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下部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432945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03 11:3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能够提高下前围板的膜面刚性的车身下部构造。车辆(1)包括:下前围板(2),其沿上下方向及车宽方向延伸设置;底板(3),其与下前围板(2)的下部(2a)连接,沿车辆前后方向及车宽方向延伸设置;以及通道部(4),其在底板(3)的车宽方向中间位置以向上方鼓凸的方式向后方延伸设置。下前围板(2)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设置并向后方鼓凸的加强筋部(10),加强筋部(10)的侧面(10a)与通道部(4)的侧面(4a)在上下方向上连续。下方向上连续。下方向上连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身下部构造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身下部构造。

技术介绍

[0002]以往,车身的下部构造具备中央车架和第1纵壁,其中,该中央车架沿上下方向延伸,在上端形成有朝向后方弯折的上端凸缘部。另外,下部构造具备在第1纵壁的上缘形成有朝向后方弯折的弯曲部的仪表板下构件。并且,上端凸缘部与弯曲部相互重合并接合,在中央车架与弯曲部之间形成有闭合截面构造部(例如专利文献1)。
[0003]现有技术文献
[0004]专利文献
[0005]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2011/162060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06]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
[0007]在这样的现有的车身下部构造中,针对行驶时的来自悬架的应力、来自发动机的振动,前围板需具有规定的膜面刚性,存在进一步改良的余地。
[0008]本专利技术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提高下前围板的膜面刚性的车身下部构造。
[0009]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0010]本专利技术的车身下部构造的特征在于,包括:下前围板,其沿上下方向及车宽方向延伸设置;底板,其与下前围板的下部连接并沿车辆前后方向及车宽方向延伸设置;以及通道部,其在底板的车宽方向中间位置以向上方鼓凸的方式向后方延伸设置。下前围板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设置并向后方鼓凸的加强筋部,加强筋部的侧面与通道部的侧面在上下方向上连续。
[0011]专利技术效果
[0012]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提供能够提高下前围板的膜面刚性的车身下部构造。
附图说明
[0013]图1是示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的车身下部构造且示出下前围板与底板的连接部的构成的立体图。
[0014]图2是从图1中向视II方向观察的立体图,示出本实施方式的车身下部构造且示出下前围板与窗玻璃下支撑板的连接部分。
[0015]图3是沿着图2中的III

