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针对大圆机的上下山角对位调整装置及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5528023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09 14:50
一种针对大圆机的上下山角对位调整装置,包括内鼎、穿设内鼎的炮管,炮管内部安装有炮管芯轴,炮管下端设有中仁座,内鼎盘部底面与中仁座顶面之间设有固接于内鼎连接块,内鼎连接块具有两工作面,中仁座顶面在位于工作面的两侧分别设置有调整机构,调整机构包括控制电机,顶推结构,导向件,控制电机外部电连接有控制系统,顶推结构具有传动部与抵接部,抵接部配置为抵紧工作面,传动部与控制电机输出轴传动连接,导向件用于实现对顶推结构的支撑导向。当所述控制电机的输出轴转动时,顶推结构的抵接部能够沿控制电机输出轴轴向滑移以抵靠工作面,从而简单、精准地控制了炮管相对内鼎的转角偏置,以改变上山角机构与下山角机构的相对位置。的相对位置。的相对位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针对大圆机的上下山角对位调整装置及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纺织设备
,特别是一种针对大圆机的上下山角对位调整装置及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针织大圆机又称针织圆纬机,是广泛应用于工厂的工业纺织设备之一。大圆机是用于生产半成品布料的机器,所生产的半成品布料经染色处理后作为衣服布料。大圆机的机构包括作为支撑主体的内鼎、炮管、炮管芯轴、中仁座、上山角机构、下山角机构,所述炮管安装于内鼎内部,炮管芯轴通过轴承安装在炮管内,中仁座固定安装或一体成型在炮管的下端,中仁座上环绕设置有上山角机构,下三角机构围合设置于上山角机构的外周侧;在大圆机生产过程中,可通过调整上山角机构与下山角机构的相对位置,可以改变织造布匹的纹路。
[0003]在现有技术中,上山角机构5与下山角机构6的相对位置,一般是调节对位调整装置,如图1示出了现有的调整装置的结构图,如图2示出了上山角机构5与下山角机构的位置关系,其中对位调整装置包括内鼎、炮管、固接于内鼎的内鼎连接块、固接于炮管的炮管连接块,内鼎连接块整体呈U型并具有开口,炮管连接块凸出一固定柱,固定柱的顶部延伸至内鼎连接块的开口,内鼎连接块于开口的两侧壁螺纹连接有螺杆,两螺杆的杆部分别抵紧于固定柱侧壁,通过调节两螺杆旋进开口的深度,改变固定柱在开口内的位置,实现上山角机构5相对下山角机构6的位置变化。现有的对位调整装置需要人工手动进行调整,但人工调整一方面精度把控不足,因而进行一次上山角机构5与下山角机构6的位置调整可能需要多次操作,另一方面需操作员爬上爬下,操作烦琐。<br/>[0004]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人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深入研究,遂有本案产生。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第一目的是提供一种针对大圆机的上下山角对位调整装置,该对位调整装置可简单、精准地调控上山角机构与下山角机构的相对位置。
[0006]本专利技术的第二目的是提供一种针对大圆机的上下山角对位调整方法。
[0007]为实现第一目的本专利技术揭示了一种针对大圆机的上下山角对位调整装置,包括中空的内鼎、穿设于内鼎的炮管,所述炮管内部通过轴承安装有炮管芯轴,所述炮管的下端固定有中仁座,所述内鼎盘部底面与中仁座顶面之间的间隙构成安装空间,所述内鼎于安装空间内固接有内鼎连接块,所述内鼎连接块具有两基本平行的工作面,且工作面基本垂直于中仁座顶面,所述中仁座顶面在位于工作面的两侧分别设置有调整机构,所述调整机构包括控制电机,顶推结构,导向件,所述控制电机、导向件相对中仁座位置固定,所述控制电机外部电连接有控制系统,所述顶推结构具有传动部与抵接部,所述抵接部配置为抵紧工作面,所述传动部与控制电机输出轴传动连接,所述导向件用于实现对顶推结构的支撑导向;当所述控制电机的输出轴转动时,至少使其顶推结构的抵接部能够相对于控制电机的
