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内镜附载套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492830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05 16:4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超声内镜附载套管,包括具有管腔的管状本体,设于管腔内的附载装置及附着气囊组件,附载装置包括套状的密封软连接及控制管状本体关联固定或脱开超声内镜的软臂上的锁结构,密封软连接包括可箍在超声内镜的软臂上的内固定环,固定密封配合于管状本体的管腔内壁上的外连接端及可轴向和周向形变以适应超声内镜的软臂长度方向和旋转方向活动的密封软套;附着气囊组件包括位于管状本体外壁上展开后可贴紧于人体腔壁实施固定的外气囊,以及经细管与外气囊连接的、用于控制外气囊充放气的气囊单向气阀,外气囊具有展开后可贴于人体腔壁用于封堵管状本体外壁与人体腔壁之间间隙的环状封堵面。具有有效提高超声内镜检查安全性的优点。镜检查安全性的优点。镜检查安全性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超声内镜附载套管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确切的说是用于超声内镜检查中防止反流的辅助器械。

技术介绍

[0002]目前临床上,为提高患者就诊舒适度以及诊治精准性,常需要在全身麻醉下进行消化内镜检查、治疗。全身麻醉后患者保护性反射(如呛咳)消失,内镜检查过程反流、误吸的风险增加。一般来说,做全麻消化内镜检查、治疗的患者需要术前严格的禁食、水。但某些特殊患者,如贲门失迟缓、幽门梗阻、肠梗阻患者,由于疾病的原因,消化道排空受阻,这类患者全麻下接受内镜检查的反流、误吸的风险大大增加。
[0003]超声内镜检查是近年来诊断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消化道邻近组织肿瘤的新方法。该检查在消化道内镜的基础上添加超声探头,通过超声探头贴合消化道壁,扫描相应组织结构,根据超声成像做出相应的诊断。然而,超声探头贴合消化道壁过程中,如果两者间隙存在微量的空气则因为超声成像不清晰而影响诊断。因此,需要向消化道腔内注入一定量的水使超声探头和被诊断组织得到高度耦合,以获得良好的成像。然而,全麻状态下在食管或胃内注入大量水,却容易引起患者反流误吸,甚至可能危及生命。因此,全麻下超声内镜检查对医师的临床经验和医师技术要求高,一般仅限于有丰富临床经验的消化科、麻醉科医师开展。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专利技术目的:为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搭载于超声内镜上,可防止超声内镜检查过程中返流误吸的超声内镜附载套管,有效提高超声内镜检查的安全性。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超声内镜附载套管,其特征在于:包括管状本体,具有供给超声内镜的软臂穿过的管腔;附载装置,设于管状本体的管腔内并用于固定在超声内镜的软臂上;包括套状的密封软连接,以及控制管状本体关联固定或脱开超声内镜的软臂上的锁结构,密封软连接包括可箍在超声内镜的软臂上的内固定环,固定密封配合于管状本体的管腔内壁上的外连接端,以及可轴向和周向形变以适应超声内镜的软臂长度方向和旋转方向活动的密封软套;以及附着气囊组件,包括位于管状本体外壁上展开后可贴紧于人体腔壁实施固定的外气囊,以及经细管与外气囊连接的、用于控制外气囊充放气的气囊单向气阀,外气囊具有展开后可贴于人体腔壁用于封堵管状本体外壁与人体腔壁之间间隙的环状封堵面。
[0006]本专利技术的超声内镜附载套管使用方法为:1、组装操作,超声内镜的软管穿过管状本体,密封软连接内固定环箍紧在超声内镜的软管上,超声内镜的软管经软密封连接可与
管状本体相对活动,初始状态下,附载装置处于解锁超声内镜的软臂位置,超声内镜的软管不受附载装置限制,外气囊内气体抽离,处于干瘪状态,贴于管状本体上;2、锁固,调整管状本体到超声内镜的软管上的合适位置,附载装置将超声内镜的软臂实施锁紧固定,则管状本体可跟随超声内镜的软臂同步活动;之后附载套管可随超声内镜置入人体相应位置;3、超声检查准备,对外气囊充气,经超声内镜的软臂带动管状本体回退,外气囊堵住食管和胃连接处,并经外气囊将管状本体和人体实施固定,解锁附载装置,超声内镜的软臂可在管状本体的活动,超声内镜的软臂经密封软连接实现管状本体内腔的封堵,避免胃液、体腔内注入的水等经管状本体内腔反流。从而解决超声内镜注水后反流和误吸的风险,搭载于超声内镜的软臂上使用,具有结构小巧,操作方便的优点。
[0007]优选的,所述锁结构包括管内气囊,以及经细管连接于管内气囊上并用于控制管内气囊充放气的内固定囊单向阀,管内气囊固定于管状本体的管腔内壁上,管内气囊呈环状且在充气展开后形成抱持于超声内镜的软臂上的内环孔。该结构设计下,管内气囊内气体抽离后贴紧于管状本体的管腔壁上,超声内镜的软臂可穿过管状本体的管腔,在超声内镜置入人体操作前,将管内气囊充气,管内气囊形成抱持住超声内镜的软臂的内环孔,使得附载套管固定在超声内镜上,能够跟随超声内镜的软臂,在超声内镜置入人体合适位置,将外气囊充气,使得管状本体被固定于人体内,之后可将管内气囊内气体抽离,释放超声内镜的软臂,则超声内镜可在检查过程中根据需要进行活动;锁结构采用气囊设计,具有结构简单,控制方便的优点。
[0008]优选的,所述管内气囊的前端轴向延伸形成所述密封软套。该结构设计下,管内气囊构成密封软连接的外连接端,具有结构简单,加工方便的优点。
[0009]优选的,所述管内气囊呈充气后截面形状为L形,管内气囊包括外周侧气囊膜与管状本体的内腔壁固定的固定部分,以及外周侧气囊膜与管状本体内腔壁分离的延伸部。该结构设计下,兼顾管内气囊对超声内镜的软臂抱持固定可靠性和超声内镜的软臂轴向活动行程。
[0010]优选的,所述外气囊充气后呈鸡蛋状,且外气囊的大端部朝前。该结构设计下,整体回退堵住食管和胃连接处时,由于弧度较小更符合生理状况,损伤小。
[0011]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描述。
附图说明
[0012]图1为本专利技术超声内镜附载套管的立体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超声内镜附载套管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3]参见附图1和附图2,本专利技术公开的一种超声内镜附载套管,为搭载在超声内镜的软臂1上的辅助器械,包括管状本体2、附载装置以及附着气囊组件;所述管状本体2具有供给超声内镜的软臂1穿过的管腔,管状本体2的材质采用医疗用塑料制成;所述附载装置设于管状本体2的管腔内并用于固定在超声内镜的软臂1上;附载装置包括套状的密封软连接3,以及控制管状本体2关联固定或脱开超声内镜的软臂1上的锁结构,密封软连接3包括可箍在超声内镜的软臂1上的内固定环31,固定密封配合于管状本体2的管腔内壁上的外连接
端32,以及可轴向和周向形变以适应超声内镜的软臂1长度方向和旋转方向活动的密封软套33,密封软连接3的密封软套33可采用薄膜状结构,也可采用软橡胶结构,其中内固定环31可采用橡胶圈设计,箍紧在超声内镜的软臂1上;所述附着气囊组件包括位于管状本体2外壁上展开后可贴紧于人体腔壁实施固定的外气囊4,以及经细管与外气囊4连接的、用于控制外气囊4充放气的气囊单向气阀4

