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拉链式隧道光伏发电棚洞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434140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03 11: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拉链式隧道光伏发电棚洞,包括:金属支撑架,位于隧道口的两侧,每侧的金属支撑架均包括多根竖向立杆以及安装在所述多根竖向立杆顶部的一根横梁;多个光伏电池板,安装在位于隧道口两侧的横梁之间;每个所述光伏电池板包括背板和安装在所述背板上的光伏组件;在每个光伏电池板的背板两侧均安装有拉绳,所述拉绳的一端与背板侧壁连接,另一端跨过横梁后通过拉绳固定装置安装在地面上;防护网,覆盖在所述多个光伏电池板的上方。所述拉链式隧道光伏发电棚洞利用金属支撑架和拉绳形成稳定的支撑结构,其结构较为简单,占地面积小,施工周期短,便于在隧道口处进行施工。行施工。行施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拉链式隧道光伏发电棚洞


[0001]本技术涉及公路隧道光伏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拉链式隧道光伏发电棚洞。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随着我国公路建设发展,公路隧道建设的主要场合由平原微丘区逐步向高峡深谷和边远山区转移,山区公路隧道建设规模增加迅速,截至2018年底,全国公路隧道总计有17738处、1723.61万米。其中特长隧道1058处、470.66万米,长隧道4315处、742.18万米。隧道驾驶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白天公路隧道进出口内部和外部的光环境差异比较大,导致车辆进出隧道洞口时驾驶员的视觉受到较大的光线亮度交替冲击,在进出隧道洞口处分别产生视觉上的“黑洞效应”和“白洞效应”,这是是引起隧道交通安全事故的一个主要因素,使得隧道洞口往往成为交通事故的多发点和易发区。
[0003]为了减弱和消除“黑洞效应”和“白洞效应”,早期技术通常是在隧道进出口段增加照明灯具的亮度,但是隧道口处照明灯具的安装往往会受到洞口型式、洞口绿化等因素的限制,在部分隧道中并不满足安装条件。且由于洞口朝向不同、日照角度变化等因素的干扰,照明灯具很难较好地解决隧道口处的视觉问题。除此之外,照明灯具的增加易造成不必要的照明能耗浪费,增加隧道内设备的用电成本。在这种背景下,现有技术出现了用于隧道口处的遮光棚洞装置,这类装置包括建造在隧道口两侧的混凝土墙体,以及安装墙体上的支撑体和棚洞结构。遮光棚利用棚洞的遮光效果,在外部光环境和内部光环境之间形成缓冲,从而减缓“黑洞效应”和“白洞效应”。
[0004]但上述现有技术中的遮光棚装置,其整体结构的建造施工难度较大,其厚重的混凝土墙体也不适宜于在部分地势狭窄的隧道口处进行建造,因而严重限制了遮光棚的应用。因此,如何探索一种结构简单、便于施工的隧道遮光棚洞,是本领域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解决的是现有技术中的遮光棚装置施工难度大的技术问题,进而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便于安装且轻便的拉链式隧道光伏发电棚洞。
[0006]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0007]一种拉链式隧道光伏发电棚洞,包括:金属支撑架,位于隧道口的两侧,每侧的金属支撑架均包括多根竖向立杆以及安装在所述多根竖向立杆顶部的一根横梁;多个光伏电池板,安装在位于隧道口两侧的横梁之间;所述多个光伏电池板在沿隧道口向外的方向上依次排列,每个所述光伏电池板包括背板和安装在所述背板上的光伏组件;在每个光伏电池板的背板两侧均安装有拉绳,所述拉绳的一端与背板侧壁连接,另一端跨过横梁后通过拉绳固定装置安装在地面上;防护网,覆盖在所述多个光伏电池板的上方。
[0008]在两根横梁相对的侧面上安装有卡槽,所述光伏电池板的背板安装在所述卡槽
中。
[0009]在每个光伏电池板的背板两侧均安装有两个拉绳,其中,第一拉绳的连接端与所述背板的侧壁上部连接,第二拉绳的连接端与所述背板的侧壁下部连接。
[0010]所述第一拉绳先跨过横梁的顶面后再向下延伸至地面。
[0011]所述第二拉绳先穿过横梁上的通孔后再向下延伸至地面。
[0012]所述光伏组件采用柔性光伏组件。
[0013]所述拉绳固定装置采用长度为2米的螺旋桩,所述螺旋状安插在底面上,所述拉绳的固定端通过螺栓固定在所述螺旋桩的顶端。
[0014]相邻两个光伏电池板之间设置有间隙。
[0015]每个所述光伏电池板的光伏组件在沿隧道口向外的方向上逐渐向下倾斜。
[0016]所述防护网的两侧边缘固定在所述横梁上。
[0017]本技术中所述的拉链式隧道光伏发电棚洞,优点在于:
[0018]本技术中所述的拉链式隧道光伏发电棚洞,利用金属支撑架和拉绳形成稳定的支撑结构,其结构较为简单,占地面积小,施工周期短,便于在隧道口处进行施工。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拉链式隧道光伏发电棚洞的光伏组件采用质量较轻的柔性光伏组件,柔性光伏组件安装在背板上形成轻型电池板,便于运输,且进一步提升了施工的便利性。
[0019]本技术中所述的拉链式隧道光伏发电棚洞,其整体支架+顶部光伏电池板的结构可起到部分遮光的效果,从而在外部光环境和内部光环境之间形成缓冲,能显著缓解隧道进出口的“黑洞效应”和“白洞效应”,缓解驾驶员的瞬间出隧道口造成的视觉过渡冲击,提升隧道出口行车的安全性,降低交通事故发生概率和生命财产损失,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
[0020]本技术中所述的拉链式隧道光伏发电棚洞采用太阳能清洁能源发电,可直接并入电网或者给隧道内非一级用电负荷设备使用,为隧道提供清洁能源。
[0021]为了使本技术所述的拉链式隧道光伏发电棚洞的技术方案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0022]如图1所示是本技术所述的拉链式隧道光伏发电棚洞未安装防护网时的结构示意图;
[0023]如图2所示是图1中A区域内金属支撑架的放大结构图;
[0024]如图3所示是本技术所述的拉链式隧道光伏发电棚洞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5]如图4所示是本技术所述的拉链式隧道光伏发电棚洞的金属支撑架设置有卡槽一侧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0026]如图5所示是本技术所述的拉链式隧道光伏发电棚洞的背板左/右侧的侧视图;
[0027]如图6所示是本技术所述的拉链式隧道光伏发电棚洞的背板的正视图。
[0028]其中,附图标记为:
[0029]1‑
竖向立杆;2

