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换热器的通配型集流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559515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12 15: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换热器的通配型集流管,属于换热器技术领域,其包括安装框架,所述安装框架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安装框架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均开设有两个燕尾槽,四个燕尾槽的内壁分别与四个燕尾块的外表面卡接,对应两个燕尾块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分别与防护板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固定连接,位于上方的安装框架内套接有集流管;该用于换热器的通配型集流管,通过设置圆形底板,转动转动片,转动片带动丝杆转动,丝杆转动带动第一转动块向右移动,防护壳能对转动杆的外表面进行防护,增加了转动杆转动时的灵活性,使得该装置能够适用于多种规格的集流管,也避免了企业需要生产多种不同规格模具的情况,降低了企业对模具的投入成本。本。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换热器的通配型集流管


[0001]本技术属于换热器
,具体为一种用于换热器的通配型集流管。

技术介绍

[0002]换热器是将热流体的部分热量传递给冷流体的设备,又称热交换器。换热器在化工、石油、动力、食品及其它许多工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在化工生产中换热器可作为加热器、冷却器、冷凝器、蒸发器和再沸器等,应用广泛,平行流换热器由于其自身性能优异,应用得越来越广泛,而现有的技术中,不同宽度规格的扁管和翅片需要采用不同长度和宽度的集流管,而不同长度和宽度的集流管需要和不同的安装支架和转接座相互配合,造成了安装支架和转接座的规格非常多,增加了企业对模具的投入成本,且在安装和拆卸的过程中较为繁琐,增加了工作人员劳动强度的同时,也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换热器的通配型集流管,解决了而现有的技术中,不同宽度规格的扁管和翅片需要采用不同长度和宽度的集流管,而不同长度和宽度的集流管需要和不同的安装支架和转接座相互配合,造成了安装支架和转接座的规格非常多,增加了企业对模具的投入成本,且在安装和拆卸的过程中较为繁琐,增加了工作人员劳动强度的同时,也降低了工作人员工作效率的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换热器的通配型集流管,包括安装框架,所述安装框架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安装框架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均开设有两个燕尾槽,四个燕尾槽的内壁分别与四个燕尾块的外表面卡接,对应两个燕尾块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分别与防护板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固定连接,位于上方的安装框架内套接有集流管,两个安装框架的左右两侧面分别与四个圆形底板的相对面固定连接,对应两个圆形底板的左侧面和右侧面均卡接有三个第一轴承,六个第一轴承内均套接有第一转轴,六个第一转轴的右端分别与三个转动杆的左侧面固定连接,三个转动杆的外表面均卡接有防护壳,三个转动杆背面的一端均卡接有卡块,所述防护壳通过销轴与圆环块铰接。
[0005]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方案:所述圆环块的外表面与移动块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移动块通过销轴与第一转动块铰接。
[0006]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方案:所述第一转动块的内壁套接有丝杆,所述丝杆的外表面套接有第二转动块和第二轴承。
[0007]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方案:所述第二转动块通过销轴与圆形底板铰接,所述第二转动块的背面与第二轴承的正面卡接。
[0008]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方案:所述丝杆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转动片,位于上方的安装框架的上表面设置有进口管道和出口管道,两个安装框架的相对面卡接有若干个扁管和翅片。
[0009]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方案:所述翅片的纵向截面形状呈锯齿形,两个安装框
架的相对面卡接有两个边板。
[0010]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方案:所述集流管的左右两端均设置有端盖。
[00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2]1、该用于换热器的通配型集流管,通过设置圆形底板、第一轴承、第一转轴、转动杆和防护壳,转动转动片,转动片带动丝杆转动,丝杆转动带动第一转动块向右移动,丝杆转动使得第二转动块原地转动,而第一转动块带动移动块和圆环块转动,防护壳使得转动杆在转动时避免出现卡死的情况,也能对转动杆的外表面进行防护,增加了转动杆转动时的灵活性,使得该装置能够适用于多种规格的集流管,也避免了企业需要生产多种不同规格模具的情况,降低了企业对模具的投入成本。
[0013]2、该用于换热器的通配型集流管,通过设置安装框架、燕尾槽和燕尾块,工作人员可以在集流管对应的位置开槽,然后在将扁管和翅片卡接在集流管上,之后将防护板和燕尾块与安装框架上的燕尾槽对应卡接,对其进行安装,避免了在安装的过程中不同长度和宽度的集流管需要和不同的安装支架和转接座相互配合安装的情况,降低了工作人员劳动强度的同时,增加了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
[0014]3、该用于换热器的通配型集流管,通过设置防护板和转动片,首先工作人员将对应规格的两个集流管放入两个安装框架内,转动转动片,转动片使得工作人员方便对该装置进行调节,增加了该装置的适用性,防护板能够对该换热器的外表面进行防护。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立体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本技术燕尾槽立体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3为本技术圆环块立体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4为本技术丝杆立体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中:1安装框架、2燕尾槽、3燕尾块、4防护板、5集流管、6圆形底板、7第一轴承、8第一转轴、9转动杆、10防护壳、11卡块、12圆环块、13移动块、14第一转动块、15丝杆、16第二转动块、17第二轴承、18转动片、19扁管、20翅片、21边板、22端盖。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0021]如图1

