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膀胱底部的余尿排尽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5536296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09 15: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膀胱底部的余尿排尽装置。所述膀胱底部的余尿排尽装置包括管身、导尿头和气囊,管身一端固定连接有导尿头,导尿头内部开设有第一引流孔,且第一引流孔与管身的内腔相连通,管身另一端固定连接有出液口,管身外壁位于出液口一侧连接有注水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膀胱底部的余尿排尽装置,相较传统导尿管上引流口下气囊的传统,气囊展开后固定于膀胱颈,导尿管顶部开设第一引流孔,并将气囊一分为二放置于导尿管的管身顶端包绕顶部第一引流孔,对立放置的双气囊之间在充气或充水膨胀后仍留有两道缝隙,气囊之下的第二引流孔和第三引流孔可将膀胱底余尿排尽,防止膀胱三角的持续性尿液侵泡,帮助患者术后的尽快伤口愈合。快伤口愈合。快伤口愈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膀胱底部的余尿排尽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膀胱底部的余尿排尽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导尿管是一种由尿道插入膀胱以便引流尿液的管道,现有的导尿管在患者使用时,长有一部分膀胱的余尿未排出,会导致患者膀胱三角的持续性尿液侵泡,降低手术伤口的愈合速度。
[0003]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膀胱底部的余尿排尽装置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膀胱底部的余尿排尽装置。
[0005]本技术提供的膀胱底部的余尿排尽装置包括:管身、导尿头和气囊,管身一端固定连接有导尿头,导尿头内部开设有第一引流孔,且第一引流孔与管身的内腔相连通,管身另一端固定连接有出液口,管身外壁位于出液口一侧连接有注水口,管身顶端外壁对称连接有气囊,管身顶端一侧开设有第二引流孔,管身顶端另一侧开设有第三引流孔,出液口底部安装有接尿袋。
[0006]优选的,管身外壁安装有显影线。
[0007]优选的,注水口内部安装有注水硬阀。
[0008]优选的,导尿头呈圆台状设置。
[0009]优选的,注水口端部外侧套有橡胶软套。
[0010]优选的,管身内部开设有引流槽,引流槽两端分别与注水口和气囊相连通。
[0011]优选的,所述管身采用一种天然橡胶材质构成
[0012]与相关技术相比较,本技术提供的膀胱底部的余尿排尽装置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3]1、本技术提供一种膀胱底部的余尿排尽装置,在导尿管顶部开设第一引流孔,并将两个气囊放置于导尿管的管身顶端的两侧,使两个气囊包绕管身的顶部。这样,对立放置的双气囊之间在充水膨胀后仍留有两道缝隙,未经第一引流孔流走的余尿经两个气囊的间隙向下流至气囊下第二引流孔,和对侧的第三引流孔。
[0014]2、第三引流孔的开口略低于第二引流孔,气囊展开后固定于膀胱颈,这样,气囊之下的第二引流孔和第三引流孔可将膀胱底余尿排尽,防止膀胱三角的持续性尿液侵泡,帮助患者术后的尽快伤口愈合。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膀胱底部的余尿排尽装置的一种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图1所示的管身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3为图1所示的管身的结构剖视图。
[0018]图中标号:1、管身;2、导尿头;3、第一引流孔;4、出液口;5、注水口;6、气囊;7、第二引流孔;8、第三引流孔;9、接尿袋;10、显影线;11、注水硬阀;12、橡胶软套;13、引流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0020]请结合参阅图1、图2、和图3,其中,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膀胱底部的余尿排尽装置的一种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管身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所示的管身的结构剖视图。包括:管身1、导尿头2和气囊6。
[0021]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如图1和图2所示,管身1一端固定连接有导尿头2,导尿头2内部开设有第一引流孔3,且第一引流孔3与管身1的内腔相连通,管身1另一端固定连接有出液口4,管身1外壁位于出液口4一侧连接有注水口5,管身1顶端外壁对称连接有气囊6,管身1顶端一侧开设有第二引流孔7,管身1顶端另一侧开设有第三引流孔8,出液口4底部安装有接尿袋9。
[0022]将管身1由尿道插入膀胱以便引流尿液出来,导尿管管身1插入膀胱后,靠近导尿管头端的气囊6在注水口5注水后发生膨胀,固定导尿管留在膀胱内,而不易脱出,且管身1的出液口4的接尿袋9收集尿液。
[0023]本申请在导尿管顶部开设第一引流孔3,并将两个气囊6放置于导尿管的管身1顶端的两侧,使两个气囊6包绕管身1的顶部。这样,对立放置的双气囊6之间在充水膨胀后仍留有两道缝隙,未经第一引流孔3流走的余尿经两个气囊6的间隙向下流至气囊6下第二引流孔7和对侧的第三引流孔8。
[0024]其中,第三引流孔8的开口略低于第二引流孔7,气囊6展开后固定于膀胱颈,这样,气囊6之下的第二引流孔7和第三引流孔8可将膀胱底余尿排尽,防止膀胱三角的持续性尿液侵泡,帮助患者术后的尽快伤口愈合
[0025]参考图2所示,管身1外壁安装有显影线10,方便临床医生判断导尿管的管身位置。
[0026]参考图1和图2所示,注水口5内部安装有注水硬阀11,控制注水口5的闭合连通。
[0027]参考图1和图2所示,导尿头2呈圆台状设置,在插入膀胱时更便捷。
[0028]参考图1和图2所示,注水口5端部外侧套有橡胶软套12,对注水口5的外侧进行防护。
[0029]参考图3所示,管身1内部开设有引流槽13,引流槽13两端分别与注水口5和气囊6相连通,方便通过注水口5对气囊6之间充气或充水膨胀。
[0030]参考图1和图2所示,所述管身1采用一种天然橡胶材质构成,减少对身体的损害。
[0031]本技术提供的膀胱底部的余尿排尽装置的工作原理如下:将管身1由尿道插入膀胱以便引流尿液出来,导尿管管身1插入膀胱后,靠近导尿管头端的气囊6在注水口5注水后发生膨胀,固定导尿管留在膀胱内,而不易脱出,且管身1的出液口4的接尿袋9收集尿液,导尿管顶部开设第一引流孔3,并将两个气囊6放置于导尿管的管身1顶端的两侧,使两个气囊6包绕管身1的顶部。这样,对立放置的双气囊6之间在充水膨胀后仍留有两道缝隙,未经第一引流孔3流走的余尿经两个气囊6的间隙向下流至气囊6下第二引流孔7,和对侧的第三引流孔8。其中,第三引流孔8的开口略低于第二引流孔7,气囊6展开后固定于膀胱颈,
这样,气囊6之下的第二引流孔7和第三引流孔8可将膀胱底余尿排尽,防止膀胱三角的持续性尿液侵泡,帮助患者术后的尽快伤口愈合。
[0032]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技术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
,均同理包括在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膀胱底部的余尿排尽装置,包括:管身(1)、导尿头(2)和气囊(6),所述管身(1)一端固定连接有导尿头(2),所述导尿头(2)内部开设有第一引流孔(3),且第一引流孔(3)与管身(1)的内腔相连通,所述管身(1)另一端固定连接有出液口(4),所述管身(1)外壁位于出液口(4)一侧连接有注水口(5),所述管身(1)顶端外壁对称连接有气囊(6),其特征在于,所述管身(1)顶端一侧开设有第二引流孔(7),所述管身(1)顶端另一侧开设有第三引流孔(8),所述出液口(4)底部安装有接尿袋(9)。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膀胱底部的余尿排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管身(1)外壁安装有显影...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炳予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医科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