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道路交界处防沉降支撑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402284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29 19: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道路交界处防沉降支撑结构,所述底座的顶部设置有放置槽。所述放置槽的内部相对设置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侧壁分别设置有伸缩机构,所述伸缩机构的输出端设置有位于放置槽内部并可沿着放置槽移动的活动板,所述活动板的侧壁设置有多个活动套,所述活动套的内部设置有部分伸入活动套并且可沿着活动套移动的连接头,所述连接头伸出活动套的一端设置有卡板,所述调节组件包括设置于底座顶部的转动电机和设置于转动电机输出端的气缸,所述测试器设置于气缸的输出端,通过伸缩机构的作用,可以将线路板折边处不同的工位进行固定,使得测试过程线路板能够保持稳定,便于测试。便于测试。便于测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道路交界处防沉降支撑结构


[0001]本技术属于道路交界处防沉降支撑结构
,尤其涉及一种道路交界处防沉降支撑结构。

技术介绍

[0002]道路工程是指以道路为对象而进行的规划、设计、施工、养护与管理工作的全过程及其所从事的工程实体,同其他任何门类的土木工程一样,道路工程具有明显的技术、经济和管理方面的特性,路基是轨道或者路面的基础,是经过开挖或填筑而形成的土工构筑物,路基的主要作用是为轨道或者路面铺设及列车或行车运营提供必要条件,并承受轨道及机车车辆或者路面及交通荷载的静荷载和动荷载,同时将荷载向地基深处传递与扩散,在道路工程中,软土路基与正常路基的交界点是整段公路最薄弱的部分,在运营使用过程中,此位置也较容易沉降。
[0003]原有在软土路基与正常路基交界处的施工过程中,缺少对交界处路段的防护处理,在后续投入使用后,难以保证稳定。

技术实现思路

[0004]基于上述背景,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道路交界处防沉降支撑结构,该线路板主板测试机为可调节的多角度测试结构,并且可以对不同工位的线路板进行固定和定位,使得测试更加精准。
[0005]为实现以上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
[0006]一种道路交界处防沉降支撑结构,其包括:
[0007]道路原地基,所述道路原地基的顶部设置有道路基层结构,所述道路基层结构包括设置于道路原地基顶部的道路固定板和设置于道路固定板顶部的道路碎石层;
[0008]软土原地基,所述软土原地基的顶部设置有软土基层结构,所述软土基层结构包括设置于软土原地基顶部的软土固定板和设置于软土固定板顶部的软土层;
[0009]连接结构,所述连接结构包括分别设置于道路碎石层和软土层内部的下梁、设置于下梁之间的下连接杆、分别设置于下梁顶部的支撑杆、分别设置于支撑杆顶部且与下梁平行的上梁、设置于上梁之间的上连接杆和设置于所述上梁顶部且铺设于沥青层上方的固定层;
[0010]沥青层,所述沥青层铺设于道路碎石层和软土层的顶部的且将上梁和上连接杆包裹;
[0011]弹性层,所述弹性层铺设置于沥青层的上方且将固定层包裹。
[0012]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其中,所述道路碎石层和软土层之间设置有填充槽,所述下梁横穿所述填充槽且部分位于填充槽的内部。
[0013]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其中,所述下连接杆位于填充槽的内部,所述填充槽的内部填充有将下连接杆以及部分下梁包裹的混凝土。
[0014]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其中,两个所述下梁的底部分别设置有插桩,一个所述插桩的底部从道路固定板插入道路原地基,另一个所述插桩的底部从软土固定板插入软土原地基的内部。
[0015]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其中,所述插桩的顶部设置有焊接层,所述焊接层分别嵌入道路固定板和软土固定板的内部。
[0016]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其中,所述上梁和下梁的侧壁均设置有活动孔,所述上连接杆和下连接杆均穿过活动孔后通过焊接与上梁和下梁之间固定连接。
[0017]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其中,所述弹性层的底部相对设置有与固定层连接的折边,所述折边与所述固定层之间设置有防水层。
[0018]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9]该种道路交界处防沉降支撑结构的连接结构中上连接杆和下接杆的设置,能够将道路碎石层和软土层进行连接,并且通过上梁和下梁的设置,保持上连接杆和下连接杆的稳定性,通过固定层的设置,进一步提高支撑杆抗压能力,提高连接结构的强度,进而防止道路碎石层和软土层下沉,提高道路交界处与软土之间为稳定,降低沉降风险。
附图说明
[002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它的附图。
[0021]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
[0022]图2为本技术填充槽部分结构示意图;
[0023]图3为本技术连接结构部分结构示意图;
[0024]图4为本技术弹性层部分结构示意图。
[0025]附图标号说明:
[0026]100、道路原地基;110、道路基层结构;111、道路固定板;112、道路碎石层;1121、填充槽;200、软土原地基;210、软土基层结构;211、软土固定板;212、软土层;300、连接结构;310、下梁;311、插桩;312、焊接层;320、下连接杆;330、支撑杆;340、上梁;350、上连接杆;360、固定层;400、沥青层;500、弹性层;510、折边。
[0027]本技术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9]需要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0030]另外,在本技术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0031]实施例一,由图1

4给出,本技术包括道路原地基100、软土原地基200、连接结构300、沥青层400和弹性层500;
[0032]道路原地基100用于对道路交界处的道路基层结构110进行支撑,具体的,所述道路原地基100的顶部设置有道路基层结构110,所述道路基层结构110包括设置于道路原地基100顶部的道路固定板111和设置于道路固定板111顶部的道路碎石层112;
[0033]软土原地基200用于对软土基层结构210进行支撑,具体的,所述软土原地基200的顶部设置有软土基层结构210,所述软土基层结构210包括设置于软土原地基200顶部的软土固定板211和设置于软土固定板211顶部的软土层212;
[0034]所述道路碎石层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道路交界处防沉降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道路原地基(100),所述道路原地基(100)的顶部设置有道路基层结构(110),所述道路基层结构(110)包括设置于道路原地基(100)顶部的道路固定板(111)和设置于道路固定板(111)顶部的道路碎石层(112);软土原地基(200),所述软土原地基(200)的顶部设置有软土基层结构(210),所述软土基层结构(210)包括设置于软土原地基(200)顶部的软土固定板(211)和设置于软土固定板(211)顶部的软土层(212);连接结构(300),所述连接结构(300)包括分别设置于道路碎石层(112)和软土层(212)内部的下梁(310)、设置于下梁(310)之间的下连接杆(320)、分别设置于下梁(310)顶部的支撑杆(330)、分别设置于支撑杆(330)顶部且与下梁(310)平行的上梁(340)、设置于上梁(340)之间的上连接杆(350)和设置于所述上梁(340)顶部且铺设于沥青层(400)上方的固定层(360);沥青层(400),所述沥青层(400)铺设于道路碎石层(112)和软土层(212)的顶部的且将上梁(340)和上连接杆(350)包裹;弹性层(500),所述弹性层(500)铺设置于沥青层(400)的上方且将固定层(360)包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道路交界处防沉降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道路碎石层(112)和软土层(212)之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亚章龙梅
申请(专利权)人:湖南宇康工程建设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