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汽车换气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空调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汽车换气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随着乘员对座舱的健康舒适性提出更多需求,当空调内循环比例超过一定开度时,系统就会开始进入换气逻辑的计算,防止乘员因车内二氧化碳浓度过高而中毒。
[0003]为了平衡车内二氧化碳浓度,目前市场上主要有如下三种方式:
[0004](1)根据一个固定的换气间隔周期、通风换气时间和外循环比例进行一次换气。
[0005](2)根据安全带插入与否以及座椅压力传感器判断车内乘员数量,对应不同的换气间隔周期进行一次换气,但是通风换气时间和外循环比例仍然固定。
[0006](3)车内安装有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当浓度超过一定值时,强制进行一次换气。
[0007]但是,上述三种方式仍存在如下缺点:
[0008](1)选取一个固定的换气间隔周期、通风换气时间和外循环比例,无法较好地适应不同的需求。若换气间隔周期太长、通风换气时间太短或者外循环比例太小,则座舱内二氧化碳浓度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换气系统,包括:一组检测装置,所述一组检测装置用于获取信号数据,信号数据包括车辆信号数据、车内信号数据和环境信号数据;一组数据处理装置,所述一组数据处理装置与所述一组检测装置电连接,数据处理装置接收车辆信号数据、车内信号数据和环境信号数据并进行处理,输出控制信号;空调控制系统,所述空调控制系统包括空调控制器、鼓风机和电机,所述空调控制器与一组数据处理装置电连接,所述空调控制器用于接收和处理数据处理装置输出的控制信号,并输出控制指令,所述鼓风机和电机用于接收空调控制器发出的控制指令。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换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组检测装置包括车辆信号检测装置,车辆信号检测装置包括:雨刮信号传感器,雨刮信号传感器获取的信号数据是雨刮信号;档位信号传感器,档位信号传感器获取的信号数据是档位信号。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换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组检测装置包括车内信号检测装置,车内信号检测装置包括:座椅压力传感器,座椅压力传感器获取的信号数据是座椅压力信号;出风温度传感器,出风温度传感器获取的信号数据是出风温度信号。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换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组检测装置包括环境信号检测装置,环境信号检测装置包括:空气质量传感器AQS,空气质量传感器AQS获取的信号数据是AQS信号;阳光传感器,阳光传感器获取的信号数据是阳光信号;海拔信号传感器,海拔信号传感器获取的信号数据是海拔信号。5.如权利要求1
‑
4任一项所述的汽车换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组数据处理装置包括:车身控制器,所述车身控制器与雨刮信号传感器和/或档位信号传感器和/或座椅压力传感器和/或出风温度传感器和/或空气质量传感器AQS和/或阳光传感器电连接,所述车身控制器接收信号数据并进行处理,输出控制信号;导航装置和网关,所述导航装置和网关与海拔信号传感器电连接,所述导航装置和网关用于接收信号数据并进行处理,输出控制信号。6.一种汽车换气系统的控制方法,用于控制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换气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201,系统上电,判断系统是否处于100%内循环,若是,则进入步骤202,若否,则退出换气控制;步骤202,计算目标换气间隔周期T_soll,第一目标通风换气时间t_soll_1和目标外循环比例pct_ec_soll;步骤203,重置实际换气间隔周期T_ist;步骤204,外循环实际换气间隔周期累加计算;步骤205,判断实际换气间隔周期T_ist是否大于目标换气间隔周期T_soll,若实际换气间隔周期T_ist≤目标换气间隔周期T_soll,则进入步骤206,若实际换气间隔周期T_ist>目标换气间隔周期T_soll,则进入步骤207;
步骤206,判断系统是否处于100%内循环,若是,返回步骤204,若否,则进入下一次的计算和判断;步骤207,开启通风换气。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汽车换气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02中,目标换气间隔周期T_soll,第一目标通风换气时间t_soll_1和目标外循环比例pct_ec_soll的计算方法包括:步骤301,系统上电,在数据库中读取信号数据,所述信号数据包括:出风温度、阳光强度、海拔高度、座舱人数和座舱乘员平均体重;步骤302,根据座舱人数计算换气间隔周期的基础值、通风换气时间的基础值和外循环比例的基础值,计算方法如下:换气间隔周期的基础值=a(x)*座舱人数;通风换气时间的基础值=b(x)*座舱人数;外循环比例的基础值=c(x)*座舱人数;其中,a(x)、b(x)和c(x)均为函数;步骤303,根据出风温度、海拔高度、座舱乘员平均体重和阳光强度计算换气间隔周期的补偿值、通风换气时间的补偿值和外循环比例的补偿值,包括:所述海拔高度和其对第一换气间隔周期的补偿值、第一通风换气时间的补偿值和第一外循环比例的补偿值的关系如下:第一换气间隔周期的补偿值=d(x)*海拔高度;第一通风换气时间的补偿值=e(x)*海拔高度;第一外循环比例的补偿值=f(x)*海拔高度;其中,d(x)、e(x)和f(x)均为函数;所述出风温度和其对第二换气间隔周期的补偿值、第二通风换气时间的补偿值和第二外循环比例的补偿值的关系如下:第二换气间隔周期的补偿值=g(x)*出风温度;第二通风换气时间的补偿值=h(x)*出风温度;第二外循环比例的补偿值=i(x)*出风温度;其中,g(x)、h(x)和i(x)均为函数;所述光照强度和其对第三换气间隔周期的补偿值、第三通风换气时间的补偿值和第三外循环比例的补偿值的关系如下:第三换气间隔周期的补偿值=j(x)*光照强度;第三通风换气时间的补偿值=k(x)*光照强度;第三外循环比例的补偿值=l(x)*光照强度;其中,j(x)、k(x)和l(x)均为函数;所述座舱乘员平均体重和其对第四换气间隔周期的补偿值、第四通风换气时间的补偿值和第四外循环比例的补偿值的关系如下:第四换气间隔周期的补偿值=m(x)*座舱乘员平均体重第四通风换气时间的补偿值=n(x)*座舱乘员平均体重第四外循环比例的补偿值=o(x)*座舱乘员平均体重
其中,m(x)、n(x)和o(x)均为函数;步骤304,计算目标换气间隔周期T_soll、第一目标通风换气时间t_soll_1和目标外循环比例pct_ec_soll,公式如下:目标换气间隔周期T_soll=换气间隔周期的基础值+第一换气间隔周期的补偿值+第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陆鼎荣,杨宗凌,王超,彭晓勇,
申请(专利权)人:上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