4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用于换热器的通配型集流管5,包括安装框架1,安装框架1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安装框架1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均开设有两个燕尾槽2,四个燕尾槽2的内壁分别与四个燕尾块3的外表面卡接,对应两个燕尾块3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分别与防护板4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固定连接,位于上方的安装框架1内套接有集流管5,两个安装框架1的左右两侧面分别与四个圆形底板6的相对面固定连接,对应两个圆形底板6的左侧面和右侧面均卡接有三个第一轴承7,六个第一轴承7内均套接有第一转轴8,六个第一转轴8的右端分别与三个转动杆9的左侧面固定连接,三个转动杆9的外表面均卡接有防护壳10,三个转动杆9背面的一端均卡接有卡块11,防护壳10通过销轴与圆环块12铰接,通过设置圆形底板6、第一轴承7、第一转轴8、转动杆9和防护壳10,使得该装置能够适用于多种规格的集流管5,也避免了企业需要生产多种不同规格模具的情况,降低了企业对
模具的投入成本。
[0022]具体的,如图2和图3所示,圆环块12的外表面与移动块13的下表面固定连接,移动块13通过销轴与第一转动块14铰接,第一转动块14的内壁套接有丝杆15,丝杆15的外表面套接有第二转动块16和第二轴承17,第二转动块16通过销轴与圆形底板6铰接,第二转动块16的背面与第二轴承17的正面卡接,通过设置第一轴承7,避免第一转轴8在旋转的过程中出现偏移掉落的现象,保障了第一转轴8自身的安全性,通过设置第二轴承17,避免丝杆15在转动时出现卡死的现象,保障了丝杆15转动时的灵活性。
[0023]具体的,如图3和图4所示,丝杆15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转动片18,位于上方的安装框架1的上表面设置有进口管道和出口管道,两个安装框架1的相对面卡接有若干个扁管19和翅片20,翅片20的纵向截面形状呈锯齿形,两个安装框架1的相对面卡接有两个边板21,集流管5的左右两端均设置有端盖22,通过设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换热器的通配型集流管,包括安装框架(1),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框架(1)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安装框架(1)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均开设有两个燕尾槽(2),四个燕尾槽(2)的内壁分别与四个燕尾块(3)的外表面卡接,对应两个燕尾块(3)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分别与防护板(4)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固定连接,位于上方的安装框架(1)内套接有集流管(5),两个安装框架(1)的左右两侧面分别与四个圆形底板(6)的相对面固定连接,对应两个圆形底板(6)的左侧面和右侧面均卡接有三个第一轴承(7),六个第一轴承(7)内均套接有第一转轴(8),六个第一转轴(8)的右端分别与三个转动杆(9)的左侧面固定连接,三个转动杆(9)的外表面均卡接有防护壳(10),三个转动杆(9)背面的一端均卡接有卡块(11),所述防护壳(10)通过销轴与圆环块(12)铰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换热器的通配型集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圆环块(12)的外表面与移动块(13)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移动块(13)通过销轴与第一转动块...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光新周巍廖伟
申请(专利权)人:奥伦斯湖北环保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