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模薄膜和其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5436532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03 11:44
[课题]提供:使片进一步薄膜化的情况下也具备良好的片用浆料、树脂溶解液的湿润性、和适度的片剥离力的脱模薄膜。[解决方案]一种脱模薄膜,其在聚酯薄膜的至少单面具有脱模层,脱模层是脱模层形成用组合物固化而成的层,脱模层形成用组合物包含羟值为150mgKOH/g以上且450mgKOH/g以下的丙烯酸类树脂,丙烯酸类树脂是使选自由如下丙烯酸类单体组成的组中的至少2种丙烯酸类单体成分共聚而成的树脂:作为第1丙烯酸类单体的具有羟基的丙烯酸类单体、作为第2丙烯酸类单体的具有羧基的丙烯酸类单体、作为第3丙烯酸类单体的具有长链烷基的丙烯酸类单体、或作为第4丙烯酸类单体的除上述丙烯酸类单体以外的自由基聚合性丙烯酸类单体。类单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脱模薄膜和其制造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脱模薄膜和其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0002]脱模薄膜是用于将想要剥离的片均匀地且不产生损伤地进行成型、剥离的构件。
[0003]作为剥离的片,可以举出陶瓷生片、含有颗粒和树脂的片、树脂片等。
[0004]例如,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在最外层上具有涂布有机硅而得到的层的脱模聚酯薄膜。
[0005]另外,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脱模薄膜,其具有:支撑基材、中间层和脱模层,脱模层由包含有机硅系树脂和纤维素衍生物的脱模层用涂料组合物的固化物形成。
[0006]现有技术文献
[0007]专利文献
[0008]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

30343号公报
[0009]专利文献2:日本开2019

147274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10]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
[0011]专利文献1和2所示的脱模薄膜中,脱模层的主成分中包含有机硅系树脂等,因此,有脱模层的表面自由能变低的倾向。
[0012]另外,近年来,要求陶瓷生片进一步的薄膜化。例如,陶瓷生片的制造中如果使用这种脱模薄膜,则有产生浆料、树脂溶解液等的“排斥”的担心,有得到的陶瓷生片等中产生针孔的产生的担心。
[0013]本专利技术是以上述现有技术的课题为背景而作出的。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例如可以对陶瓷生片用的浆料、树脂溶解液等示出优异的湿润性、此外抑制对得到的陶瓷生片等的针孔的产生。另外,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具有良好的脱模性、能实现对陶瓷生片、树脂薄膜等的进一步的薄膜化的脱模薄膜。
[0014]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0015]此处,现有技术中所示的脱模薄膜由于脱模层的主成分中使用有机硅系化合物,因此,有排斥陶瓷生片用的浆料、树脂溶解液等的倾向。因此,如果产生陶瓷生片用的浆料、树脂溶解液等的“排斥”,则形成的陶瓷生片等的膜厚不成为均匀,有产生针孔的担心。特别是,要求这些片的薄膜化的
中,不仅满足片的薄膜化,还必须满足高的要求特性。因此,要求解决因“排斥”而可能产生的各种课题。
[0016]另一方面,为了抑制对陶瓷生片用的浆料、树脂溶解液等的“排斥”,尝试了湿润性的改善时,得到的陶瓷生片的剥离力变大,剥离时也有陶瓷生片破损的担心。
[0017]特别是,要求片的薄膜化的
中,得到的片等的剥离时,片破损的可能性高,要求解决这种问题。
[0018]如此,对陶瓷生片用的浆料、树脂溶解液等的湿润性的改善、与形成的片的剥离性之间产生折衷关系,特别是,目标陶瓷生片等的薄膜化的
中,要求均解决这些课题。
[0019]本申请专利技术人等为了解决这种课题,不仅抑制对陶瓷生片、树脂薄膜等的针孔、和大幅减少剥离时的片和树脂薄膜等的破损,为了实现得到的陶瓷生片、树脂薄膜等的进一步的薄膜化,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至此完成了本专利技术。
[0020]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专利技术的一方式中,
[0021][1]提供一种脱模薄膜,其在聚酯薄膜的至少单面直接具有脱模层或夹着其他层具有脱模层,
[0022]脱模层是脱模层形成用组合物固化而成的层,
[0023]脱模层形成用组合物含有丙烯酸类树脂,
[0024]丙烯酸类树脂的羟值为150mgKOH/g以上且450mgKOH/g以下,
[0025]丙烯酸类树脂是使选自由如下丙烯酸类单体组成的组中的2种以上的丙烯酸类单体共聚而成的树脂:
[0026]作为第1丙烯酸类单体的具有羟基的丙烯酸类单体、
[0027]作为第2丙烯酸类单体的具有羧基的丙烯酸类单体、
[0028]作为第3丙烯酸类单体的具有长链烷基的丙烯酸类单体、和
[0029]作为第4丙烯酸类单体的除第1~第3丙烯酸类单体以外的自由基聚合性丙烯酸类单体。
[0030][2]一方式中,脱模层形成用组合物还包含噁唑啉系交联剂,丙烯酸类树脂的羟值为190mgKOH/g以上且450mgKOH/g以下。
