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伤术后防护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5487625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05 16: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烧伤术后防护装置,包括第一防护板,第一防护板的顶部转动连接有第二防护板,第一防护板的外部固定连接有固定板,固定板的内部转动连接有转动板,转动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有连接板,连接板的内部滑动连接有升降杆,升降杆的底部固定连接有限位块,第二防护板的外部固定连接有限位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能够在弹簧的弹力作用下带动限位块与限位槽结合,从而实现对第一防护板和第二防护板之间的快速安装,操作方便快捷,无需借助专用工具,有利于提升工作效率,能够通过旋拧旋钮的方式,配合外螺纹管和内螺纹孔对第一防护板和第二防护板之间的紧固性进行加强。强。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烧伤术后防护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防护装置
,具体为烧伤术后防护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烧伤整形是指在烧伤后的整形修复。烧创伤后畸形表现为组织缺损、移位或增生,临床表现轻者累及外观的美容、严重者往往导致功能障碍、患者的心理负担较重,烧伤整形的治疗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
[0003]烧伤整形手术结束后,为了防止病人患处与外界物品产生摩擦,避免感染,经常需要使用防护装置,但是目前现有的防护装置在安装时大多通过对角螺栓进行固定,操作较为的麻烦,而且拆卸时也需要借助专用工具,从而降低了工作效率,实用性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烧伤术后防护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现有的烧伤术后防护装置不方便拆装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6]烧伤术后防护装置,包括第一防护板,所述第一防护板的顶部转动连接有第二防护板,所述第一防护板的外部固定连接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内部转动连接有转动板,所述转动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的内部滑动连接有升降杆,所述升降杆的底部固定连接有限位块,所述第二防护板的外部固定连接有限位板,所述限位板的内部开设有与限位块配合使用的限位槽,所述升降杆的外部且位于连接板与限位块之间套设有弹簧。
[0007]优选的,所述升降杆的外部滑动连接有旋钮,所述旋钮的内部开设有滑槽,所述滑槽的内部滑动连接有滑块,所述滑块与升降杆固定连接,所述旋钮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外螺纹管,所述连接板的内部开设有与外螺纹管配合使用的内螺纹孔。
[0008]优选的,所述第一防护板的内部固定连接有第一棉垫,所述第二防护板的内部固定连接有第二棉垫。
[0009]优选的,所述升降杆为方形结构。
[0010]优选的,所述滑槽和滑块均为圆形结构。
[0011]优选的,所述限位块为楔形结构。
[0012]优选的,所述第一防护板和第二防护板的内部均开设有透气孔。
[0013]本技术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的第一防护板、第二防护板、固定板、转动板、连接板、升降杆、限位块、限位板、限位槽与弹簧,能够在弹簧的弹力作用下带动限位块与限位槽结合,从而实现对第一防护板和第二防护板之间的快速安装,操作方便快捷,无需借助专用工具,有利于提升工作效率,通过设置的旋钮、滑槽、滑块、外螺纹管与内螺纹孔,能够通过旋拧旋钮的方式,配合外螺纹管和内螺纹孔对第一防护板和第二防护板之间的紧固性进行加强。
附图说明
[0014]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
[0015]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2是本技术的剖面示意图;
[0017]图3是本技术的A处放大图。
[0018]图中:1、第一防护板;2、第二防护板;3、固定板;4、转动板;5、连接板;6、升降杆;7、限位块;8、限位板;9、限位槽;10、弹簧;11、旋钮;12、滑槽;13、滑块;14、外螺纹管;15、内螺纹孔;16、第一棉垫;17、第二棉垫;18、透气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0]请参阅图1

3,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
[0021]烧伤术后防护装置,包括第一防护板1,第一防护板1的顶部转动连接有第二防护板2,通过第一防护板1和第二防护板2对患处进行保护;第一防护板1的外部固定连接有固定板3,固定板3的内部转动连接有转动板4,转动板4的顶部固定连接有连接板5,连接板5的内部滑动连接有升降杆6,升降杆6的底部固定连接有限位块7,第二防护板2的外部固定连接有限位板8,限位板8的内部开设有与限位块7配合使用的限位槽9,升降杆6的外部且位于连接板5与限位块7之间套设有弹簧10,通过弹簧10的弹力带动限位块7与限位槽9自动结合,方便第一防护板1与第二防护板2之间的结合。
[0022]升降杆6的外部滑动连接有旋钮11,旋钮11的内部开设有滑槽12,滑槽12的内部滑动连接有滑块13,滑块13与升降杆6固定连接,旋钮11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外螺纹管14,连接板5的内部开设有与外螺纹管14配合使用的内螺纹孔15,通过旋钮11对外螺纹管14进行旋拧,配合内螺纹孔15对第一防护板1和第二防护板2之间的紧固性进行加强;第一防护板1的内部固定连接有第一棉垫16,第二防护板2的内部固定连接有第二棉垫17,第一棉垫16和第二棉垫17用于提升装置与人体之间的舒适性,同时防止第一防护板1和第二防护板2与人体患处直接有接触;升降杆6为方形结构,方形结构的升降杆6能够对限位块7的位置进行限定,防止限位块7出现扭转的情况,避免限位块7与限位槽9之间出现错位的情况;滑槽12和滑块13均为圆形结构,圆形结构的滑槽12和滑块13使得旋钮11可以在升降杆6的外部自动转动;限位块7为楔形结构,楔形结构的限位块7能够避免第一防护板1和第二防护板2之间结合时受到阻碍;第一防护板1和第二防护板2的内部均开设有透气孔18,用于通风透气。
[0023]具体的,使用本技术时,首先将第一防护板1置于换阵肢体下方,转动第二防护板2,使得第二防护板2上的限位板8与第一防护板1上的固定板3贴合,随后转动转动板4,使得转动板4带动连接板5移动到限位板8上的上方,过程中,在弹簧10的弹力作用下,限位块7将会与限位板8上的限位槽9集合,从而完成对第二防护板2与第一防护板1之间的集合,同时可以正向旋拧旋钮11,使得旋钮11带动底部的外螺纹管14与连接板5上的内螺纹孔15
结合,旋拧过程中旋钮11将会向下移动,从而在滑槽12和滑块13的作用下带动升降杆6向下移动,使得升降杆6带动限位块7对限位槽9进行挤压,使得第一防护板1与第二防护板2之间更加紧密,拆卸时只需反向转动旋钮11使得外螺纹管14与内螺纹孔15脱离,同时向上提拉旋钮11,在滑槽12和滑块13的作用下使得升降杆6带动限位块7与限位槽9脱离即可。
[0024]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同轴”、“底部”、“一端”、“顶部”、“中部”、“另一端”、“上”、“一侧”、“顶部”、“内”、“前部”、“中央”、“两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5]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仅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烧伤术后防护装置,包括第一防护板(1),所述第一防护板(1)的顶部转动连接有第二防护板(2),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防护板(1)的外部固定连接有固定板(3),所述固定板(3)的内部转动连接有转动板(4),所述转动板(4)的顶部固定连接有连接板(5),所述连接板(5)的内部滑动连接有升降杆(6),所述升降杆(6)的底部固定连接有限位块(7),所述第二防护板(2)的外部固定连接有限位板(8),所述限位板(8)的内部开设有与限位块(7)配合使用的限位槽(9),所述升降杆(6)的外部且位于连接板(5)与限位块(7)之间套设有弹簧(1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烧伤术后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杆(6)的外部滑动连接有旋钮(11),所述旋钮(11)的内部开设有滑槽(12),所述滑槽(12)的内部滑动连接有滑块(1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宏建
申请(专利权)人:攀钢集团总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