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母线槽及冷却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5420962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03 11:2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母线槽领域,具体涉及智能母线槽及冷却方法,包括多个本体和冷却内管,每个本体的两侧均设置有散热板,冷却内管通过导热硅脂与冷却内管的一侧贴合导热,每个冷却内管远离本体的一侧均设置有冷却外管,该智能母线槽,通过设置冷却内管,再通过供水机构对冷却内管进行供入冷水,进而对母线槽进行冷却,避免母线槽电阻增加,并且通过设置冷却外管和水路转换机构,在母线槽局部温度过度升高时,通过冷却外管对冷水进行输送,避免在运送过程中,冷量的消耗,并且在通过水路转换机构,在即将遇到待冷却的母线槽时,能够将冷却外管内的冷水切换至冷却内管,对过度升温的母线槽进行快速冷却,避免出现过度升温,而造成的炸裂情况。况。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智能母线槽及冷却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母线槽领域,具体涉及智能母线槽及冷却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在母线槽进行使用时,由于工作载荷不同,会出现母线槽过度发热的情况发生,而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母线槽本身的散热板进行散热已经无法解决,若是不及时进行散热,会出现母线槽内铜板温度升高,使得电阻增大的情况,并且由于在遇到其中一节母线槽内短路时,若不及时进行快速散热,还将会发生炸裂的情况,危机整条线路的连接固定。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智能母线槽及冷却方法。
[0004]为达此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提供智能母线槽,包括多个本体和冷却内管,每个本体的两侧均设置有散热板,冷却内管通过导热硅脂与冷却内管的一侧贴合导热,每个冷却内管远离本体的一侧均设置有冷却外管,两个相邻的冷却内管和冷却外管之间通过水路转换机构连接,最始端的冷却内管和冷却外管均与供水机构连接,最末端的冷却内管和冷却外管均与回水机构连接;当需要对多个本体均进行冷却时,供水机构沿着多个冷却内管输送冷水;冷却内管通过导热硅脂对本体上的散热板进行冷却;当需要对其中一个本体进行冷却时,供水机构沿着多个冷却外管输送冷水,在输送的冷水即将遇到需要冷却的本体时,水路转换机构对水路进行切换,将原本沿着冷却外管输送的冷水切换至沿着冷却内管输送。
[0005]进一步的,水路转换机构包括第一插管、两个第一闸板、第一直线推动器和闸管,导水管的两端分别与两个闸管内部联通,每个闸管上均设置有与冷却内管和冷却外管连接的两个第一插管,第一闸板位于闸管内,第一闸板固定安装于第一直线推动器的输出端;当需要将原本沿着冷却外管流动的冷水至冷却内管时,靠近供水机构一侧的第一直线推动器水平推动第一闸板对内侧的第一插管阻挡,另一侧的第一直线推动器对外侧的第一插管阻挡,每个本体上均设置有用于对其温度进行检测的温度传感器;当需要沿着冷却内管进行输送流动的冷水时,两个第一闸板均对外侧的第一插管进行阻挡;当需要沿着冷却外管进行输送流动的冷水时,两个第一闸板均对内侧的第一插管进行阻挡。
[0006]进一步的,每两个本体之间通过母线连接器连接,导水管的一侧外缘与母线连接器贴合。
[0007]进一步的,供水机构包括蓄水箱、两个水泵和导升水管,两个导升水管的一端分别与最始端的冷却内管和冷却外管的一端连接,两个水泵的出水口与两个导升水管的进水口连接,两个水泵的进水口通过管道与蓄水箱内部连接。
[0008]进一步的,回水机构包括回水箱和两个导降水管,两个导降水管的一端分别与最末端的冷却内管和冷却外管的一端连接,回水箱用于对沿着导降水管排出的水进行收集。
[0009]进一步的,冷却外管与冷却内管贴合的侧面设置有多个第二插管,多个第二插管插设于冷却内管内,使得冷却内管与冷却外管内部联通,冷却外管上设置有用于对多个第二插管堵塞的堵塞机构,两个导升水管和两个导降水管上均设置有闸门。
[0010]进一步的,堵塞机构包括第二直线推动器、铰接杆、导柱、导座和堵塞盖板,堵塞盖板盖设于多个第二插管,导柱的一端与堵塞盖板固定连接,导柱的另一端与铰接杆的一端铰接,铰接杆的另一端与第二直线推动器的输出端铰接,导座固定安装于冷却外管内部,导柱与导座滑动连接,堵塞盖板上设置有多个用于避让缺口,在第二直线推动器的输出端推出,避让缺口盖设于第二插管,可使冷却内管内的冷水能够沿着第二插管进入冷却外管。
[0011]进一步的,闸门包括包括第三直线推动器和安装于第三直线推动器输出端的第二闸板,第二闸板插设于导升水管内。
[0012]智能母线槽的冷却方法,包括以下方式:控制方式一:供水机构对冷却内管内进行供水,使得冷却内管对本体进行冷却;控制方式二:供水机构对冷却外管内部进行供水,在遇到需要冷却的本体时,通过水路转换机构对水流的流向进行切换,使得冷水进入到冷却内管内,使得冷却内管对本体进行冷却;控制方式三:在需要进行蓄水冷却时,通过关闭控制冷却外管内水流流进和流出的两个闸门,再对冷却内管管道尾部的闸门进行预关闭,留下部分间隙,再控制堵塞机构打开,再对冷却内管内部进行供水,使得冷水填满冷却内管和冷却外管内,填满后,再关闭控制冷却内管内水流流进和流出的两个闸门进行关闭。
[0013]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该智能母线槽,通过设置冷却内管,再通过供水机构对冷却内管进行供入冷水,进而对母线槽进行冷却,避免母线槽电阻增加,并且通过设置冷却外管和水路转换机构,在母线槽局部温度过度升高时,通过冷却外管对冷水进行输送,避免在运送过程中,冷量的消耗,并且在通过水路转换机构,在即将遇到待冷却的母线槽时,能够将冷却外管内的冷水切换至冷却内管,对过度升温的母线槽进行快速冷却,避免出现过度升温,而造成的炸裂情况。
[0014]并且,通过控制器对所有的温度传感器对温度进行计算,计算的方式为,对所有超过正常温度的范围进行叠加,根据叠加的温度,进而改变供水机构的供水速度,进而减少冷水的使用,即,降低成本。
[0015]并且通过水路转换机构对水路切换至能够与冷却内管连接的位置,进而使得冷却内管对本体进行冷却,不需要冷却时,通过水路转换机构对水路切换,使得水路进入冷却外管内,绕过不需要冷却的管道,减少冷量的损失。
[0016]且在遇到母线槽升高温度较低时,可进行蓄水冷却,通过关闭控制冷却外管内水流流进和流出的两个闸门,再对冷却内管管道尾部的闸门进行预关闭,留下部分间隙,再控制堵塞机构打开,再对冷却内管内部进行供水,使得冷水填满冷却内管和冷却外管内,填满后,再关闭控制冷却内管内水流流进和流出的两个闸门进行关闭,进而实现蓄水冷却。
附图说明
[00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0018]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局部立体结构分解示意图一;图3为图1的A处局部放大图;图4为水路转换机构的透视图;图5为水路转换机构、多个状态下的局部立体结构示意图;图6为供水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7为回水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的局部立体结构分解示意图二;图9为堵塞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0为图9的B处局部放大图;图11为闸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中:1

