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挂线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5529509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09 14: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挂线装置,包括外板、内板、第一升降带、第二升降带;外板的横截面呈U字形,外板包括中间部、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内板外侧设置有容纳槽,容纳槽和外板之间形成容纳腔,容纳腔靠近第一延伸部的一端设置有第一连接口,容纳腔靠近第二延伸部的一端设置有第二连接口,内板至少包括第一内板和第二内板,第一内板设置在外板的一端,第二内板设置在外板的中部;第一升降带插入第一内板对应的第一连接口并通过第一螺钉固定在第一连接口内;第二升降带插入第二内板对应的第二连接口并通过第二螺钉固定在第二连接口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第一升降带连接至外板的一端,更加容易脱线。易脱线。易脱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挂线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涂覆作业
,尤其涉及一种挂线装置。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随着配电网的快速发展,其规模日趋扩大,重要性日益提升。架空线路作为配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结构复杂、分布广泛,但运行工况恶劣、线路老旧,而且其中裸导线所占的比例较高。城市配电网线路常常穿越人口密集区域,很多线路与建筑物、施工现场、广告牌以及堆积物等邻近,安全隐患突出;同时,部分线路架设置于交通道路的边缘位置,可能会受到违章驾驶和超高驾驶的影响,经常触发电网事故,并造成一定的人员伤亡。市郊、乡村、山区等地区的配电网架空裸导线,常常存在着跨越池塘、河流、植被以及人口密集区等“三跨”的运行情况,根据相关统计,在这些位置高发人员直接或间接接触带电架空裸导线的事故,这也是导致人身触电伤害、影响配网可靠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0003]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大多是通过人工爬到高处或使用带电作业车,将涂覆设备挂到架空电力线上后再进行自动涂覆作业。该方法所需要的设备多,耗时长,受环境地形因素影响大,涂覆作业效率不高;装拆设备需要人员在高空爬上爬下,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随着设备自动化发展,工作人员在地面就能将涂覆设备升降带挂到架空电力线上,然后通过收紧涂覆设备升降带,将涂覆设备吊装到架空电力线上进行作业。
[0004]现有技术在完成涂覆作业后不容易脱线,即升降带不容易从电力线上分离以对升降带进行回收。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不容易回收的缺点,提出容易回收的挂线装置。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7]一种挂线装置,包括外板、内板、第一升降带、第二升降带;外板的横截面呈U字形,外板包括中间部、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中间部的一侧切向延伸形成第一延伸部,中间部的另一侧切向延伸形成第二延伸部;内板的横截面呈U字形,内板至少部分设置在外板内,内板的开口朝向和外板的开口朝向相同,且内板贴合在外板的内侧并和外板固定连接,内板外侧设置有容纳槽,容纳槽和外板之间形成容纳腔,容纳腔依次沿第一延伸部、中间部和第二延伸部延伸,且容纳腔的两端分别和大气连通,容纳腔靠近第一延伸部的一端设置有第一连接口,容纳腔靠近第二延伸部的一端设置有第二连接口,内板至少包括第一内板和第二内板,第一内板设置在外板的一端,第二内板设置在外板的中部;第一升降带插入第一内板对应的第一连接口并通过第一螺钉固定在第一连接口内;第二升降带插入第二内板对应的第二连接口并通过第二螺钉固定在第二连接口内。
[0008]进一步的,第一延伸部靠近第一内板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固定板,第一固定板设置在第一延伸部远离第一内板的一侧,中间部靠近第一内板的一端设置有第一穿孔,第一固定板和第一延伸部之间形成第一挤压空间,第一升降带穿过第一内板对应的第一连接口、
第一穿孔和第一挤压空间,第一螺钉穿过第一固定板、第一升降带并和第一延伸部连接。
[0009]进一步的,第一延伸部还设置有第二穿孔和第三穿孔,第二穿孔设置在第一固定板靠近中间部的一侧,第三穿孔设置在第一固定板远离中间部的一侧,第一升降带穿过第二穿孔和第三穿孔。
[0010]进一步的,第二延伸部的中部设置有第二固定板,第二固定板设置在第二延伸部远离第二内板的一侧,中间部的中部设置有第四穿孔,第二固定板和第二延伸部之间形成第二挤压空间,第二升降带穿过第二内板对应的第二连接口、第四穿孔、和第二挤压空间,第二螺钉穿过第二固定板、第二升降带并和第二延伸部连接。
[0011]进一步的,第二延伸部还设置有第五穿孔和第六穿孔,第五穿孔设置在第二固定板靠近中间部的一侧,第六穿孔设置在第二固定板远离中间部的一侧,第二连接口穿过第五穿孔和第六穿孔。
