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麦茬地的播种清垄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495140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05 16: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农用播种机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麦茬地的播种清垄机,包括机架及沿着播种方向在机架上依次设置的施肥器、旋耕轮及播种器,所述旋耕轮与播种器之间设置有呈屋脊状的犁铧铲,所述犁铧铲自上而下张开的宽度逐渐增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犁铧铲设置在播种器前端,通过犁铧铲将播种带上的麦茬及大块的土壤颗粒等杂物向两侧推开,并且由于犁铧铲自上而下逐渐变宽的结构,使得被推开的土壤不易回流到播种带上,保证了播种器能够在相对干净的播种带上播种,保证了较好的播种效果。保证了较好的播种效果。保证了较好的播种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麦茬地的播种清垄机


[0001]本技术属于农用播种机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麦茬地的播种清垄机。

技术介绍

[0002]在玉米、谷子等播种之前,上一季种植后的麦茬需要使用清垄机作业将麦茬清除,在清茬后的种带上进行播种作业,同时在土壤含水率相对较低的情况下能保证后期播种质量。但是在较湿的土壤上无法清理的干净,而且麦茬与土壤还容易粘结形成大块,碎秸秆和麦茬结块等这些杂物导致播种脚无法有效破开地面土层,导致部分种子无法被有效填埋,造成种子浪费,因此需要提高播种带清茬率,才能保证后期作物出苗率。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麦茬地的播种清垄机,能够有效清除播种带上的杂物,保证播种质量,减少种子浪费的情况发生。
[0004]本技术采用的具体技术方案是:
[0005]一种麦茬地的播种清垄机,包括机架及沿着播种方向在机架上依次设置的施肥器、旋耕轮及播种器,所述旋耕轮与播种器之间设置有呈屋脊状的犁铧铲,所述犁铧铲自上而下张开的宽度逐渐增大。
[0006]所述犁铧铲背面设置在水平面内设置的横向加强条和纵向加强条,所述横向加强条设置在犁铧铲呈屋脊状张开的两斜面的自由端之间,横向加强条与犁铧铲的两斜面构成三角结构,所述纵向加强条设置在犁铧铲两斜面的交接缝与横向加强条的中点处,所述犁铧铲与机架的连接杆设置在纵向加强条上。
[0007]所述机架上设置有升降套筒,所述升降套筒内设置有升降杆,所述升降杆借助铰接结构与犁铧铲的连接杆形成铰接连接,所述铰接结构包括设置在升降杆上的铰接孔及限位孔,所述连接杆的端部设置有呈扇状的调节盘,所述调节盘与升降杆上的铰接孔形成铰接,所述调节盘上沿扇状边缘设置有等间距分布的一组调节孔,所述调节孔与限位孔借助调节螺杆形成栓接连接。
[0008]所述犁铧铲与播种器的播种脚之间的间距为10

