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市政道路局部加固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412735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03 11:09
本申请属于道路加固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市政道路局部加固结构,包括路面以及设置在路面上表面的裂缝,其特征是:所述路面的上表面设置有钢板,所述钢板的上表面设置有防护块,所述防护块的底面开设有安装槽,所述防护块相对的两个侧壁上均设置有固定块,所述防护块靠近固定块的两个侧壁均开设有燕尾槽,两个所述固定块靠近防护块的侧壁上均设置有燕尾块,所述燕尾块与临近的燕尾槽滑动连接,两个所述固定块远离防护块的侧壁与其上表面相交的棱边上均开设有第一倾斜面,所述安装槽内安装有用于减少车辆路过时裂缝受到压力的第一缓冲组件。本申请具有缓解道路交通压力的效果。本申请具有缓解道路交通压力的效果。本申请具有缓解道路交通压力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市政道路局部加固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道路加固
,特别涉及一种市政道路局部加固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目前,随着交通负荷的增大,市政道路在经过一定年限的使用后,其结构性能会不断的退化,尤其是大型货车通行较多的水泥道路,长期使用后,路面极易翻浆出现坑洞,导致市政道路破坏,给行车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同时降低了市政道路行车的舒适性,这样就需要对出现坑洞的部分进行局部修补加固,避免坑洞部分对行车产生影响产生安全隐患。
[0003]在公开号为CN206956481U的中国技术专利中公开了一种市政道路局部加固结构,包括砂砾垫层,土工格室基层和沥青面层。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采用沙砾垫层,使路基处于干燥,中湿状态,提高水稳定性,采用土工格室基层,具有良好的整体连续性,较高的抗拉强度,增加了道路的承载力,侧限能力高,有效抵抗路基纵向两侧的不均匀沉降,延长道路的使用寿命,采用沥青面层,表面平整,无接缝,行车舒适性好,噪音小,且道路修复和养护成本低。另外,此市政道路局部加固结构施工方法简单,简化施工工序,提高施工效率,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000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专利技术人认为存在以下缺陷:当道路出现缝隙时,上述装置通过局部加固结构对道路进行修补,此时道路需等待一段时间方可重新投入使用,不利于缓解道路的交通压力。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市政道路局部加固结构。
[0006]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市政道路局部加固结构,包括路面以及设置在路面上表面的裂缝,其特征是:所述路面的上表面设置有钢板,所述钢板的上表面设置有防护块,所述防护块的底面开设有安装槽,所述防护块相对的两个侧壁上均设置有固定块,所述防护块靠近固定块的两个侧壁均开设有燕尾槽,两个所述固定块靠近防护块的侧壁上均设置有燕尾块,所述燕尾块与临近的燕尾槽滑动连接,两个所述固定块远离防护块的侧壁与其上表面相交的棱边上均开设有第一倾斜面,所述安装槽内安装有用于减少车辆路过时裂缝受到压力的第一缓冲组件,所述安装槽内设置有用于减少车辆路过时裂缝受到压力的第二缓冲组件。
[000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工作人员对路面上的裂缝修补完成后,工作人员需将钢板放置在路面上。进一步的,工作人员需将防护块放置在钢板的上表面,并使两个燕尾块与燕尾槽相互连接,从而使防护块与两个固定块相互连接,从而提高了防护块的稳定性。当车辆通过防护块时,防护块将来自车辆的作用力传递至第一缓冲组件,进而使第一缓冲组件将作用力传递至第二缓冲组件,从而使第二缓冲组件将作用力传递至路面上,进而降低了修补后的裂缝重新损坏的概率,从而缓解了道路的交通压力。
[0008]进一步的,所述安装槽的内顶壁上开设有第一转动槽,所述第一缓冲组件包括设
置在钢板上表面的滑杆、滑动设置在滑杆侧壁上的第一滑块、一端转动设置在第一转动槽内的第一转动棒、设置在第一转动棒另一端的转动轴、一端转动设置在转动轴上的第二转动棒以及一端固定设置在第一滑块底面的第一弹簧,所述第一滑块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二转动槽,所述第二转动棒的另一端转动设置在第二转动槽内。
[000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车辆经过防护块时,防护块受到来自车辆的作用力,进而使第一转动棒由于防护块的形变而向下运动,从而使转动轴以及第二转动棒在车辆的作用下向下运动,进而使第一滑块在第二转动棒的作用下沿滑杆滑动,从而减小了修补后裂缝受到的作用力,进而降低了修补后的裂缝受损的概率。
[0010]进一步的,所述钢板的上表面开设有滑槽,所述第二缓冲组件包括固定设置在钢板上表面的套筒、一端固定在第一滑块底面的套杆、一端转动设置在套杆侧壁上的连接棒以及与滑槽滑动连接的第二滑块,所述套杆的侧壁上开设有安置槽,所述连接棒的一端转动设置在安置槽内,所述第二滑块的上表面开设有容纳槽,所述连接棒的另一端转动设置在容纳槽内。
[00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第一滑块向靠近钢板的方向滑动时,套杆在滑块的作用下向下滑动,进而使连接棒在套杆的作用下向下运动,从而使第二滑块在连接棒的作用下沿滑槽滑动,进而使防护块受到来自车辆的作用力均匀的传递至钢板表面,从而进一步降低了修补后的裂缝受损的概率。