[0012]进一步的,内板还包括第三内板,第三内板设置在外板远离第一内板的一端,中间部远离第一穿孔的一端设置有第七穿孔。
[0013]进一步的,外板的内侧固定连接有两个加强板,加强板呈U字形,且加强板依次沿第一延伸部、中间部和第二延伸部延伸,加强板包括第一加强板和第二加强板,第一加强板设置在第一内板和第二内板之间,第二加强板设置在第二内板和第三内板之间。
[0014]和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的挂线装置具有效果:1.第一升降带连接至外板的一端,更加容易脱线;2.内板和外板通过螺钉连接,更加方便更换第一升降带和第二升降带;3.涂覆时,避免了第一升降带和第二升降带和电力线的直接接触,提高了可靠性。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申请的实施例的第一种轴视图。
[0016]图2为本申请的实施例的第二种轴视图。
[0017]图3为本申请的实施例的仰视图。
[0018]图4为本申请的实施例的俯视图。
[0019]图5为本申请的实施例的图4的A

A剖视图。
[0020]图6为本申请的实施例的第二升降带绕过电力线的示意图。
[0021]图7为本申请的实施例的外板向上运动的示意图。
[0022]图8为本申请的实施例的外板和内板扣在电力线上的示意图。
[0023]图9为本申请的实施例的涂覆设备的示意图。
[0024]图中:外板11、中间部111、第一穿孔1111、第四穿孔1112、第七穿孔1113、第一延伸部112、第一固定板1121、第一挤压空间1121a、第二穿孔1122、第三穿孔1123、第二延伸部113、第二固定板1131、第二挤压空间1131a、第五穿孔1132、第六穿孔1133、容纳腔114、第一连接口1141、第二连接口1142、第一螺钉115、第二螺钉116、加强板117、第一内板121、第二内板122、第一升降带13、第二升降带14、电力线21、底座31、第一卷扬机32、第二卷扬机33。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
[0026]参见图1至图9,一种挂线装置,包括外板11、内板、第一升降带13、第二升降带14。
第一升降带13和第二升降带14可以均设置为尼龙绳带。外板11的横截面呈U字形,外板11包括中间部111、第一延伸部112和第二延伸部113,具体的,中间部111、第一延伸部112和第二延伸部113为一体成型结构。中间部111的一侧切向延伸形成第一延伸部112,中间部111的另一侧切向延伸形成第二延伸部113。内板的横截面呈U字形。内板为一体成型结构。内板至少部分设置在外板11内。内板的开口朝向和外板11的开口朝向相同,且内板贴合在外板11的内侧并和外板11固定连接。具体的,外板11和内板之间可以通过螺钉固定连接。内板外侧设置有容纳槽,容纳槽和外板11之间形成容纳腔114,容纳腔114依次沿第一延伸部112、中间部111和第二延伸部113延伸,且容纳腔114的两端分别和大气连通,容纳腔114靠近第一延伸部112的一端设置有第一连接口1141,容纳腔114靠近第二延伸部11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挂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板,所述外板的横截面呈U字形,所述外板包括中间部、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所述中间部的一侧切向延伸形成所述第一延伸部,所述中间部的另一侧切向延伸形成所述第二延伸部;内板,所述内板的横截面呈U字形,所述内板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外板内,所述内板的开口朝向和所述外板的开口朝向相同,且所述内板贴合在所述外板的内侧并和所述外板固定连接,所述内板外侧设置有容纳槽,所述容纳槽和所述外板之间形成容纳腔,所述容纳腔依次沿所述第一延伸部、所述中间部和所述第二延伸部延伸,且所述容纳腔的两端分别和大气连通,所述容纳腔靠近所述第一延伸部的一端设置有第一连接口,所述容纳腔靠近所述第二延伸部的一端设置有第二连接口,所述内板至少包括第一内板和第二内板,所述第一内板设置在所述外板的一端,所述第二内板设置在所述外板的中部;第一升降带,所述第一升降带插入所述第一内板对应的第一连接口并通过第一螺钉固定在所述第一连接口内;第二升降带,所述第二升降带插入所述第二内板对应的第二连接口并通过第二螺钉固定在所述第二连接口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挂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延伸部靠近所述第一内板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固定板,所述第一固定板设置在所述第一延伸部远离所述第一内板的一侧,所述中间部靠近所述第一内板的一端设置有第一穿孔,所述第一固定板和所述第一延伸部之间形成第一挤压空间,所述第一升降带穿过所述第一内板对应的第一连接口、所述第一穿孔和所述第一挤压空间,所述第一螺钉穿过所述第一固定板、所述第一升降带并和所述第一延伸部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超阮小芳李忠游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智网物联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