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复合型生态浮床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430660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03 11: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复合型生态浮床,包括水生植物区、浮床载体区、水生动物区、强化填料区和格宾网箱区,水生植物区设置在浮床载体区表层;水生动物区固定在浮床载体区底部;强化填料区固定在水生动物区底部;格宾网箱区悬挂在强化填料区底部;浮床载体区设有用来产生微细气泡以实现溶氧目的充氧筒,充氧筒的上端与充氧设备的充气端相连,其中充氧设备由光伏发电装置提供电能;充氧筒的下端依次穿过水生动物区和强化填料区后伸至格宾网箱区上方。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人工干预构建完善的三维生态修复系统,加快水体中污染物的去除速率的同时,不会破坏原有水体生态,持续保持水体的生态平衡,另外光伏发电供能实现充氧,节能减排,且强化水体复氧。化水体复氧。化水体复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复合型生态浮床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生态浮床,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复合型生态浮床。

技术介绍

[0002]生态浮床技术是应用无土栽培技术,把水生植物或改良驯化的陆生植物移栽到漂浮在水面且可承受较大重量的竹子、聚苯乙烯发泡板等材料做成的载体上,通过植物深入水中的强大根系吸收、吸附、截留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的技术,同时植物根系附着的微生物降解水体中污染物,并以收获植物体的形式将其搬离水体,从而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原位生态修复技术。
[0003]但传统生态浮床靠床体漂浮的水生植物对水体净化,植物对污染物的吸收能力有限,难以对深层水体净化。目前对生态浮床的改造集中在底部增设自浮填料,强化基质生物膜对水体的净化效能。但塑料填料容易老化,脆裂颗粒态对水体造成二次污染,且自浮生物膜难以对深层水底净化,此外传统的生态浮床抗风浪能力不足,严重影响生态浮床对水体修复功效发挥。为应对生态浮床抗风浪能力,浮床以拉锁方式固定的河道,但对于大面积的河道来说,工艺复杂,维护成本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1.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复合型生态浮床,采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通过人工干预构建完善的食物链加快水体中污染物的去除速率的同时,不会破坏原有水体生态,持续保持水体的生态平衡,而格宾网箱区的设置在不影响生态环境情况下一方面构建微生物群落,实现原位修复,处理效能高,另一方面对浮床固定拉伸,易操作运维,不影响水域发挥正常功能,无二次污染。
[0006]2.技术方案
[0007]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为:
[0008]本技术的一种复合型生态浮床,包括:
[0009]水生植物区,用来种植水生植物;
[0010]浮床载体区,位于水生植物区下方,用来漂浮在水面;
[0011]水生动物区,固定在所述浮床载体区的底部,用来养殖水生动物;
[0012]强化填料区,固定在所述水生动物区的底部,用来向水中微生物提供附着与繁衍载体;
[0013]格宾网箱区,悬挂在所述强化填料区的底部,用来沉入水底牵引浮床载体区以及用来向水中微生物提供附着与繁衍载体。
[0014]更进一步地,还包括用来产生微细气泡以实现溶氧目的充氧筒,所述充氧筒的上端固定在所述浮床载体区,且所述充氧筒的上端与充氧设备的充气端连接且连通;所述充氧筒的下端依次穿过所述水生动物区和所述强化填料区后伸至所述格宾网箱区上方。
[0015]更进一步地,所述;还包括光伏发电装置,所述光伏发电装置和所述充氧设备均固设在所述浮床载体区的上方;所述光伏发电装置为所述充氧设备提供电能。
[0016]更进一步地,所述充氧筒包括第一输气管、第二输气管和上端开口下端密封的气泡扩散头,所述第一输气管的内径大于所述第二输气管的内径,所述第二输气管的内径等于所述气泡扩散头的内径;所述气泡扩散头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一出气孔;所述第一输气管的上端与所述充氧设备的充气端连接且连通;所述第一输气管的下端伸至强化填料区处与所述第二输气管的上端连接且连通;所述第二输气管外套设有外套筒,其中所述外套筒的筒壁上设置有第二出气孔;所述外套筒的上端与所述第二输气管之间设置有密封的端板;所述外套筒的下端伸出所述强化填料区,所述外套筒的下端设置有封口的网板;所述外套筒的下端与喇叭状反射罩的小口端连接且连通,所述喇叭状反射罩的大口端朝向格宾网箱区设置;所述第二输气管的下端穿过网板后与位于所述喇叭状反射罩内的气泡扩散头的上端连接且连通。
[0017]更进一步地,所述外套筒与所述第二输气管之间的间隙填充有活性炭。
[0018]更进一步地,所述水生植物区包括多个定植篮;所述多个定植篮设置在所述浮床载体区表层,所述定植篮内种植有水生植物。
[0019]更进一步地,所述水生动物区包括尼龙网箱,所述尼龙网箱固定在所述浮床载体区的底部;所述尼龙网箱内设置有水生动物。
[0020]更进一步地,所述强化填料区包括填料框,所述填料框的上端固定在所述水生动物区的底部;所述填料框的四个侧面和底面均铺设有尼龙网;所述填料框内悬挂碳纤维填料,该碳纤维填料的上下两端分别固定在所述填料框的上下两端。
[0021]更进一步地,所述格宾网箱区包括堆放在一起的多个格宾网箱,所述多个格宾网箱之间固连在一起,其中位于最上方的格宾网箱通过尼龙绳固定在所述强化填料区的底部;所述格宾网箱内填充有复合填料。
[0022]更进一步地,所述多个格宾网箱按错缝堆砌方式摆放。
[0023]3.有益效果
[0024]采用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与已有的公知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25](1)本技术的一种复合型生态浮床,其在水生植物区构建水生植物群落,在水生动物区构建水生动物群落,在格宾网箱区和强化填料区构建微生物群落,通过人工构建水生植物、水生动物和微生物群落,增加生态系统生产力,促进食物链的完善,提高水体生机活力,完善水体腐食链的构建,并完善了水体生态的维稳操作,而格宾网箱区的设置在不影响生态环境情况下一方面构建微生物群落,实现原位修复,处理效能高,另一方面对浮床固定拉伸,易操作运维,不影响水域发挥正常功能,无二次污染;
[0026](2)本技术的一种复合型生态浮床,其结合了光伏发电技术,利用光伏发电给充氧设备提供电能,使得充氧设备引入压缩空气到充氧筒中,给浮床提供充足的氧气,增加了水中溶解氧浓度,给微生物提供了一个好氧的环境,节能减排强化水体复氧,进一步促进水体三维净化效果,实现可持续发展河道修复理念;
[0027](3)本技术的一种复合型生态浮床,其压缩空气依次通过第一输气管、第二输气管和气泡扩散头后自第一出气孔出来形成气泡,由于第一输气管的内径大于所述第二输气管的内径,第二输气管的内径等于气泡扩散头的内径,因此采用上大下小的变径设计,加
快了气泡的形成,而外套筒下端的喇叭状反射罩能够引导自第一出气孔出来的气泡进入外套筒与第二输气管之间的间隙,然后气泡再自第二出气孔排出,由于第二输气管贯穿强化填料区,因此能够给强化填料区构建微生物群落提供一个好氧的环境;
[0028](4)本技术的一种复合型生态浮床,其外套筒与第二输气管之间的间隙填充有活性炭,活性炭的设置能够吸附水中杂质,既能避免水中杂质堵塞第二出气孔,又能改善水质,另外进入到外套筒与第二输气管之间的间隙的气泡遇到活性炭时,气泡能够被切割,能够形成更多且更小的气泡,有利于扩散布气;
[0029](5)本技术的一种复合型生态浮床,其强化填料区包括填料框,填料框内悬挂碳纤维填料,碳纤维化学稳定性,克服塑料易老化不足,易形成强化生物膜。
附图说明
[0030]图1为本技术的一种复合型生态浮床的平面视图;
[0031]图2为本技术的一种复合型生态浮床中充氧筒的剖视图;
[0032]图3为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复合型生态浮床,其特征在于:包括:水生植物区(1),用来种植水生植物(1

