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地下水风险管控协同修复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5444042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03 11:5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污染地下水风险管控协同修复系统。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污染地下水风险管控协同修复系统包括止水帷幕、排水板以及砂石土层,所述止水帷幕呈中空的环形柱状结构,所述止水帷幕用于嵌设于污染地的地下位置且环绕地下水污染物,所述排水板的数量为若干个,多个所述排水板用于嵌设于污染地的地下位置且间隔分布,所述排水板的顶部突出于污染地的地面,所述砂石土层铺设于污染地的地面且覆盖所述排水板突出的部分,所述砂石土层用于种植污染物富集植物。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污染地下水风险管控协同修复系统能够使地下水污染物含量在管控期间不断降低,最终实现地下水中污染物含量达标,降低污染物扩散风险。降低污染物扩散风险。降低污染物扩散风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污染地下水风险管控协同修复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环境保护
,特别是涉及一种污染地下水风险管控协同修复系统。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经济发展较快,制造业发达,机械、电子、化工等污染源较多;另外人们生活产生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量大,垃圾处理处置过程中渗滤液产生量大、成分复杂;尤其是沿海地区还易受到海水入侵的影响,存在咸水、淡水混污等情况。上述情况,均使地下水质量受到影响。
[0003]对于存在重金属污染和无机污染的开发利用价值低的地块、暂时没有开发需求的地块以及规划为绿化用地的地块,需要采用风险管控措施对地下水进行管控。风险管控技术有原位阻隔和固化稳定化等。具体地,采用垂直阻隔技术、水平阻隔技术和固化技术,将重金属污染物和无机污染物封存固定在地下,降低污染物的扩散和迁移,该技术并未减少污染物的含量,只是限制污染物的迁移,且存在固化失效、阻隔破损,导致污染物外泄的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0004]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污染地下水风险管控协同修复系统。本专利技术的污染地下水风险管控协同修复系统能够使地下水污染物含量在管控期间不断降低,最终实现地下水中污染物含量达标,降低污染物扩散风险。
[0005]一种污染地下水风险管控协同修复系统,包括止水帷幕、排水板以及砂石土层,所述止水帷幕呈中空的环形柱状结构,所述止水帷幕用于嵌设于污染地的地下位置且环绕地下水污染物,所述排水板的数量为若干个,多个所述排水板用于嵌设于污染地的地下位置且间隔分布,所述排水板的顶部突出于污染地的地面,所述砂石土层铺设于污染地的地面且覆盖所述排水板突出地面的部分,所述砂石土层用于种植污染物富集植物。
[0006]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止水帷幕的渗透系数小于1
×
10
‑7cm/s。
[0007]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排水板的顶部突出于污染地的地面的高度为200mm

400mm。
[0008]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多个所述排水板呈多行分布,每行中所述排水板的数量为多个,每行中相邻的所述排水板之间的间距为0.7m

