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压缩举升越障电线巡检机器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424138 阅读:4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03 11:2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压缩举升越障电线巡检机器人。传动控制箱固定在采集箱中间,在传动控制箱的前后两侧通过机械臂与两个可压缩式行走机构相连接。两个可压缩式行走机构前后间隔地处于输电线上,传动控制箱经输入电机正反转在内部通过多层齿轮的传递可依次控制单侧机械臂转动以调整行走机构高度以此实现机器人越障。本机器人结构较为巧妙,控制箱仅用一个电机可控制前后机械臂依次行走。机器人电机采用少,成本低。行走机构采用前后主从驱动轮,保证越障时机器人稳定巡检,且两轮轮距可压缩调整,可实现不同环境下的越障,整体重量轻,具有高续航能力。能很好的使机器人在电线上顺利行走,实现对电线的巡检工作,具有普适性好及工作效率高,危险系数低等优点。危险系数低等优点。危险系数低等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压缩举升越障电线巡检机器人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电力电线巡检领域的一种巡检机器人,具体涉及一种可压缩举升越障电线巡检机器人。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国家发展迅速,经济建设取得重大进步,国民生活水平提高,各种家用电器普及,国内电力供给需求扩大。国内电力工业也取得更好的发展,电网的输线路有过去的单回线,小容量线路向多回线,大容量线路转变。
[0003]在现当今的国家电力网络规划中,多回线与大容量线路的发展过程中,电缆的应用十分广泛,但在输电线的长时间工作过程中,会长期受到外界恶劣,甚至极端环境的损害,如高温,大风,雨雪等天气。在此情况下电线将会加速老化,腐蚀,破损,使用寿命将会急剧减少,将会出现漏电,断电,甚至断线等情况。往往会严重影响电力运输,并且产生安全隐患,可能会出现较大的事故情况造成人员伤亡。电线电路的巡检是十分重要问题,必须要定期对于输电线进行检测,保证输电线的正常工作。在巡检过程中,输电线上具有障碍物时,如何规避越障进行巡检一直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难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对输电线巡检机器人的越障系统进行设计,使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压缩举升越障电线巡检机器人,其特征在于,包括可压缩式行走机构、数据采集箱(3)、机械臂(9)和传动控制箱,传动控制箱固定安装在数据采集箱(3)上,传动控制箱设置在输电线(1)下方,两个可压缩式行走机构前后间隔地设置在输电线(1)上并沿着输电线(1)上行走,两个可压缩式行走机构分别通过对应的机械臂(9)与传动控制箱的前部和后部相连;一个可压缩式行走机构遇障时,传动控制箱通过控制对应机械臂(9)来举升当前可压缩式行走机构,使得当前可压缩式行走机构与输电线(1)分离,另一个可压缩式行走机构继续行走,当前可压缩式行走机构越过障碍物后回落至输电线(1)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压缩举升越障电线巡检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控制箱包括输入电机(11)、传动控制箱本体(14)、输入齿轮(16)、前驱动组件和后驱动组件,传动控制箱本体(14)固定安装在数据采集箱(3)上,输入电机(11)固定安装在传动控制箱本体(14)侧面的数据采集箱(3)上;前驱动组件、输入齿轮(16)和后驱动组件分别设置在传动控制箱本体(14)内的前部、中部以及后部,输入电机(11)的输出轴与输入齿轮(16)同轴连接,前驱动组件和后驱动组件均与输入齿轮(16)相连,前驱动组件通过对应机械臂与前可压缩式行走机构相连,后驱动组件通过对应机械臂与后可压缩式行走机构相连。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可压缩举升越障电线巡检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驱动组件和后驱动组件的结构相同且关于输入齿轮(16)对称布置,前驱动组件包括第一减速齿轮(17)、第一输出齿轮(18)、第一变位齿轮(19)和第一弹簧发条(20);输入齿轮(16)前方的传动控制箱本体(14)中依次设置有第一减速齿轮(17)和第一输出齿轮(18),输入齿轮(16)与第一减速齿轮(17)啮合形成第一输入齿轮副,第一输出齿轮(18)的齿轮轴的两端分别伸出传动控制箱本体(14)的两侧面后与对应机械臂(9)的一端固连,与第一输出齿轮(18)相连的两个机械臂(9)的另一端分别与前可压缩式行走机构的两侧相连;第一输出齿轮(18)的齿轮盘两侧的齿轮轴外的传动控制箱本体(14)均设置有发条安装壳,第一弹簧发条(20)的一端固定安装在第一输出齿轮(18)对应的齿轮轴上,第一弹簧发条(20)的另一端安装在发条安装壳内;传动控制箱本体(14)前部的两侧面均开有变位槽,第一变位齿轮(19)的齿轮轴分别安装在传动控制箱本体(14)对应的变位槽中;第一变位齿轮(19)设置在第一输出齿轮(18)和第一减速齿轮(17)之间,第一减速齿轮(17)始终与第一变位齿轮(19)啮合形成第一减速变位齿轮副,第一变位齿轮(19)处于对应变位槽的一端时,第一变位齿轮(19)与第一输出齿轮(18)不啮合,第一变位齿轮(19)被第一减速齿轮(17)带动处于对应变位槽的另一端时,第一变位齿轮(19)与第一输出齿轮(18)啮合形成第一输出齿轮副;输入电机(11)驱动输入齿轮(16)正转时,带动第一输入齿轮副和第一减速变位齿轮副,第一减速变位齿轮副带动第一变位齿轮(19)从对应变位槽的一端运动到另一端,使得第一变位齿轮(19)与第一输出齿轮(18)啮合形成第一输出齿轮副,第一输出齿轮(18)...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班代常路唐晓宇董源王欣杰冯长水程智鑫陈顺超苏科源刘泽龙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