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李同启专利>正文

一种农作物秸秆汽化炉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451763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03 12:0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生物质原料汽化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农作物秸秆汽化炉,包括壳体机构、第一通气机构、第二通气机构、清理机构,通过进料口向第二外壳内部倒入秸秆颗粒,秸秆颗粒在第二外壳内部进行燃烧,再往第二外壳内部倒入秸秆颗粒的时底板会慢慢向下运动,此时向第一进气管内部通入空气,空气通过第三进气管进入第二外壳内部为秸秆燃烧提供氧气,随着秸秆颗粒燃烧中重量不断减少第一弹簧复位带动底板向上运动,底板向上运动就会带动斜滑块向外进行挤压,斜滑块向外挤压就会拉动挡片进行闭合,这样随着燃烧时秸秆颗粒的减少第二外壳中所需的氧气也随之减少,同时在第一进气管向上运动的过程中会带动刷块对出气管内部侧壁的秸秆灰进行清理。秸秆灰进行清理。秸秆灰进行清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农作物秸秆汽化炉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生物质原料汽化
,具体说是一种农作物秸秆汽化炉。

技术介绍

[0002]秸秆气化炉是以生物质秸秆经压缩成型后的颗粒燃料为原料,以空气和水蒸汽为气化剂,制成煤气,供餐饮、炉灶、锅炉和各种加热炉使用,替代燃油,以低廉的价格给用户节约了大量的费用。生物质颗粒燃料气化技术,就是生物质颗粒原料在缺氧状态下加热反应的能量转换过程。生物质一般由碳、氢、氧等元素和灰分组成,当它们被点燃时,供应少量空气(氧气),并且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其反应过程,使碳、氢元素变成一氧化碳、甲烷、氢气等可燃气体,秸秆中大部分能量都转移到气体中,这就是气化过程。
[0003]现有的秸秆汽化炉在使用的过程中需要通入空气,但随着秸秆颗粒燃烧时的减少汽化炉中的空气也应随之减少,使秸秆颗粒在汽化炉始终处于缺氧燃烧,从而提高了农作物秸秆汽化炉的供能效果,秸秆颗粒在燃烧的过程中会产生灰尘、颗粒,这些灰尘颗粒会附着在出气管的内部侧壁,如果不及时清理会对出气管造成堵塞。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农作物秸秆汽化炉。
[0005]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农作物秸秆汽化炉,包括壳体机构、第一通气机构、第二通气机构、清理机构,所述壳体机构内部设有用于通入空气的第一通气机构,所述第一通气机构上端设有用于控制通入空气多少的第二通气机构,所述第二通气机构上端设有清理机构;通过进料口向第二外壳内部倒入秸秆颗粒,秸秆颗粒在第二外壳内部进行燃烧,再往第二外壳内部倒入秸秆颗粒的时底板会慢慢向下运动,此时向第一进气管内部通入空气,空气通过第三进气管进入第二外壳内部为秸秆燃烧提供氧气,随着秸秆颗粒燃烧中重量不断减少第一弹簧复位带动底板向上运动,底板向上运动就会带动斜滑块向外进行挤压,斜滑块向外挤压就会拉动挡片进行闭合,这样随着燃烧时秸秆颗粒的减少第二外壳中所需的氧气也随之减少,同时在第一进气管向上运动的过程中会带动刷块对出气管内部侧壁的秸秆灰进行清理。
[0006]具体的,所述壳体机构包括进料口,所述进料口下端与第一外壳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外壳下端与支脚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外壳内部侧壁与连接圈固定连接,所述连接圈一端与第二外壳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外壳外部侧壁设有拉门;将秸秆颗粒从进料口放入第二外壳,点燃秸秆颗粒并将进料口进行密封,秸秆颗粒在第二外壳内部进行燃烧,秸秆颗粒燃烧完之后通过打开拉门进行清理秸秆灰。
[0007]具体的,所述第一通气机构包括第一进气管,所述第一进气管设置于第一弹簧内部,所述第一弹簧上端设有挡块,所述挡块一端与第一进气管侧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进气管上端与底板固定连接,所述底板下端与第二进气管固定连接;向第一进气管通入空气,空气通过第一进气管进入底板内部,空气从底板通过第二进气管进入第一外壳内。
[0008]具体的,所述第二通气机构包括斜滑块,所述斜滑块设置于套筒内部,所述套筒侧壁与第二外壳固定连接,所述斜滑块一端侧壁与第一连接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杆设置于套筒内部开口处,所述第一连接杆一端与挤压柱固定连接,所述挤压柱一端与第二弹簧紧密贴合,所述第二弹簧设置于圆桶内部,所述圆桶一端与第一外壳固定连接,所述滑动块侧壁与第二外壳固定连接,所述挤压柱一端与第二连接杆固定连接;底板向上运动就会挤压斜滑块向外运动,斜滑块向外运动带动第一连接杆向外运动,第一连接杆向外运动压缩第二弹簧,挤压柱向外运动会带动第二连接杆向外运动。
[0009]具体的,所述第二通气机构还包括第一钢丝绳,所述第二连接杆侧壁与第一钢丝绳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钢丝绳一端与挡片固定连接,所述挡片一端与转动销转动连接,所述转动销一端与第二外壳固定连接,所述挡片一端设有第三进气管,所述第三进气管侧壁与第二外壳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外壳内部侧壁与铁丝网固定连接,所述铁丝网中间与第三弹簧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弹簧一端与挡片固定连接;第二连接杆向外运动带动第一钢丝绳运动,第一钢丝绳运动拉动挡片缓缓关闭,这样在秸秆颗粒燃烧的较少的时候使第二外壳内部空气减少,使得空气不能进入第二外壳,秸秆颗粒在第二外壳中焖烧,产生燃气使得秸秆颗粒长时间持续供能,从而提高了秸秆汽化炉的供能效果。
