体电芯20。
[0033]加强框3固定于箱体1底板上,以提高箱体1底板的强度,适应长尺度的电池模组2。若干电池模组2矩阵排列于加强框3上,加强框3作为主要受力件支撑电池模组2,而非液冷板4作为主要受力件支撑电池模组2,液冷板4可以设计得更薄,从而提高能量密度。具体的,加强框3包括若干横梁31和纵梁32,纵梁32沿箱体1长度方向设置,若干纵梁32沿箱体1宽度方向间隔排列;横梁31沿箱体1宽度方向设置且与纵梁32固定,若干横梁31沿箱体1长度方向间隔排列。具体的,可将横梁31和纵梁32上表面设置为等高,从而共同支撑电池模组2底部。
[0034]液冷板4,与电池模组2底部抵持,通过通入循环冷却液,从而散热。如图5~6所示,具体的,液冷板4包括若干第一液冷流道41、两第二液冷流道42、两接头组件43和两连接件44。
[0035]第二液冷流道42沿箱体1宽度方向设置,两第二液冷流道42沿箱体1长度方向间隔排列且开设有冷却液进口或冷却液出口。具体的,可以将冷却液进口和冷却液出口分别设置于两个第二液冷流道42上,也可以将冷却液进口和冷却液出口共同设置于一个第二液冷流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池包液冷组件,其包括箱体(1)、若干电池模组(2)和加强框(3),加强框(3)固定于箱体(1)底板上,若干电池模组(2)矩阵排列于加强框(3)上,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液冷板(4),其中,加强框(3)包括若干横梁(31)和纵梁(32),纵梁(32)沿箱体(1)长度方向设置,若干纵梁(32)沿箱体(1)宽度方向间隔排列;横梁(31)沿箱体(1)宽度方向设置且与纵梁(32)固定,若干横梁(31)沿箱体(1)长度方向间隔排列;液冷板(4)包括若干第一液冷流道(41)和两第二液冷流道(42),第二液冷流道(42)沿箱体(1)宽度方向设置,两第二液冷流道(42)沿箱体(1)长度方向间隔排列且开设有冷却液进口或冷却液出口;第一液冷流道(41)沿箱体(1)长度方向设置且两端分别与两第二液冷流道(42)连通,若干第一液冷流道(41)沿箱体(1)宽度方向间隔排列,第一液冷流道(41)铺设在横梁(31)上且与电池模组(2)底部抵持。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包液冷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若干缓冲板(5),所述缓冲板(5)呈长条状且设置于第一液冷流道(41)和横梁(31)之间。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包液冷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板(5)材质为泡棉。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包液冷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液冷流道(41)呈长条状,中间为流道。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包液冷组件,其特征在于:每个箱体(1)内并排设置两个电池...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江吉佩
申请(专利权)人:楚能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