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垃圾填埋场的生态修复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5391161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29 19: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用于垃圾填埋场的生态修复装置,包括:包括封闭容纳室、隔墙、臭气收集支管、臭气收集主管、曝气管、碱洗塔、酸洗塔,所述隔墙、所述曝气管、所述臭气收集支管均位于所述封闭容纳室内,且所述隔墙有至少一个并于所述封闭容纳室的底部垂直设置,以将所述封闭容纳室分割为至少两个分区,每个分区内设均堆放有垃圾、并在该垃圾的下部设所述曝气管,使得所述臭气收集支管一端与所述曝气管连通、另一端与延伸至所述封闭容纳室内的所述臭气收集主管连通;优点是:垃圾堆经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装置的运行后,可有效降低垃圾堆体内甲烷的浓度,大幅减少臭气产生量,降低垃圾含水率,保证开挖后筛分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证开挖后筛分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证开挖后筛分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垃圾填埋场的生态修复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垃圾填埋
,具体地说是一种用于垃圾填埋场的生态修复装置。

技术介绍

[0002]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生活垃圾逐渐由向江河湖海等低洼地带倾倒转变为垃圾集中填埋。后续城市垃圾收运水平不断提高,垃圾卫生填埋场因为成本低、工艺简单、卫生程度好在国内被广泛应用。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垃圾焚烧及生活垃圾分类循环利用等逐步取代了垃圾填埋,生活垃圾的处理逐步转向了减量化及无害化。但是,全国数以万计的填埋场使用完成之后,留下了大量的垃圾占用土地,制约着城市的发展。
[0003]为进一步释放土地价值,许多城市需要对填埋场进行开挖筛分利用,最大程度的释放土地价值。但是由于垃圾填埋物十分复杂,含水率高,在开挖筛分的过程中极易发生爆炸、臭气扰民,堵塞筛分机械的事故,让整个修复项目难以为继。如何确保在筛分开挖过程中不发生甲烷爆炸事故,有效控制对周边的臭气污染,保障垃圾含水率达到筛分机械的要求,是目前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提供一种用于垃圾填埋场的生态修复装置,目的是至少克服上述一种技术缺陷。
[0005]为了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用于垃圾填埋场的生态修复装置,包括:包括封闭容纳室、隔墙、臭气收集支管、臭气收集主管、曝气管、碱洗塔、酸洗塔,所述隔墙、所述曝气管、所述臭气收集支管均位于所述封闭容纳室内,且所述隔墙有至少一个并于所述封闭容纳室的底部垂直设置,以将所述封闭容纳室分割为至少两个分区,每个分区内设均堆放有垃圾、并在该垃圾的下部设所述曝气管,使得所述臭气收集支管一端与所述曝气管连通、另一端与延伸至所述封闭容纳室内的所述臭气收集主管连通,以将臭气依次运输至所述封闭容纳室外的所述酸洗塔、所述碱洗塔后排出;
[0007]其中,所述曝气管位于所述封闭容纳室下部的曝气沟内,且所述封闭容纳室下方沿其周向开设有集水盲沟,且该集水盲沟与垃圾堆外的集水池连通。
[0008]优选地,还包括位于封闭容纳室底部外的防渗膜、以及位于所述防渗膜下部的保护层。
[0009]优选地,所述保护层为土工布构成。
[0010]优选地,所述封闭容纳室的底端面由钢筋混凝土浇筑的底板构成、且该底端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坡度大于等于1%。
[0011]优选地,所述封闭容纳室内通过所述隔墙分割的每个区域宽度为10m,所述隔墙的
高度为1