1,细管具有一定长度,细管部分埋设于管状本体2内,实现在超声内镜检查时,将气囊单向气阀4

1留在体外,来达到外部控制外气囊4,外气囊4具有展开后可贴于人体腔壁用于封堵管状本体2外壁与人体腔壁之间间隙的环状封堵面;即外气囊4展开后在固定在人体内腔壁上后可堵住食管和胃连接处,防止返流。
[0014]本具体实施例中,所述锁结构包括管内气囊5,以及经细管连接于管内气囊5上并用于控制管内气囊5充放气的内固定囊单向阀5

1,管内气囊5固定于管状本体2的管腔内壁上,管内气囊5呈环状且在充气展开后形成抱持于超声内镜的软臂1上的内环孔。管内气囊5内气体抽离后贴紧于管状本体2的管腔壁上,超声内镜的软臂1可穿过管状本体2的管腔,在超声内镜置入人体操作前,将管内气囊5充气,管内气囊5形成抱持住超声内镜的软臂1的内环孔,使得附载套管固定在超声内镜上,能够跟随超声内镜的软臂1,在超声内镜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超声内镜附载套管,其特征在于:包括管状本体,具有供给超声内镜的软臂穿过的管腔;附载装置,设于管状本体的管腔内并用于固定在超声内镜的软臂上;包括套状的密封软连接,以及控制管状本体关联固定或脱开超声内镜的软臂上的锁结构,密封软连接包括可箍在超声内镜的软臂上的内固定环,固定密封配合于管状本体的管腔内壁上的外连接端,以及可轴向和周向形变以适应超声内镜的软臂长度方向和旋转方向活动的密封软套;以及附着气囊组件,包括位于管状本体外壁上展开后可贴紧于人体腔壁实施固定的外气囊,以及经细管与外气囊连接的、用于控制外气囊充放气的气囊单向气阀,外气囊具有展开后可贴于人体腔壁用于封堵管状本体外壁与人体腔壁之间间隙的环状封堵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晓凑袁开明上官王宁李军
申请(专利权)人: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温州医科大学附属育英儿童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