1.5m;
[0009]或者,多个所述排水板按照多个三角形结构或多个正方形结构进行分布,每组三角形结构或正方形结构中相邻的所述排水板之间的间距为0.7m

1.5m。
[0010]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污染地下水风险管控协同修复系统还包括若干个配重件,所述配重件用于设置于污染地的地面,所述配重件位于所述排水板突出地面的部分之间且所述配重件埋设于所述砂石土层内,所述配重件的高度小于所述排水板突出地面的部分。
[0011]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配重件为多个
[0012]和/或,所述配重件包括配重袋以及位于所述配重袋内的配重块。
[0013]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污染地下水风险管控协同修复系统还包括碎石层,所述碎石层覆盖于所述砂石土层;
[0014]和/或,所述砂石土层具有至少一个排水沟。
[0015]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污染地下水风险管控协同修复系统还包括集水井,所述集水井与所述排水沟相通以用于收集所述排水沟内的雨水;
[0016]和/或,所述污染地下水风险管控协同修复系统还包括防雨布,所述防雨布用于覆盖所述砂石土层以引导雨水进入排水沟内。
[0017]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污染地下水风险管控协同修复系统还包括若干个地下水监测井,所述地下水监测井形成于所述止水帷幕的外侧的地下以及污染地的地下。
[0018]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污染地下水风险管控协同修复系统还包括污染物富集植物,所述污染物富集植物种植于所述砂石土层。
[0019]上述污染地下水风险管控协同修复系统,结合沿海地区地下水含量丰富、土质偏软的特性,将软土地基处理技术与风险管控措施相结合,能够使地下水污染物含量在管控期间不断降低,最终实现地下水中污染物含量达标,降低污染物扩散风险。
[0020]相比传统技术,本专利技术的污染地下水风险管控协同修复系统至少具备如下有益效果:
[0021](1)风险管控措施限制地下水污染物扩散迁移的同时,能通过地面上种植的污染物富集植物的富集作用减少污染物含量。
[0022](2)本专利技术的污染地下水风险管控协同修复系统无需外加动力,地下水在地面载重的作用下,通过排水板持续向地面排出,能耗低。
[0023](3)本专利技术的污染地下水风险管控协同修复系统能实现碳汇,地面铺设有砂石土层,砂石土层既能作为地下水排水层,又能作为污染物富集植物的种植层,污染物富集植在吸收、转移、转化、积累地下水中污染物的同时,进行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0024](4)本专利技术的污染地下水风险管控协同修复系统协同实践性高,本专利技术利用排水板进行地基垂直排水固结,可以采用《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

2012)和《水运工程塑料排水板应用技术规程》(JTS 206
‑1‑
2009)等多项规范进行参考保证,本专利技术将该两种技术协同实施,使污染物在修复过程中得到完善得管控,不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
[0025](5)本专利技术系统的设施较易获得,使用的砂石土层、碎石层、排水板、止水帷幕等材料常见且价格低。污染物富集植物种植后,即可持续进行污染物的去除,仅需对污染物富集植物的生长进行维护,无需采取其他措施,成本低。
[0026](6)经过本专利技术系统处理后的污染地,可以进行进行后续开发使用,污染地去除污染物后,会使地块软土固结,提高土层稳定性和承载能力,有利于地块后续开发建设,提高了土地利用价值。
附图说明
[002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本
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8]为了更完整地理解本申请及其有益效果,下面将结合附图来进行说明。其中,在下面的描述中相同的附图标号表示相同部分。
[0029]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所述的污染地下水风险管控协同修复系统示意图;
[0030]图2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所述的污染地下水风险管控协同修复系统侧面剖视示意图。
[0031]附图标记说明
[0032]10、污染地下水风险管控协同修复系统;100、止水帷幕;200、排水板;300、砂石土层;400、配重件;500、碎石层;600、排水沟;700、集水井;800、地下水监测井。
具体实施方式
[0033]为使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专利技术。但是本专利技术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专利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污染地下水风险管控协同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止水帷幕、排水板以及砂石土层,所述止水帷幕呈中空的环形柱状结构,所述止水帷幕用于嵌设于污染地的地下位置且环绕地下水污染物,所述排水板的数量为若干个,多个所述排水板用于嵌设于污染地的地下位置且间隔分布,所述排水板的顶部突出于污染地的地面,所述砂石土层铺设于污染地的地面且覆盖所述排水板突出地面的部分,所述砂石土层用于种植污染物富集植物。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染地下水风险管控协同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止水帷幕的渗透系数小于1
×
10
‑7cm/s。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染地下水风险管控协同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板的顶部突出于污染地的地面的高度为200mm

400mm。4.根据权利要求1

3任意一项所述的污染地下水风险管控协同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排水板呈多行分布,每行中所述排水板的数量为多个,每行中相邻的所述排水板之间的间距为0.7m

1.5m;或者,多个所述排水板按照多个三角形结构或多个正方形结构进行分布,每组三角形结构或正方形结构中相邻的所述排水板之间的间距为0.7m

1.5m。5.根据权利要求1

3任意一项所述的污染地下水风险管控协同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染地下水风险管控协同修复系统还包括若干个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雪梅吕书记蒋奇晋张留全张登杰谭韬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万山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