本体;2

冷却内管;3

冷却外管;3a

第二插管;4

水路转换机构;4a

第一闸板;4b

第一直线推动器;4c

闸管;4d

导水管;4e

第一插管;5

供水机构;5a

蓄水箱;5b

水泵;5c

导升水管;6

回水机构;6a

导降水管;6b

回水箱;7

堵塞机构;7a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智能母线槽,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本体(1)和冷却内管(2),每个本体(1)的两侧均设置有散热板,冷却内管(2)通过导热硅脂与冷却内管(2)的一侧贴合导热,每个冷却内管(2)远离本体(1)的一侧均设置有冷却外管(3),两个相邻的冷却内管(2)和冷却外管(3)之间通过水路转换机构(4)连接,最始端的冷却内管(2)和冷却外管(3)均与供水机构(5)连接,最末端的冷却内管(2)和冷却外管(3)均与回水机构(6)连接;当需要对多个本体(1)均进行冷却时,供水机构(5)沿着多个冷却内管(2)输送冷水;冷却内管(2)通过导热硅脂对本体(1)上的散热板进行冷却;当需要对其中一个本体(1)进行冷却时,供水机构(5)沿着多个冷却外管(3)输送冷水,在输送的冷水即将遇到需要冷却的本体(1)时,水路转换机构(4)对水路进行切换,将原本沿着冷却外管(3)输送的冷水切换至沿着冷却内管(2)输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母线槽,其特征在于,水路转换机构(4)包括第一插管(4e)、两个第一闸板(4a)、第一直线推动器(4b)和闸管(4c),导水管(4d)的两端分别与两个闸管(4c)内部联通,每个闸管(4c)上均设置有与冷却内管(2)和冷却外管(3)连接的两个第一插管(4e),第一闸板(4a)位于闸管(4c)内,第一闸板(4a)固定安装于第一直线推动器(4b)的输出端;当需要将原本沿着冷却外管(3)流动的冷水至冷却内管(2)时,靠近供水机构(5)一侧的第一直线推动器(4b)水平推动第一闸板(4a)对内侧的第一插管(4e)阻挡,另一侧的第一直线推动器(4b)对外侧的第一插管(4e)阻挡,每个本体(1)上均设置有用于对其温度进行检测的温度传感器;当需要沿着冷却内管(2)进行输送流动的冷水时,两个第一闸板(4a)均对外侧的第一插管(4e)进行阻挡;当需要沿着冷却外管(3)进行输送流动的冷水时,两个第一闸板(4a)均对内侧的第一插管(4e)进行阻挡。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智能母线槽,其特征在于,每两个本体(1)之间通过母线连接器连接,导水管(4d)的一侧外缘与母线连接器贴合。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智能母线槽,其特征在于,供水机构(5)包括蓄水箱(5a)、两个水泵(5b)和导升水管(5c),两个导升水管(5c)的一端分别与最始端的冷却内管(2)和冷却外管(3)的一端连接,两个水泵(5b)的出水口与两个导升水管(5c)的进水口连接,两个水泵(5b)的进水口通过管道与蓄水箱(5a)内部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蒋诗敏方军韦谦何伟
申请(专利权)人:纳图镇江母线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