2m。
[0012]优选地,所述封闭容纳室内通过所述隔墙分割的每个区域的中部设有集气盲沟,用于放置所述曝气管。
[0013]优选地,所述封闭容纳室的顶部对应其内部的垃圾堆设有晾晒组件。
[0014]优选地,还包括皮带机,用于将经所述封闭容纳室内处理后的垃圾输送至其外部的转运车辆上进行筛分。
[0015]本技术的一种用于垃圾填埋场的生态修复装置,其优点是:垃圾堆经过本技术装置的运行后,可有效降低垃圾堆体内甲烷的浓度,大幅减少臭气产生量,降低垃圾含水率,保证开挖后筛分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附图说明
[0016]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
[0017]图1为本技术一种用于垃圾填埋场的生态修复装置的纵剖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本技术一种用于垃圾填埋场的生态修复装置的横坡结构示意图;
[0019]其中:
[0020]封闭容纳室1、集气盲沟11、集水盲沟12、防渗膜13、保护层14、底板15、晾晒组件16、皮带机17、烟囱18;
[0021]隔墙2、臭气收集支管3、臭气收集主管4、曝气管5、风机51、碱洗塔6、酸洗塔7、集水池8、垃圾堆9。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23]根据图1、图2所示,本技术一种用于垃圾填埋场的生态修复装置,包括:封闭容纳室1、隔墙2、臭气收集支管3、臭气收集主管4、曝气管5、碱洗塔6、酸洗塔7,所述隔墙2、所述曝气管5、所述臭气收集支管3均位于所述封闭容纳室1内,且所述隔墙2有至少一个并于所述封闭容纳室1的底部垂直设置,以将所述封闭容纳室1分割为至少两个分区,每个分区内设均堆放有垃圾、并在该垃圾的下部设所述曝气管5,使得所述臭气收集支管3一端与所述曝气管5连通、另一端与延伸至所述封闭容纳室1内的所述臭气收集主管4连通,以将臭气依次运输至所述封闭容纳室1外的所述酸洗塔7、所述碱洗塔6后排出;该技术方案中,可将气体通过烟囱18后再排出。
[0024]其中,所述曝气管5位于所述封闭容纳室1下部的集气盲沟11内,且所述封闭容纳室1下方沿其周向开设有集水盲沟12,且该集水盲沟12与垃圾堆9外的集水池8连通;
[0025]该实施例中,曝气管5与风机51连接,通过风机51提供动力;所述封闭容纳室1由轻钢结构的厂房构成,其高度为6

10m,保证臭气不外溢。
[0026]在具体实现过程中,所述隔墙2的高度为1

2米,具体根据需要选择,且曝气管5的直径为300

500mm,通过风机51曝气、通风时间为1

2d;所述封闭容纳室1内通过所述隔墙2分割的每个区域宽度为10m,以有效地对垃圾堆9体内进行后续的通风并晾晒、脱水等操作。
而为了提高排气效果的同时提高使用寿命,所述封闭容纳室1内通过所述隔墙2分割的每个区域的中部设有集气盲沟11,用于放置所述曝气管5。进一步地,所述集气盲沟11的大小为1000
×
1000mm。
[0027]为保护场地,本技术结构还包括位于封闭容纳室1底部外的防渗膜13、以及位于所述防渗膜13下部的保护层14;所述防渗膜13为HDPE膜组成、且膜厚度为1.0

2.0mm,并在膜上设置600g/m2的保护层14,所述保护层14由土工布构成。
[0028]为便于水流集中,所述封闭容纳室1的底端面由钢筋混凝土浇筑的底板15构成、且该底端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坡度大于等于1%,使得垃圾堆9内的滤水进入所述集水盲沟12后流入集水池8内,以完成垃圾堆9体内的脱水工作。进一步地,所述集水盲沟12为1
×
1m的无盖板混凝土排水沟,内部填充碎石;所述集水池8内设置污水抽排泵,将收集的污水通过污水抽排泵送至后续的污水处理系统。
[0029]为方便对垃圾堆9体进行晾晒,所述封闭容纳室1的顶部对应其内部的垃圾堆9设有晾晒组件16;进一步地,所述晾晒组件16由设置在所述封闭容纳室1顶部的彩钢瓦组成,便于阳光对垃圾堆9体进行晾晒,彩钢瓦设置占屋顶总面积的50%以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垃圾填埋场的生态修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封闭容纳室(1)、隔墙(2)、臭气收集支管(3)、臭气收集主管(4)、曝气管(5)、碱洗塔(6)、酸洗塔(7),所述隔墙(2)、所述曝气管(5)、所述臭气收集支管(3)均位于所述封闭容纳室(1)内,且所述隔墙(2)有至少一个并于所述封闭容纳室(1)的底部垂直设置,以将所述封闭容纳室(1)分割为至少两个分区,每个分区内设均堆放有垃圾、并在该垃圾的下部设所述曝气管(5),使得所述臭气收集支管(3)一端与所述曝气管(5)连通、另一端与延伸至所述封闭容纳室(1)内的所述臭气收集主管(4)连通,以将臭气依次运输至所述封闭容纳室(1)外的所述酸洗塔(7)、所述碱洗塔(6)后排出;其中,所述曝气管(5)位于所述封闭容纳室(1)下部的集气盲沟(11)内,且所述封闭容纳室(1)下方沿其周向开设有集水盲沟(12),且该集水盲沟(12)与垃圾堆外的集水池(8)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用于垃圾填埋场的生态修复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位于封闭容纳室(1)底部外的防渗膜(13)、以及位于所述防渗膜(1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龙思杰谢文刚罗杰吴优罗文涛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