1);浮床载体区(2),位于所述水生植物区(1)下方,用来漂浮在水面;水生动物区(3),固定在所述浮床载体区(2)的底部,用来养殖水生动物;强化填料区(4),固定在所述水生动物区(3)的底部,用来向水中微生物提供附着与繁衍载体;格宾网箱区(5),悬挂在所述强化填料区(4)的底部,用来沉入水底牵引所述浮床载体区(2)以及用来向水中微生物提供附着与繁衍载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复合型生态浮床,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来产生微细气泡以实现溶氧目的充氧筒(8),所述充氧筒(8)的上端固定在所述浮床载体区(2),且所述充氧筒(8)的上端与充氧设备(6)的充气端连接且连通;所述充氧筒(8)的下端依次穿过所述水生动物区(3)和所述强化填料区(4)后伸至所述格宾网箱区(5)上方。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复合型生态浮床,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光伏发电装置(7),所述光伏发电装置(7)和所述充氧设备(6)均固设在所述浮床载体区(2)的上方;所述光伏发电装置(7)为所述充氧设备(6)提供电能。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复合型生态浮床,其特征在于:所述充氧筒(8)包括第一输气管(8

1)、第二输气管(8

2)和上端开口下端密封的气泡扩散头(8

3),所述第一输气管(8

1)的内径大于所述第二输气管(8

2)的内径,所述第二输气管(8

2)的内径等于所述气泡扩散头(8

3)的内径;所述气泡扩散头(8

3)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一出气孔(8
‑3‑
1);所述第一输气管(8

1)的上端与所述充氧设备(6)的充气端连接且连通;所述第一输气管(8

1)的下端伸至强化填料区(4)处与所述第二输气管(8

2)的上端连接且连通;所述第二输气管(8

2)外套设有外套筒(8

4),其中所述外套筒(8

4)的筒壁上设置有第二出气孔(8
‑4‑
1);所述外套筒(8

4)的上端与所述第二输气管(8

2)之间设置有密封的端板(8

5);所述外套筒(8

4)的下端伸出所述强化填料区(4),所述外套筒(8

4)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娟红张俊伟纪振浩桐熙黄馨玥
申请(专利权)人: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