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热解气处理的多级供氧自持燃烧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5482677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05 16:3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热解气处理的多级供氧自持燃烧装置,包括炉体,所述炉体的另一端连通有主进气管,所述主进气管呈倒L形,并且其末端位置处可拆卸安装有风机,主进气管靠近炉体的一端两侧对称开设有两个安装孔,且两个所述安装孔内均插入有连接管,所述连接管远离主进气管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加氧器,所述加氧器的一端固定连接有两个副进气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主进气管的外侧设置有两个连接管,然后在通过连接管连接两个副进气管对炉体内部燃烧物质进行供氧处理,通过副进气管对主进气管处的供氧口进分流,增加了对炉体内部的供氧口,且在增设加氧器的作用下提高空气中的含氧量,保证了对物质燃烧的充分供氧。保证了对物质燃烧的充分供氧。保证了对物质燃烧的充分供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热解气处理的多级供氧自持燃烧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固废热解
,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热解气处理的多级供氧自持燃烧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固体废物热解技术,与焚烧、填埋等处置技术相比具有无害化效果好、兼具兼容和资源化水平高等特点,尤其对于有机物含量高的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置,效果明显。固体废物热解后可以获得热解气、热解液和热解焦。热解液经过提质处理可以作为燃料油,热解焦可以直接作为燃料利用或者改良后用于改良土壤,热解气可以燃烧利用。
[0003]但是现有的热解气处理设备一般只有一个供氧口,而且为了保证供氧充分利用会设置在炉体的下方位置,但是这会带来较大的安全隐患,而且会导致远离供氧口处的物质燃烧不充分。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是现有的热解气处理设备一般只有一个供氧口,导致远离供氧口处的物质燃烧不充分的问题。
[000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热解气处理的多级供氧自持燃烧装置,包括炉体,所述炉体的一端插入安装有排气管,所述炉体的另一端连通有主进气管,所述主进气管呈倒L形,并且其末端位置处可拆卸安装有风机,主进气管的拐角位置处固定连接有燃烧器,且燃烧器的喷火口贯穿主进气管延伸至主进气管的内部,主进气管靠近炉体的一端两侧对称开设有两个安装孔,且两个所述安装孔内均插入有连接管,所述连接管远离主进气管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加氧器,所述加氧器的一端固定连接有两个副进气管,且两个所述副进气管的一端均贯穿炉体并与炉体的内部相连通。
[0006]优选的,所述连接管靠近主进气管的一端内部嵌入安装有气体密封阀。
[0007]优选的,所述副进气管靠近炉体一端的内部嵌入安装有气体单向阀。
[0008]优选的,所述炉体的底部中心位置处铰链连接有用于排废渣的排渣门。
[0009]优选的,所述副进气管的数量至少为四个,且同一侧的所述副进气管均通过一个所述连接管与主进气管相连通。
[00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热解气处理的多级供氧自持燃烧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11]本技术在主进气管的外侧设置有两个连接管,然后在通过连接管连接两个副进气管对炉体内部燃烧物质进行供氧处理,通过副进气管对主进气管处的供氧口进分流,增加了对炉体内部的供氧口,且在增设加氧器的作用下提高空气中的含氧量,保证了对物质燃烧的充分供氧。
附图说明
[0012]图1是本技术的整体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3]图2是本技术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14]图中:1、炉体;2、排气管;3、主进气管;4、风机;5、燃烧器;6、连接管;7、加氧器;8、副进气管;9、排渣门;10、气体密封阀;11、气体单向阀。
具体实施方式