[0012]进一步的,所述安装槽的侧壁上开设有两个相互对称的限位槽,所述限位槽内滑动设置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远离限位槽的侧壁与第二转动棒相互固定。
[00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限位槽与第二转动棒的运动轨迹重合,当第二转动棒滑动在限位槽内时,限位槽的内壁对第二转动棒进行支撑,从而提高了第二转动棒的稳定性,进而降低了第二转动棒受到外力时晃动的概率。
[0014]进一步的,所述防护块的底面设置有固定杆,所述钢板的上表面开设有固定孔,所述固定孔的侧壁上开设有收纳槽,所述收纳槽内滑动连接有收纳杆,所述收纳杆远离固定孔的一端设置有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的另一端设置在收纳槽远离固定孔的侧壁上,所述收纳杆的上表面与其靠近固定杆的侧壁相交的棱边上开设有第二倾斜面,所述固定杆靠近收纳杆的侧壁上开设有收纳杆相互匹配的固定槽。
[00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工作人员安装防护块时,工作人员需使固定杆与固定孔正对,并向下滑动固定杆,从而使固定杆移动至固定孔内。进一步的,固定杆与第二倾斜面接触,从而使收纳杆在收纳槽内向远离固定杆的方向滑动。当收纳杆与固定槽正对时,收纳杆在第二弹簧的作用下移动至固定槽内,从而使收纳杆与固定杆相互固定,进而使防护块与钢板相互固定。
[0016]进一步的,所述钢板的侧壁上开设有安置孔,所述安置孔内转动连接有螺旋杆,所述收纳杆远离固定杆的侧壁上固定连接有固定绳,所述固定绳的另一端延伸至安置孔内并缠绕在螺旋杆上。
[00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工作人员需使收纳杆与固定杆相互分离时,工作人员需转动螺旋杆,从而使固定绳缠绕在螺旋杆上,进而使收纳杆在固定绳的作用下向远离固定杆的方向滑动,从而使收纳杆与固定杆相互分离,进而降低了工作人员的操作难度。
[0018]进一步的,所述螺旋杆的另一端设置有用于降低工作人员转动螺旋杆难度的摇
臂。
[00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降低了工作人员转动螺旋杆难度,进而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难度,从而提高了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
[0020]进一步的,所述滑杆的上表面设置有用于阻挡第一滑块的阻挡块。
[00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降低了第一滑块与滑杆相互分离的概率,从而提高了装置的稳定性。
[0022]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23]1、本申请中,当工作人员对路面上的裂缝修补完成后,工作人员需将钢板放置在路面上。进一步的,工作人员需将防护块放置在钢板的上表面,并使两个燕尾块与燕尾槽相互连接,从而使防护块与两个固定块相互连接,从而提高了防护块的稳定性。当车辆通过防护块时,防护块将来自车辆的作用力传递至第一缓冲组件,进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市政道路局部加固结构,包括路面(1)以及设置在路面(1)上表面的裂缝(11),其特征是:所述路面(1)的上表面设置有钢板(12),所述钢板(12)的上表面设置有防护块(2),所述防护块(2)的底面开设有安装槽(3),所述防护块(2)相对的两个侧壁上均设置有固定块(21),所述防护块(2)靠近固定块(21)的两个侧壁均开设有燕尾槽(31),两个所述固定块(21)靠近防护块(2)的侧壁上均设置有燕尾块(22),所述燕尾块(22)与临近的燕尾槽(31)滑动连接,两个所述固定块(21)远离防护块(2)的侧壁与其上表面相交的棱边上均开设有第一倾斜面(23),所述安装槽(3)内安装有用于减少车辆路过时裂缝(11)受到压力的第一缓冲组件(4),所述安装槽(3)内设置有用于减少车辆路过时裂缝(11)受到压力的第二缓冲组件(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市政道路局部加固结构,其特征是:所述安装槽(3)的内顶壁上开设有第一转动槽(32),所述第一缓冲组件(4)包括设置在钢板(12)上表面的滑杆(41)、滑动设置在滑杆(41)侧壁上的第一滑块(42)、一端转动设置在第一转动槽(32)内的第一转动棒(43)、设置在第一转动棒(43)另一端的转动轴(44)、一端转动设置在转动轴(44)上的第二转动棒(45)以及一端固定设置在第一滑块(42)底面的第一弹簧(46),所述第一滑块(42)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二转动槽(33),所述第二转动棒(45)的另一端转动设置在第二转动槽(33)内。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市政道路局部加固结构,其特征是:所述钢板(12)的上表面开设有滑槽(34),所述第二缓冲组件(5)包括固定设置在钢板(12)上表面的套筒(51)、一端固定在第一滑块(42)底面的套杆(52)、一端转动设置在套杆(52)侧壁上的连接棒(53)以及与滑槽(34)滑动连接的第二滑块(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明明张亮亮肖寒梅李茂然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牧林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