输出轴进行轴向滑移,以实现对内鼎连接块工作面的抵靠。
[0008]采用上述结构,通过设置内鼎连接块、调整机构,调整机构的顶推结构在控制电机输出轴转动同时,顶推结构的抵接部藉由导向件能够相对于控制电机的输出轴进行轴向滑移,进一步地,内鼎连接块一侧的顶推结构抵接部往远离工作面的方向滑移,另一侧的顶推结构的抵接部往靠近工作面的方向滑移以顶推工作面,藉由顶推工作面产生的反作用力使炮管相对内鼎连接块的转动,从而简单、精准地调控上山角机构与下山角机构的相对位置,以改变织造布匹的纹路。
[0009]为实现第二目的本专利技术揭示了一种针对大圆机的上下山角对位调整方法,该调整方法适用于上述调整装置,包括:
[0010]S1:预设上山角机构与下山角机构预调整的角度量θ,设定控制电机输出轴的其中一者对应预调整的角度量θ第一旋转角度α1,另一者对应预调整的角度量θ转动第二旋转角度α2;
[0011]S2:位于内鼎连接块一侧控制电机的输出轴往第一方向转动,使得同一调整机构的调节螺杆杆部与工作面处于松驰或脱离状态,相应地,位于内鼎连接块另一侧控制电机的输出轴往第二方向转动,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的转动方向相反,使得同一调整机构的调节螺杆杆部顶推工作面,调节螺杆杆部顶推工作面的反作用力通过座板带动炮管相对内鼎旋转,直至炮管相对内鼎转过的实际角度量基本对应于预调整的角度量θ,相应地控制电机输出轴的其中一者对应预调整的角度量θ往第一方向转过第一旋转角度α1,另一者对应预调整的角度量θ往第二方向转过第二旋转角度α2,以实现两调节螺杆杆部再分别抵接于两工作面;
[0012]S3:控制电机自锁,固定炮管与内鼎的相对位置。
[0013]采用上述方法,将预调整的角度量θ量化为控制电机的第一旋转角度α1、第二旋转角度α2,位于内鼎连接块一侧的控制电机往第一方向转过第一旋转角度α1,另一侧的控制电机往第二方向转过第二旋转角度α2以顶推工作面,藉由顶推工作面产生的反作用力使中仁座相对内鼎转至预调整的角度量θ,上山角机构与下山角机构相应地也转至预调整的角度量θ,从而简单、精准地调控上山角机构与下山角机构的相对位置。
附图说明
[0014]作为非限制性例子给出的具体说明更好地解释本专利技术包括什么以及其可被实施,此外,该说明参考附图,在附图中:
[0015]图1为现有技术中调整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本实施例提供的大圆机的整体剖视示图,图中示出了上山角机构、下山角机构与调整机构的位置关系;
[0017]图3为本实施例提供的调整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8]图4为本实施例提供的凸显内鼎连接块与其两侧调整机构的配合示意图;
[0019]图5为本实施例提供的调整机构的爆炸图;
[0020]图6为本实施例提供的联轴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7为本实施例提供的内鼎连接块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8为本实施例提供的座板及调整块的配合示意图;
[0023]图9为本实施例提供的调节螺杆与座板及调整块的啮合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4]图10为图9中A区域的放大示意图;
[0025]图11为本实施例提供的上山角机构相对下山角机构顺时针转过预调整角度量θ的示意图;
[0026]图12为本实施例提供的上山角机构相对下山角机构逆时针转过预调整角度量θ的示意图;
[0027]图13为本实施例提供的两调整机构第一旋转角度及第二旋转角度的示意图,此图中左边的调整机构控制同一机构的调节螺杆旋转后退远离工作面;
[0028]图14a