15cm。
[0009]所述犁铧铲的两侧斜面镜像对称设置且均呈向内凹陷的曲面结构。
[0010]所述机架的前端还设置有限深托板。
[0011]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2]本技术采用犁铧铲设置在播种器前端,通过犁铧铲将播种带上的麦茬及大块的土壤颗粒等杂物向两侧推开,并且由于犁铧铲自上而下逐渐变宽的结构,使得被推开的土壤不易回流到播种带上,保证了播种器能够在相对干净的播种带上播种,保证了较好的播种效果。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4]图2为犁铧铲正面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3为犁铧铲俯视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4为图1中连接杆与升降杆铰接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0017]附图中,1、机架,2、施肥器,3、旋耕轮,4、播种器,5、犁铧铲,6、横向加强条,7、纵向加强条,8、连接杆,9、升降套筒,10、升降杆,11、铰接孔,12、限位孔,13、调节盘,14、调节孔,15、播种脚,16、限深托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0019]具体实施例如图1、图2及图3所示,本技术为一种麦茬地的播种清垄机,包括机架1及沿着播种方向在机架1上依次设置的施肥器2、旋耕轮3及播种器4,所述旋耕轮3与播种器4之间设置有呈屋脊状的犁铧铲5,所述犁铧铲5自上而下张开的宽度逐渐增大。
[0020]本技术在使用时通过拖拉机头等作为动力机,将机架1通过动力机进行牵引并驱动,设置在机架1上的施肥器2将肥料释放到土壤中,通过旋耕机将肥料与土壤混合,同时借助旋耕作用将麦茬切断,随后在犁铧铲5的作用下,将大块的土壤颗粒和浮在土壤表面的麦茬推向播种带的两侧,使得播种器4能够获得较为清洁的播种窗口,避免了杂物对播种的影响,提高了播种效率和种子的利用率。
[0021]进一步的,如图3所示,所述犁铧铲5背面设置在水平面内设置的横向加强条6和纵向加强条7,所述横向加强条6设置在犁铧铲5呈屋脊状张开的两斜面的自由端之间,横向加强条6与犁铧铲5的两斜面构成三角结构,所述纵向加强条7设置在犁铧铲5两斜面的交接缝与横向加强条6的中点处,所述犁铧铲5与机架1的连接杆8设置在纵向加强条7上。
[0022]犁铧铲5呈张开的屋脊状结构,如图3所示的犁铧铲5的俯视方向的示意图可见,犁铧铲5自由端借助横向加强条6形成三角支撑结构,保证在犁铧过程中犁铧铲5的结构稳定,设置的纵向加强条7对犁铧铲5的破土刃进行支撑,总体上保证犁铧铲5的结构强度,提高耐用性。
[0023]进一步的,如图1所示,所述机架1上设置有升降套筒9,所述升降套筒9内设置有升降杆10,所述升降杆10借助铰接结构与犁铧铲5的连接杆8形成铰接连接,所述铰接结构包括设置在升降杆10上的铰接孔11及限位孔12,所述连接杆8的端部设置有呈扇状的调节盘13,所述调节盘13与升降杆10上的铰接孔11形成铰接,所述调节盘13上沿扇状边缘设置有等间距分布的一组调节孔14,所述调节孔14与限位孔12借助调节螺杆形成栓接连接。
[0024]所述升降套筒9如图1所示,升降杆10套装在升降套筒9内,升降杆10沿杆身方向设置有一组升降销孔,通过设置在升降套筒9外的定位螺栓对不同位置的升降销孔的栓接,实现对升降杆10的调节,如图4,连接杆8借助铰接孔11与升降杆10形成铰接,使得连接杆8能够相对升降杆10摆动,设置的调节盘13通过其上设置的调节孔14与限位孔12形成栓接配合,从而实现对连接杆8以及连接杆8上犁铧铲5角度的调节,通过逆时针摆动,使得铲尖向下摆,则有助于降低破土阻力,增加挖掘深度,而当土壤较为干燥而附着的麦秆较多时,通过顺时针摆动,能够使得犁铧铲5两侧插入土壤而铲尖抬起,对于附着的麦秆进行刮擦,减
少对播种带上土壤的挤压,便于播种脚15在松软的土壤上播种。
[0025]进一步的,如图1所示,所述犁铧铲5与播种器4的播种脚15之间的间距为10

15cm。
[0026]通过减小犁铧铲5与播种脚15之间的间距,使得被拨到播种带两侧的土壤颗粒和麦茬不至于回滚到播种脚15之前,保证播种时的播种带较为清洁。
[0027]进一步的,所述犁铧铲5的两侧斜面镜像对称设置且均呈向内凹陷的曲面结构。
[0028]如图3所示,通过内凹的曲面结构,使得土壤和麦茬在犁铧铲5上发生一定程度的翻滚,相比直接用平面将麦茬推开的方式麦茬堆积较为稳定,给播种提供了时机。
[0029]进一步的,如图1所示,所述机架1的前端还设置有限深托板16。所述限深托板16呈橇板状结构,通过对地面的支撑作用,防止后续的旋耕轮3和犁铧铲5破土过深,保证好的旋耕和播种质量。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麦茬地的播种清垄机,包括机架(1)及沿着播种方向在机架(1)上依次设置的施肥器(2)、旋耕轮(3)及播种器(4),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耕轮(3)与播种器(4)之间设置有呈屋脊状的犁铧铲(5),所述犁铧铲(5)自上而下张开的宽度逐渐增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麦茬地的播种清垄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犁铧铲(5)背面设置在水平面内设置的横向加强条(6)和纵向加强条(7),所述横向加强条(6)设置在犁铧铲(5)呈屋脊状张开的两斜面的自由端之间,横向加强条(6)与犁铧铲(5)的两斜面构成三角结构,所述纵向加强条(7)设置在犁铧铲(5)两斜面的交接缝与横向加强条(6)的中点处,所述犁铧铲(5)与机架(1)的连接杆(8)设置在纵向加强条(7)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麦茬地的播种清垄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架(1)上设置有升降套筒(9),所述升降套筒(9)内设置有升降杆(1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霄鹤袁兴茂焦海涛张俊杰吴海岩杨志杰张西群么立申
申请(专利权)人:河北省农业机械化研究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