[0015]本技术涉及一种用于热解气处理的多级供氧自持燃烧装置,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炉体1,炉体1的一端插入安装有排气管2,炉体1的另一端连通有主进气管3,其特征在于,主进气管3呈倒L形,并且其末端位置处可拆卸安装有风机4,主进气管3的拐角位置处固定连接有燃烧器5,且燃烧器5的喷火口贯穿主进气管3延伸至主进气管3的内部,主进气管3靠近炉体1的一端两侧对称开设有两个安装孔,且两个安装孔内均插入有连接管6,连接管6远离主进气管3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加氧器7,加氧器7的一端固定连接有两个副进气管8,且两个副进气管8的一端均贯穿炉体1并与炉体1的内部相连通,在主进气管3的外侧设置有两个连接管6,然后在通过连接管6连接两个副进气管8对炉体1内部燃烧物质进行供氧处理,通过副进气管8对主进气管3处的供氧口进分流,增加了对炉体1内部的供氧口,且在增设加氧器7的作用下提高空气中的含氧量,保证了对物质燃烧的充分供氧,更具体的为在燃烧物质时,先开启风机4对炉体1的内部进行供氧,然后在开启燃烧器5对炉体1内部的物质进行燃烧,此时连接管6内部的气体密封阀10关闭,防止空气分散至连接管6内部导致燃烧器5处的供氧不足,在燃烧器5对炉体1内部的物质进行燃烧一段时间后可关闭燃烧器5,然后开启气体密封阀10,主进气管3处的空气通过连接管6分流至副进气管8上,在由副进气管8将空气输送至炉体1的内部,从而帮助炉体1内部的物质助燃,无需燃烧器5持续工作,进而实现自持稳定燃烧,通过副进气管8对主进气管3处的供氧口进分流,增加了对炉体1内部的供氧口,同时在增设加氧器7的作用下提高了输送空气中的含氧量,保证了对物质燃烧的充分供氧。
[0016]如图2所示,连接管6靠近主进气管3的一端内部嵌入安装有气体密封阀10,开始对炉体1内部的物质进行燃烧时关闭气体密封阀10,防止主进气管3内部的空气从连接管6处流失,进而导致燃烧器5处的供氧不足,且在关闭燃烧器5进行自持稳定燃烧时可同步开启气体密封阀10,从而对主进气管3内部的空气进行分流,使空气通过多个进气管8多流向的输送至炉体1的内部。
[0017]如图2所示,副进气管8靠近炉体1一端的内部嵌入安装有气体单向阀11,在炉体1内部的物质燃烧时,在气体单向阀11防止炉体1内部的高温气流回流至副进气管8的内部。
[0018]如图2所示,炉体1的底部中心位置处铰链连接有用于排废渣的排渣门9,用于对炉体1内部燃烧后的废渣进行排出。
[0019]如图1和图2所示,副进气管8的数量至少为四个,且同一侧的副进气管8均通过一个连接管6与主进气管3相连通,根据炉体1的尺寸可对副进气管8的数量进行添加,且多个副进气管8在炉体1的两侧对称均匀排列,保证炉体1两侧的供氧量相同。
[0020]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
[0021]使用时,开启风机4对炉体1的内部进行供氧,然后在开启燃烧器5对炉体1内部的
物质进行燃烧,此时连接管6内部的气体密封阀10关闭,防止空气分散至连接管6内部导致燃烧器5处的供氧不足,在燃烧器5对炉体1内部的物质进行燃烧一段时间后可关闭燃烧器5,然后开启气体密封阀10,主进气管3处的空气通过连接管6分流至副进气管8上,在由副进气管8将空气输送至炉体1的内部,从而帮助炉体1内部的物质助燃,无需燃烧器5持续工作,进而实现自持稳定燃烧,通过副进气管8对主进气管3处的供氧口进分流,增加了对炉体1内部的供氧口,同时在增设加氧器7的作用下提高空气中的含氧量,保证了对物质燃烧的充分供氧。
[0022]可以理解,本技术是通过一些实施例进行描述的,本领域技术人员知悉的,在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特征和实施例进行各种改变或等效替换。另外,在本技术的教导下,可以对这些特征和实施例进行修改以适应具体的情况及材料而不会脱离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因此,本技术不受此处所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所有落入本申请的权利要求范围内的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所保护的范围内。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热解气处理的多级供氧自持燃烧装置,包括炉体(1),所述炉体(1)的一端插入安装有排气管(2),所述炉体(1)的另一端连通有主进气管(3),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进气管(3)呈倒L形,并且其末端位置处可拆卸安装有风机(4),主进气管(3)的拐角位置处固定连接有燃烧器(5),且燃烧器(5)的喷火口贯穿主进气管(3)延伸至主进气管(3)的内部,主进气管(3)靠近炉体(1)的一端两侧对称开设有两个安装孔,且两个所述安装孔内均插入有连接管(6),所述连接管(6)远离主进气管(3)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加氧器(7),所述加氧器(7)的一端固定连接有两个副进气管(8),且两个所述副进气管(8)的一端均贯穿炉体(1)并与炉体(1)的内部相连通。2.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姚哲宁
申请(专利权)人:湖州师范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