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由分立器件组成的限流恒流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377626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29 18: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由分立器件组成的限流恒流电路,涉及电源技术。包括分压单元、缓启动保护单元、三极管Q1和场效应管Q2;分压单元的输入端作为电源输入端;分压单元的输出端与三极管Q1的集电极电性连接,三极管Q1的基极与分压单元的输入端电性连接,三极管Q1的基极通过第三电阻R3与三极管Q1的发射极电性连接;缓启动保护单元的两端分别与三极管Q1的基极和集电极电性连接;三极管Q1的集电极通过第五电阻R5与场效应管Q2的栅极电性连接,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与场效应管Q2的源极电性连接,场效应管Q2的漏极作为限流恒流电路的输出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成本低廉,且其输出电流调制的灵活性更高,分立器件组成的电路有利于电路整体的散热。热。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由分立器件组成的限流恒流电路


[0001]本技术涉及电源技术,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由分立器件组成的限流恒流电路。

技术介绍

[0002]常规的电子电路设计中,例如10

100mA的LED灯驱动电路,其通常利用限流恒流电路对电流进行调控,其调控质量直接影响到整个系统的控制性能。目前用到的限流恒流电路大部分是用IC集成电路的解决方案,例如型号为OC5031B的芯片、型号为TX6410B的芯片等。然而,在半导体器件缺货和价格普涨的大环境下,IC集成电路方案的成本更是让产品价格翻倍。并且IC集成电路在有限的封装内,其散热性能差、积热严重。若长时间工作,其发热现象尤为严重,会导致产品寿命降低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由分立器件组成的限流恒流电路,解决了因在目前的IC集成电路价格普涨的大环境下导致驱动电路价格翻倍,以及因IC集成电路集成在有限的封装内致使其散热性能差的问题。
[0004]本技术所述的一种由分立器件组成的限流恒流电路,包括分压单元、缓启动保护单元、三极管Q1和场效应管Q2;所述分压单元的输入端作为电源输入端,与外界电压源电性连接;所述分压单元的输出端与三极管Q1的集电极电性连接,所述三极管Q1的基极与分压单元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三极管Q1的基极通过第三电阻R3与三极管Q1的发射极电性连接;所述缓启动保护单元的两端分别与三极管Q1的基极和集电极电性连接;所述三极管Q1的集电极通过第五电阻R5与场效应管Q2的栅极电性连接,所述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与场效应管Q2的源极电性连接,所述场效应管Q2的漏极作为限流恒流电路的输出端。
[0005]所述分压单元包括第一电阻R1和第二电阻R2;所述第一电阻R1的一端作为分压单元的输入端,所述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与第二电阻R2的一端电性连接,所述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一电阻R1和第二电阻R2的连接端作为分压单元的输出端。
[0006]所述缓启动保护单元为第一电容C1。
[0007]所述场效应管Q2的源极和漏极之间设有由第二电容C2和第四电阻R4组成的吸收单元;所述第二电容C2的一端与场效应管Q2的源极电性连接,所述第二电容C2的另一端通过第四电阻R4与场效应管Q2的漏极电性连接。
[0008]所述三极管Q1的发射机和集电极之间电性连接有稳压二极管ZD1,且所述稳压二极管ZD1的阳极与三极管Q1的集电极电性连接,所述稳压二极管ZD1的阴极与三极管Q1的发射极电性连接。
[0009]所述三极管Q1为NPN三极管。
[0010]有益效果
[0011]本技术的优点在于:通过由电阻、电容以及晶体管等分立器件组成的限流恒
流电路,解决了因目前的IC集成电路方案的价格普涨导致驱动电路价格翻倍的问题。相对于IC集成电路方案,由分立器件组成的驱动电路方案其成本更加低廉,且其输出电流调制的灵活性更高,更有利于电路的散热。
附图说明
[0012]图1为本技术的限流恒流电路的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3]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描述,但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任何限制,任何人在本技术权利要求范围所做的有限次的修改,仍在本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0014]参阅图1,本技术的一种由分立器件组成的限流恒流电路,包括分压单元、缓启动保护单元、三极管Q1和场效应管Q2。其中,三极管Q1为NPN三极管。分压单元的输入端作为电源输入端,与外界电压源电性连接,为限流恒流电路进行供电。
[0015]为了实现对外界电压源的分压,同时从经济效益上考虑,本实施例的分压单元由第一电阻R1和第二电阻R2组成。其中,第一电阻R1的一端作为分压单元的输入端,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与第二电阻R2的一端电性连接,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接地。第一电阻R1和第二电阻R2的连接端作为分压单元的输出端。从而实现了对外界电压源输出电压的分压作用。
[0016]分压单元的输出端与三极管Q1的集电极电性连接,三极管Q1的基极与分压单元的输入端电性连接,三极管Q1的基极通过第三电阻R3与三极管Q1的发射极电性连接。本实施例中,三极管Q1为过流动作三极管。即当限流恒流电路的输出电流超过阈值电流时,三极管Q1导通,从而使得场效应管Q2的V
GS
下降,场效应管Q2内阻增大,从而增大限流恒流电路输出回路上的阻抗,达到了降低电流到阈值电流的作用。
[0017]第三电阻R3用于调整阈值电流。本实施例的阈值电流可通过以下计算公式确定:
[0018]I0=V
BE
/R3。
[0019]其中,V
BE
是三极管Q1的基极和发射极的正向偏置电压,该电压一般在0.4