横梁;3

光伏组件;4

第二拉绳;5

第一拉绳;6

拉绳固定装置;7

防护网;8

通孔;9

卡槽;10

背板;11

第一固定环;12

第二固定环。
具体实施方式
[0030]本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拉链式隧道光伏发电棚洞,如图1

图3所示,所述光伏发电棚洞包括:
[0031]金属支撑架,安装在隧道口外,位于隧道口的左右两侧。每侧的金属支撑架均包括七根竖向立杆1以及安装在所述七根竖向立杆1顶部的一根横梁2。所述七根竖向立杆1排成直线,在沿隧道口向外的方向上依次排列,所述竖向立杆1的底端插入地面,并使用混凝土进行浇注。
[0032]多个光伏电池板,安装在位于隧道口左右两侧的横梁2之间。所述多个光伏电池板在沿隧道口向外的方向上依次排列,相邻两个光伏电池板之间设置有间隙。每个所述光伏电池板包括背板10和安装在所述背板10上的光伏组件3,所述光伏组件3采用柔性薄膜光伏组件;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光伏电池板设置为条状,所述光伏电池板的背板10采用金属制成,具体采用Q235钢材制成。所述背板10同样呈条状,其主体截面为矩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拉链式隧道光伏发电棚洞,其特征在于,包括:金属支撑架,位于隧道口的两侧,每侧的金属支撑架均包括多根竖向立杆以及安装在所述多根竖向立杆顶部的一根横梁;多个光伏电池板,安装在位于隧道口两侧的横梁之间;所述多个光伏电池板在沿隧道口向外的方向上依次排列,每个所述光伏电池板包括背板和安装在所述背板上的光伏组件;在每个光伏电池板的背板两侧均安装有拉绳,所述拉绳的一端与背板侧壁连接,另一端跨过横梁后通过拉绳固定装置安装在地面上;防护网,覆盖在所述多个光伏电池板的上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链式隧道光伏发电棚洞,其特征在于,在两根横梁相对的侧面上安装有卡槽,所述光伏电池板的背板安装在所述卡槽中。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拉链式隧道光伏发电棚洞,其特征在于,在每个光伏电池板的背板两侧均安装有两个拉绳,其中,第一拉绳的连接端与所述背板的侧壁上部连接,第二拉绳的连接端与所述背板的侧壁下部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拉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志强邵社刚蒋海峰夏承明钟厚成王丹夏立爽赵静
申请(专利权)人: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