图14d为本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控制策略的调整机构状态变化示意图;
[0029]图15a

图15c为本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控制策略的调整机构状态变化示意图;
[0030]图16a

图16c为本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种控制策略的调整机构状态变化示意图;
[0031]图17a

图17d为本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种控制策略的调整机构状态变化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针对大圆机的上下山角对位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中空的内鼎(1)、穿设于内鼎(1)的炮管(2),所述炮管(2)内部通过轴承安装有炮管芯轴(3),所述炮管(2)的下端固定有中仁座(21),所述内鼎(1)盘部底面与中仁座(21)顶面之间的间隙构成安装空间,所述内鼎(1)于安装空间内固接有内鼎连接块(11),所述内鼎连接块(11)具有两基本平行的工作面(12),且工作面(12)基本垂直于中仁座(21)顶面,所述中仁座(21)顶面在位于工作面(12的两侧分别设置有调整机构(4a,4b),所述调整机构(4a,4b)包括控制电机(42a,42b),顶推结构,导向件,所述控制电机(42a,42b)、导向件相对中仁座(21)位置固定,所述控制电机(42a,42b)外部电连接有控制系统,所述顶推结构具有传动部与抵接部,所述抵接部配置为抵紧工作面(12),所述传动部与控制电机(42a,42b)输出轴传动连接,所述导向件用于实现对顶推结构的支撑导向;当所述控制电机(42a,42b)的输出轴转动时,至少使其顶推结构的抵接部能够相对于控制电机(42a,42b)的输出轴进行轴向滑移,以实现对内鼎连接块(11)工作面(12)的抵靠。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针对大圆机的上下山角对位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件为固接于中仁座(21)的座板(41a,41b),所述座板(41a,41b)朝向靠近工作面(12)的方向上依次设置有所述控制电机(42a,42b)以及所述顶推结构,所述顶推结构包括联轴件(43a,43b)以及调节螺杆(44a,44b),所述联轴件(43a,43b)的一端作为传动部并固接于控制电机(42a,42b)的输出轴,另一端可滑移地容置有调节螺杆(44a,44b)头部,且可带动调节螺杆(44a,44b)头部进行周向旋转,所述调节螺杆(44a,44b)杆部端面为抵接部,所述座板(41a,41b)上开设有配置为与调节螺杆(44a,44b)螺纹连接的第一螺纹孔(414a,414b),所述抵接部穿过第一螺纹孔(414a,414b抵接于工作面(12)。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针对大圆机的上下山角对位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联轴件(43a,43b)整体呈柱状,且其一端开设有配置为与控制电机(42a,42b)输出轴配合的键槽(431a,431b),另一端开设有滑槽(432a,432b),所述调节螺杆(44a,44b)头部被周向限位地嵌于滑槽(432a,432b)。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针对大圆机的上下山角对位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滑槽(432a,432b)沿联轴件(43a,43b)径向贯通开设于联轴件(43a,43b)一端,所述调节螺杆(44a,44b)头部对称设置有滑移平面,所述滑槽(432a,432b)内壁分别与两滑移平面配合以实现对调节螺杆(44a,44b)头部的周向限位。5.如权利要求2

4任一所述的一种针对大圆机的上下山角对位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板(41a,41b)一体成型,且包括底板部(411a,411b)、弯折部(412a,412b)以及侧板部(413a,413b),所述侧板部(413a,413b)设置于底板部(411a,411b)与弯折部(412a,412b)之间,所述侧板部(413a,413b)配置为固定控制电机(42a,42b)且让位控制电机(42a,42b)的输出轴,所述弯折部(412a,412b)与侧板部(413a,413b)相对的侧壁贯穿开设有所述第一螺纹孔(414a,414b),所述弯折部(412a,412b)与侧板部(413a,413b)形成半包围空间,且半包围空间里设置所述联轴件(43a,43b)。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针对大圆机的上下山角对位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折部(412a,412b)靠近内鼎连接块(11的侧面设置有调整块(415a,415b),所述调整块(415a,415b)配置为调整调节螺杆(44a,44b)的牙间隙,所述调整块(415a,415b)的中部贯穿开设有第二螺纹孔(416a,416b),所述第二螺纹孔(416a,416b)配置为与第一螺纹孔
(414a,414b)同心并与调节螺杆(44a,44b)螺纹连接,所述调整块(415a,415b)于第二螺纹孔(416a,416b)的周侧贯穿开设有两弧形孔(417a,417b),所述弧形孔(417a,417b)内穿设有固接于弯折部(412a,412b)的限位螺丝(418a,418b)。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针对大圆机的上下山角对位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鼎连接块(11)设置于内鼎(1)杆部的外侧壁,且整体呈凸形,两所述工作面(12)位于内鼎连接块(11)凸形小口部的两侧面。8.一种针对大圆机的上下山角对位调整方法,应用于权利要求1

7任一所述的一种针对大圆机的上下山角对位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预设上山角机构(5)与下山角机构(6)预调整的角度量θ,设定控制电机(42a,42b)输出轴的其中一者对应预调整的角度量θ第一旋转角度α1,另一者对应预调整的角度量θ转动第二旋转角度α2;S2:位于内鼎连接块(11)一侧控制电机的输出轴往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廖进成黄凯乾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兴全龙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