0.7V;I
O
为阈值电流;R3为第三电阻R3的电阻值。
[0020]缓启动保护单元的两端分别与三极管Q1的基极和集电极电性连接。缓启动保护单元的作用是使得场效应管Q2的开关动作的缓启动,可以避免限流恒流电路在刚上电时因输入的电压电流不稳定对后级器件造成损坏的问题。
[0021]具体的,缓启动保护单元为第一电容C1。第一电容C1可以是电解电容,也可以是钽电容。限流恒流电路在刚上电时,输入电流将先为第一电容C1充电。且在充电完成后,分压单元才有电流流过,从而确保上电后第一电阻R1的端电压缓慢增大的,即场效应管Q2的V
GS
是缓慢增大的,从而实现了场效应管Q2开关动作的缓启动。
[0022]三极管Q1的集电极通过第五电阻R5与场效应管Q2的栅极电性连接。第五电阻R5为场效应管Q2的V
GS
寄生电容的电压泄放限流电阻。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与场效应管Q2的源极电性连接,场效应管Q2的漏极作为限流恒流电路的输出端,与负载连接。
[0023]优选的,场效应管Q2的源极和漏极之间设有由第二电容C2和第四电阻R4组成的吸收单元。第二电容C2的一端与场效应管Q2的源极电性连接,第二电容C2的另一端通过第四
电阻R4与场效应管Q2的漏极电性连接。由第四电阻R4和第二电容C2形成的RC吸收电路用于吸收场效应管Q2的漏极和源极间的高压,防止场效应管容易损坏的问题。
[0024]优选的,三极管Q1的发射机和集电极之间电性连接有稳压二极管ZD1,且稳压二极管ZD1的阳极与三极管Q1的集电极电性连接,稳压二极管ZD1的阴极与三极管Q1的发射极电性连接。稳压二极管ZD1用于防止输入电压波动时,场效应管Q2的V
GS
电压超过场效应管Q2的V
GS
最大值,起到保护场效应管的作用。
[0025]关于场效应管Q2的V
GS
的值,其等于分压单元中第一电阻R1两端的电压。即V
GS
=VCC/(R1+R2)*R1。
[0026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由分立器件组成的限流恒流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分压单元、缓启动保护单元、三极管Q1和场效应管Q2;所述分压单元的输入端作为电源输入端,与外界电压源电性连接;所述分压单元的输出端与三极管Q1的集电极电性连接,所述三极管Q1的基极与分压单元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三极管Q1的基极通过第三电阻R3与三极管Q1的发射极电性连接;所述缓启动保护单元的两端分别与三极管Q1的基极和集电极电性连接;所述三极管Q1的集电极通过第五电阻R5与场效应管Q2的栅极电性连接,所述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与场效应管Q2的源极电性连接,所述场效应管Q2的漏极作为限流恒流电路的输出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由分立器件组成的限流恒流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压单元包括第一电阻R1和第二电阻R2;所述第一电阻R1的一端作为分压单元的输入端,所述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与第二电阻R2的一端电性连接,所述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伟桂裕鹏
申请(专利权)人:湖北美格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