[0010]具体的,所述清理机构包括第二钢丝绳,所述第二钢丝绳一端与第一进气管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钢丝绳与活动销侧壁紧密贴合,所述活动销一端第一外壳转动连接,所述第二钢丝绳设置于圆环内部,所述第二钢丝绳设置于第四弹簧内部,所述第二钢丝绳上端与固定块固定连接,所述固定块上端与齿条固定连接,所述齿条一端与连接杆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杆一端与滑动杆固定连接,所述滑动杆设置于套筒内部,所述套筒下端与出气管固定连接,所述齿条一端与直齿轮啮合,所述直齿轮中间与传动轴固定连接,所述传动轴侧壁与第三连接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三连接杆一端与刷块固定连接,所述刷块一端与出气管紧密贴合;当底板向上运动就会拉动第二钢丝绳,第二钢丝绳向下运动会拉动固定块向下运动,固定块向下运动会带动齿条向下运动,齿条向下运动会带动直齿轮转动,直齿轮转动带动传动轴转动,传动轴转动带动第三连接杆转动,第三连接杆转动带动刷块转动,设置连接杆与滑动杆是对齿条进行限位的作用,刷块转动会对出气管内部侧壁附着的灰尘进行清理。
[0011]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
[0012](1)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农作物秸秆汽化炉,通过进料口向第二外壳内部倒入秸秆颗粒,秸秆颗粒在第二外壳内部进行燃烧,再往第二外壳内部倒入秸秆颗粒的时底板会慢慢向下运动,此时向第一进气管内部通入空气,空气通过第三进气管进入第二外壳内部为秸秆燃烧提供氧气。
[0013](2)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农作物秸秆汽化炉,随着秸秆颗粒燃烧中重量不断减少第一弹簧复位带动底板向上运动,底板向上运动就会带动斜滑块向外进行挤压,斜滑块向外挤压就会拉动挡片进行闭合,这样随着燃烧时秸秆颗粒的减少第二外壳中所需的氧气也随之减少,秸秆颗粒在汽化炉中缺氧燃烧,从而提高了秸秆汽化炉的供能效果。
[0014](3)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农作物秸秆汽化炉,在第一进气管向上运动的过程中会拉动第二钢丝绳,第二钢丝绳向下运动会带动齿条向下运动,齿条向下运动会带动直齿轮转动,直齿轮转动带动刷块对出气管内部侧壁进行清理。
附图说明
[0015]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说明。
[0016]图1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整体结构剖视图;
[0018]图3为图2所示的A部放大示意图;
[0019]图4为图2所示的圆桶结构示意图;
[0020]图5为图2所示的套筒结构示意图;
[0021]图6为图2所示的B部放大示意图;
[0022]图7为图5所示的连接块与第二轴承连接结构示意图。
[0023]图中:1、壳体机构;11、进料口;12、第一外壳;13、支脚;14、第二外壳;15、连接圈;16、拉门;2、第一通气机构;21、第一进气管;22、第一弹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农作物秸秆汽化炉,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机构(1)、第一通气机构(2)、第二通气机构(3)、清理机构(4),所述壳体机构(1)内部设有用于通入空气的第一通气机构(2),所述第一通气机构(2)上端设有用于控制通入空气多少的第二通气机构(3),所述第二通气机构(3)上端设有清理机构(4);所述壳体机构(1)包括进料口(11),所述进料口(11)下端与第一外壳(12)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外壳(12)下端与支脚(13)固定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农作物秸秆汽化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机构(1)还包括连接圈(15),所述第一外壳(12)内部侧壁与连接圈(15)固定连接,所述连接圈(15)一端与第二外壳(14)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外壳(12)外部侧壁设有拉门(16)。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农作物秸秆汽化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气机构(2)包括第一进气管(21),所述第一进气管(21)设置于第一弹簧(22)内部,所述第一弹簧(22)上端设有挡块(23),所述挡块(23)一端与第一进气管(21)侧壁固定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农作物秸秆汽化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气机构(2)还包括底板(24),所述第一进气管(21)上端与底板(24)固定连接,所述底板(24)下端与第二进气管(25)固定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农作物秸秆汽化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通气机构(3)包括斜滑块(31),所述斜滑块(31)设置于套筒(313)内部,所述套筒(313)侧壁与第二外壳(14)固定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农作物秸秆汽化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通气机构(3)还包括第一连接杆(32),所述斜滑块(31)一端侧壁与第一连接杆(32)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杆(32)设置于套筒(313)内部开口处,所述第一连接杆(32)一端与挤压柱(33)固定连接,所述挤压柱(33)一端与第二弹簧(34)紧密贴合,所述第二弹簧(34)设置于圆桶(35)内部,所述圆桶(35)一端与第一外壳(12)固定连接,所述滑动块(31)侧壁与第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同启王思哲
申请(专利权)人:李同启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