III线的位置的剖视图,示出本实施方式的车身下部构造且示出下前围板与窗玻璃下支撑板的连接部分的构成。
[0016]图4是沿着图1中的IV

IV线的位置的剖视图,示出本实施方式的车身下部构造且示出在下前围板上形成的加强筋部。
[0017]图5是本实施方式的车身下部构造,是从车室侧朝向图1中的向视V方向前方观察
下前围板的俯视图。
[0018]附图标记说明
[0019]1 车辆
[0020]2 下前围板
[0021]2a 下部
[0022]3 底板
[0023]4 通道部
[0024]4a 侧面
[0025]10 加强筋部
[0026]10a 侧面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以下,适当参照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对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同一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在说明方向时,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基本上基于从驾驶者观察的前后、左右或上下来说明。另外,“车宽方向”的含义与“左右方向”相同。
[0028]如图1所示,车辆1具备沿上下方向及车宽方向延伸的下前围板2、底板3及通道部4。另外,车辆1具备设置于下前围板2的上侧并构成前围箱5的一部分的上前围板6。此外,车辆1沿着下前围板2的上缘具备支承未图示的窗玻璃的下端部的窗玻璃下支撑板7。
[0029]下前围板2具有大致垂直的板面状的一般面2p。一般面2p的下部2a以向后方倾斜并在车宽方向上连续的方式延伸设置。下部2a的后端缘与底板3的前缘部3a以在上下方向上重叠的方式连接。
[0030]下前围板2将位于车辆1的前部的动力室E和位于动力室E的后方的乘员室R之间划分开。
[0031]从下前围板2的车宽方向中间部延伸设置有朝向车辆后方突出设置的面板弯曲部20。
[0032]面板弯曲部20具有弯曲面21和与弯曲面21大致正交的纵壁状的左、右的侧面10a、10a。弯曲面21在与一般面2p大致相同的高度位置从位于下前围板2的上部且位于车宽方向中间的平坦部12向车辆后方延伸设置。
[0033]另外,在平坦部12的侧缘与形成下前围板2的垂直面的左、右的一般面2p之间沿着上下方向形成有加强筋部10。
[0034]加强筋部10沿着面板弯曲部20的弯曲面21的左、右两侧缘弯曲,并延伸设置至通道连接部11的后端缘为止。
[0035]如图2所示,加强筋部10在车宽方向上具有规定的宽度尺寸,以向后方或上方鼓凸的方式形成得比平坦部12高(参照图4)。加强筋部10的左、右各外侧的侧面与从左、右方向覆盖面板弯曲部20的下方的侧面10a连续地形成,在上下方向上构成为齐平面。
[0036]面板弯曲部20使得朝向车辆后方的突出尺寸随着从下前围板2的上部趋向下方而逐渐增大。本实施方式的加强筋部10以位于下侧及后方的槽的深度尺寸d2(参照图4)与上侧的垂直部的深度尺寸d1(参照图3)相比逐渐增加(d1<d2)的方式形成。
[0037]并且,如图1所示,平坦部12及加强筋部10延伸设置至通道连接部11为止。在通道
连接部11处,平坦部12及加强筋部10大致水平,与后述的通道部4以在车辆1的前后方向相对的方式连接。因此,平坦部12及加强筋部10以侧面观察时上表面侧随着趋向车辆下方及后方而逐渐变为凹状的方式弯曲形成。
[0038]需要说明的是,右侧的加强筋部10也可以构成为与左侧的加强筋部10为大致相同的构造。在以下的说明中,省略右侧的加强筋部10的说明。
[0039]通道连接部11具有大致水平地形成的上壁面11a和以位于上壁面11a的左、右两侧的方式从面板弯曲部20延伸设置的一对侧面10a、10a。并且,通道连接部11将后视观察呈大致帽型的后端缘与后述的通道部4的前端连接。
[0040]如图1所示,底板3向车辆前后方向及车宽方向延伸设置,形成为使面外方向沿着上下方向的面状。
[0041]在底板3的车宽方向左右中间位置形成有以向上方鼓凸的方式向后方延伸设置的车宽方向截面为大致帽状的通道部4。通道部4具有:左右一对侧面4a;将侧面4a的上端彼此相连的上表面4d;以及形成在侧面4a与上表面4d大致正交的肩部并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棱线4b。其中的棱线4b分别以与形成于通道连接部11的面板弯曲部20的棱线10b位于同一直线上的方式连接。
[0042]并且,通道部4中的上表面4d的前端4c与从下前围板2延伸设置的通道连接部11的上壁面11a连接。
[0043]另外,通道部4的各侧面4a构成为,在前端4c处与通道连接部11的各侧面10a连接,并使侧面10a在上下方向及车辆前后方向上连续。
[0044]此外,加强筋部10的棱线10b以与通道部4的棱线4b连续的方式形成。
[0045]本实施方式的通道部4以分别沿着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棱线4b、4b的方式具有加强部件30、30。加强部件30的长度方向沿着车辆前后方向,车宽方向的截面形状分别形成为大致L字状。
[0046]各加强部件30的棱线与通道部4的棱线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身下部构造,其特征在于,包括:下前围板,其沿上下方向及车宽方向延伸设置;底板,其与所述下前围板的下部连接,并沿车辆前后方向及车宽方向延伸设置;以及通道部,其在所述底板的车宽方向中间位置以向上方鼓凸的方式向后方延伸设置,所述下前围板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设置并向后方鼓凸的加强筋部,所述加强筋部的侧面与所述通道部的侧面在上下方向上连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下部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筋部的棱线与所述通道部的棱线连续。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下部构造,其特征在于,还具备:上前围板,其设置于所述下前围板的上侧,构成前围箱的一部分;以及窗玻璃下支撑板,其支承窗玻璃的下端部,所述加强筋部的上端延伸至所述下前围板的上缘,在所述下前围板的上缘具有向上方且车辆后方倾斜的倾斜凸缘,所述倾斜凸缘与所述上前围板及所述窗玻璃下支撑板以重叠的方式接合。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下部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倾斜凸缘、所述上前围板及所述窗玻璃下支撑板借助粘接剂接合。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下部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筋部的上端在向上方且向前方倾斜后与向上方且向后方倾斜的所述倾斜凸缘连续。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下部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窗玻璃下支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川端慎太郎吉冈秀真福田卓史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