[0031][3]一方式中,脱模层中的、与聚酯薄膜相反侧的面的表面自由能为30mJ/m2以上。
[0032][4]一方式中,丙烯酸类树脂的酸值为20mgKOH/g以上且300mgKOH/g以下。
[0033][5]一方式中,丙烯酸类树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为40℃以上且110℃以下。
[0034][6]一方式中,丙烯酸类树脂包含作为第2丙烯酸类单体的具有羧基的丙烯酸类单体作为共聚成分,相对于丙烯酸类树脂中的前述共聚成分的总量100mol%,第2丙烯酸类单体的组成比率为0.1mol%以上且35mol%以下。
[0035][7]一方式中,丙烯酸类树脂包含作为第1丙烯酸类单体的具有羟基的丙烯酸类单体作为共聚成分,相对于丙烯酸类树脂中的共聚成分的总量100mol%,第1丙烯酸类单体的组成比率为25mol%以上且95mol%以下。
[0036][8]一方式中,丙烯酸类树脂包含作为第1丙烯酸类单体的具有羟基的丙烯酸类单体作为共聚成分,
[0037]丙烯酸类树脂还包含作为第2丙烯酸类单体的具有羧基的丙烯酸类单体作为共聚成分,
[0038]第1丙烯酸类单体的组成比率与第2丙烯酸类单体的组成比率的关系用
[0039](第1丙烯酸类单体的组成比率/第2丙烯酸类单体的组成比率)≥1.5表示。
[0040][9]一方式中,噁唑啉系交联剂包含3.0~9.0mmol/g的噁唑啉基。
[0041][10]一方式中,脱模层的厚度为0.001μm以上且2μm以下。
[0042][11]一方式中,脱模薄膜为陶瓷生片制造用的脱模薄膜。
[0043][12]另一方式中,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本说明书中记载的脱模薄膜的制造方法。一方式中,本专利技术的制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44]将脱模层形成用组合物涂覆于未拉伸薄膜或单轴拉伸薄膜;
[0045]在涂覆脱模层形成用组合物后,在未拉伸的状态下、或在至少沿单轴方向进行拉伸后,在80℃~270℃下进行热定型。
[0046][13]一方式中,脱模薄膜的制造方法为陶瓷生片制造用脱模薄膜的制造方法。
[0047][14]一方式中,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陶瓷生片的制造方法,其中,使用本说明书中记载的陶瓷生片制造用脱模薄膜、或使用本说明书中记载的陶瓷生片制造用脱模薄膜的制造方法,成型为陶瓷生片。
[0048][15]一方式中,制造的陶瓷生片的厚度为0.2μm以上且2.0μm以下。
[0049][16]一方式中,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陶瓷电容器的制造方法,其采用本说明书中记载的陶瓷生片的制造方法。
[0050]专利技术的效果
[0051]本专利技术的脱模薄膜可以改善对陶瓷生片用的浆料、树脂溶解液等的湿润性,此外可以大幅减少剥离时的片和树脂薄膜等的破损。另外,本专利技术的脱模薄膜可以抑制得到的陶瓷生片、树脂薄膜等的针孔的产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脱模薄膜,其在聚酯薄膜的至少单面直接具有脱模层或夹着其他层具有脱模层,所述脱模层是脱模层形成用组合物固化而成的层,所述脱模层形成用组合物含有丙烯酸类树脂,所述丙烯酸类树脂的羟值为150mgKOH/g以上且450mgKOH/g以下,所述丙烯酸类树脂是使选自由如下丙烯酸类单体组成的组中的2种以上的丙烯酸类单体共聚而成的树脂:作为第1丙烯酸类单体的具有羟基的丙烯酸类单体、作为第2丙烯酸类单体的具有羧基的丙烯酸类单体、作为第3丙烯酸类单体的具有长链烷基的丙烯酸类单体、和作为第4丙烯酸类单体的除所述第1~第3丙烯酸类单体以外的自由基聚合性丙烯酸类单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脱模薄膜,其中,所述脱模层形成用组合物还包含噁唑啉系交联剂,所述丙烯酸类树脂的羟值为190mgKOH/g以上且450mgKOH/g以下。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脱模薄膜,其中,所述脱模层中的、与所述聚酯薄膜相反侧的面的表面自由能为30mJ/m2以上。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脱模薄膜,其中,所述丙烯酸类树脂的酸值为20mgKOH/g以上且300mgKOH/g以下。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脱模薄膜,其中,所述丙烯酸类树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为40℃以上且110℃以下。6.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脱模薄膜,其中,所述丙烯酸类树脂包含作为所述第2丙烯酸类单体的具有羧基的丙烯酸类单体作为共聚成分,相对于所述丙烯酸类树脂中的所述共聚成分的总量100mol%,所述第2丙烯酸类单体的组成比率为0.1mol%以上且35mol%以下。7.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脱模薄膜,其中,所述丙烯酸类树脂包含作为所述第1丙烯酸类单体的具有羟基的丙烯酸类单体作为共聚成分,相对于所述丙烯酸类树脂中的所述共...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粂井良太柴田悠介中谷充晴
申请(专利权)人:东洋纺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