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体用电极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407223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03 11:01
一种生物体用电极,具备极化性电极层和层叠于上述极化性电极层上的非极化性电极层,上述非极化性电极层含有树脂、银和担载于二氧化硅的氯化银,上述银的含量相对于上述树脂100质量份为150~300质量份,上述银与上述氯化银的含量的比率为97:3~95:5,上述非极化性电极层的厚度为3~5μm。层的厚度为3~5μm。层的厚度为3~5μ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生物体用电极
[0001]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0002]本申请要求日本特愿2020

044436号的优先权,通过引用导入本申请说明书的记载。


[0003]本专利技术涉及生物体用电极。

技术介绍

[0004]以往,作为生物体用电极,使用具备极化性电极层和非极化性电极层的电极,上述非极化性电极含有银和氯化银。
[0005]上述生物体用电极在心电图检查等中贴附于患者使用。此时,生物体用电极有时以贴附于患者的状态进行X射线图像的拍摄。因此,为了不使上述生物体用电极映入X射线图像中,优选银的量少,X射线透射性提高。另外,从廉价地制造生物体用电极的方面考虑,也优选银的量少。
[0006]作为这样的生物体用电极,例如,专利文献1中,已知有通过印刷、蒸镀等方法,在极化性电极层上具备以几μm的厚度形成有银/氯化银的薄膜的非极化性电极层的电极。
[0007]另外,为了进一步减少银/氯化银的量,已知有具备利用银/氯化银分散于树脂而得到的树脂组合物形成的非极化性电极层的生物体用电极。作为这样的生物体用电极,例如,在专利文献2中记载了具有利用含有树脂、银/氯化银粒子和碳粒子的导电性涂料形成的非极化性电极层(高多孔性最上方导电层)的电极。由此,通过使非极化性电极层成为高多孔性,能够以低含量的银/氯化银粒子显示所要求的电特性。
[0008]现有技术文献
[0009]专利文献
[0010]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5

95922号公报
[0011]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10

248820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12]然而,现有技术的生物体用电极具有银含量的减少不充分,特别是X射线透射性不充分的问题。另一方面,在现有技术的方法中存在若想要实现银含量的减少则生物体用电极的电性能下降的问题。例如,用使用碳粒子的方法制造的生物体用电极存在非极化性下降使电性能变得不充分的问题,例如,有时无法充分满足美国标准规格(ANSI/AAMI EC12:2000/(R)2010)。
[0013]鉴于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课题在于提供银的含量减少且电性能优异的生物体用电极。
[0014]本专利技术的生物体用电极具备极化性电极层和层叠于上述极化性电极层上的非极化性电极层,
[0015]上述非极化性电极层含有树脂、银和担载于二氧化硅的氯化银,
[0016]上述银的含量相对于上述树脂100质量份为150~300质量份,
[0017]上述银与上述氯化银的含量的比率为97:3~95:5,
[0018]上述非极化性电极层的厚度为3~5μm。
[0019]另外,本专利技术的生物体用电极中,上述二氧化硅的含量相对于上述树脂100质量份优选为20~50质量份。
[0020]另外,本专利技术的生物体用电极中,上述极化性电极层的厚度优选为5~10μm。
附图说明
[0021]图1是表示一个实施方式的生物体用电极的截面结构的示意图。
[0022]图2是将实施例的表1所示的结果图表化的图。
[0023]图3是将实施例的表3所示的结果图表化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生物体用电极进行说明。
[0025]本实施方式的生物体用电极1是为了获取心电图、脑电波、肌电图等的生物体信息而使用的。因此,生物体用电极1优选充分满足美国标准规格(ANSI/AAMI EC12:2000/(R)2010)。例如,生物体用电极1的阻抗(以下也称为ACZ)优选为2000Ω以下,更优选为1000Ω以下,进一步优选为750Ω以下。另外,生物体用电极1的除颤负荷后的极化(成为非极化性的指标,以下也称为SDR/DCO)优选为100mV以下,更优选为20mV以下。另外,生物体用电极1优选具备保管稳定性,例如,优选在温度57℃的条件下经过5周以上或10周以上也能够维持上述的电性能。此外,生物体用电极1以与上述生物体信息的获取并行在拍摄X射线图像时也可适当地使用的方式构成。
[0026]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生物体用电极1具备片状的基材10和电极层20,该电极层20层叠于基材10的一个表面,且用于检测来自生物体的电信号。生物体用电极1是在电极层20上连接引线30而使用的。
[0027]基材10通常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制的电绝缘性膜形成。在此,电绝缘性膜是指体积电阻率为1
×
10
13
Ω
·
cm以上的膜。基材10的厚度通常设定为5~100μm。
[0028]引线30可以使用一直以来公知的引线。引线30例如可以由金属导体和覆盖该金属导体的被覆材料构成。另外,为了使引线30不易映入X射线图像,优选代替金属导体,使引线30的导体成为由导电性的碳纤维成束而构成的导体。引线30的一端部的导体与电极层20电连接。
[0029]电极层20具有形成于基材10的一个表面的极化性电极层22、形成于极化性电极层22的一个表面的非极化性电极层24、以及形成于非极化性电极层24的一个表面的导电性凝胶层26。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非极化性电极层24与导电性凝胶层26之间配置引线30。
[0030]在本实施方式中,极化性电极层22由石墨和/或碳粉分散于树脂而得的碳糊形成。
[0031]极化性电极层22的厚度通常为2~100μm。从充分减少生物体用电极1的ACZ的观点考虑,极化性电极层22的厚度优选为5μm以上。另外,从廉价地制造生物体用电极1的观点考虑,极化性电极层22的厚度优选为10μm以下。
[0032]非极化性电极层24含有树脂、银和担载于二氧化硅的氯化银。即,非极化性电极层24是将银和担载氯化银的二氧化硅分散于树脂而得的树脂组合物通过印刷、转印或涂覆等被覆在极化性电极层22的一个表面上而形成的。应予说明,以下,有时将担载于二氧化硅的氯化银称为氯化银担载二氧化硅。
[0033]非极化性电极层24的厚度优选大于2μm且小于8μm,更优选为3~5μm。由此,能维持生物体用电极1的电性能且生物体用电极1的X射线透射性也优异。
[0034]极化性电极层22和非极化性电极层24的厚度是通过利用扫描式电子显微镜(SEM)的截面观察算出平均厚度。作为具体的测定方法,例如,可举出下述方法:从生物体用电极1剥离导电性凝胶层26,利用切片机等从电极层20切下切片,利用SEM以倍率10000倍以下进行该切片的截面观察,测定极化性电极层22和非极化性电极层24的任意多个位置(例如9个位置)的厚度,将测定的厚度的算术平均值作为平均厚度。
[0035]作为上述树脂,例如,可举出聚苯乙烯树脂、聚酯树脂、聚氨酯树脂、丙烯酸树脂、醇酸树脂、苯氧树脂、丁醛树脂或聚乙烯醇树脂等热塑性树脂。
[0036]作为上述银,可使用银粉。上述银粉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定,优选为球状、鳞片状。另外,银粉优选利用硬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生物体用电极,具备极化性电极层和层叠于所述极化性电极层上的非极化性电极层,所述非极化性电极层含有树脂、银和担载于二氧化硅的氯化银,所述银的含量相对于所述树脂100质量份为150~300质量份,所述银与所述氯化银的含量的比率为97:3~9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森田崇斋藤龙也
申请(专利权)人:拓自达电线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