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坑抗浮柔性组合支护及其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5358045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26 12:3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基坑抗浮柔性组合支护,包括支护桩、地下连续墙、壁板、底板以及柔性组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护桩和地下连续墙为前后设置,地下连续墙设置在基坑内侧,支护桩设置在地下连续墙后侧,所述地下连续墙底部朝向基坑内设置有底板,所述地下连续墙的立面均布有壁板,所述壁板与地下连续墙垂直设置,所述柔性组合装置设置在支护桩和地下连续墙之间。通过设置自复位的形式,保证了地下连续墙的泄压和自复位,在地下水压力太大而降水不及时时,可以通过收卷辊和弹性制作的配合,实现地下连续墙的主动上浮,但不破坏整体结构。但不破坏整体结构。但不破坏整体结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坑抗浮柔性组合支护及其施工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基坑抗浮
,具体涉及一种基坑抗浮柔性组合支护及其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建筑物的地下基坑抗浮形式一般采用抗浮锚固或者通过建筑的自重形式,现有土力学研究中对建筑物因上浮所产生的破坏原因、机理和特征等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并积累了较丰富的抗浮实践经验,发现破坏类型大致分两种情况:轻者仅使实际标高与设计标高稍有偏离,一般采用加载、抽水等简单措施即可恢复;严重时造成辅助支护结构的底板隆起、开裂渗水,局部混凝土压碎,直接影响结构安全和正常使用,需要采用加载、抽水、解压、洗砂等综合方法才能使结构稳定或恢复原状。在施工中,往往因为处置不及时,导致支护结构的脆性破坏,无法争取到基坑降水的时间,现有工程中往往需要在一边降水的同时,一边主动泄压,使连续墙在受压同时保持一定的动态稳定的状态。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基坑抗浮柔性组合支护,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基坑抗浮柔性组合支护,包括支护桩、地下连续墙、壁板、底板以及柔性组合装置,所述支护桩和地下连续墙为前后设置,地下连续墙设置在基坑内侧,支护桩设置在地下连续墙后侧,所述地下连续墙底部朝向基坑内设置有底板,所述地下连续墙的立面均布有壁板,所述壁板与地下连续墙垂直设置,所述柔性组合装置设置在支护桩和地下连续墙之间,所述柔性组合装置包括底部锚索、中部预紧装置和上部连梁;所述底部锚索穿过壁板端面并穿过支护桩;所述上部连梁设置在地下连续墙和支护桩的顶部,上部连梁一端与地下连续墙的顶部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支护桩的顶部通过弹性支座连接;所述中部预紧装置包括压力检测装置、收卷辊和钢索,所述钢索的一端横向穿过地下连续墙并锁定在支护桩上,所述钢索的另一端则通过收卷辊固定在地下连续墙上,所述钢索上设置压力检测装置,所述压力检测装置紧贴地下连续墙安装。
[0004]所述壁板为上大下小的梯形结构,所述底板下部设置凸齿。
[0005]所述支护桩和地下连续墙顶部均设置有冠梁,所述上部连梁连接在地下连续墙和支护桩的冠梁上。所述支护桩为等间距布置,支护桩之间采用柔性件连接。
[0006]另外,本专利技术还包括一种基坑抗浮柔性组合支护的施工方法,先施工支护桩,并在支护桩对应位置施工钢索安装孔和底部锚索穿设孔,后施工地下连续墙,并通过上部连梁将地下连续墙和支护桩连接,其中上部连梁一端与地下连续墙的顶部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支护桩的顶部通过弹性支座连接,其中地下连接墙底板和壁板均为一体预制;再施工底部锚索和中部预紧装置,所述底部锚索穿过壁板端面并穿过支护桩,深入基坑土体不少于15m;所述中部预紧装置包括压力检测装置、收卷辊和钢索,钢索通过钢索安装孔锚固在支
护桩上,当地下水位上升时,压力检测装置首先检测到压力增大,如超过预设值,则通过收卷辊放松,使得上部连梁处的弹性支座在地下连续墙上浮时上移微调,当地下水位下降时,压力检测装置首先检测到压力减小,如达到安全值,则通过收卷辊张紧,此时弹性支座在地下连续墙重力作用下回复。
[0007]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1、本专利技术设置的基坑抗浮柔性组合支护可以基本解决在地下水丰富的基坑中保证了支护强度,通过两层对拉形式,保证了其竖向的稳定。
[0008]2、通过设置柔性抗浮组件,可以满足结构的一般抗浮要求,并通过与支护结构的配合锚固,进一步使得支护结构刚柔形式更加稳固。
[0009]2、通过设置自复位的形式,保证了地下连续墙的泄压和自复位,在地下水压力太大而降水不及时时,可以通过收卷辊和弹性制作的配合,实现地下连续墙的主动上浮,但不破坏整体结构。
附图说明
[001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1]图1为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基坑抗浮柔性组合支护的剖面示意图。
[0012]图2为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基坑抗浮柔性组合支护的正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3]通过下面对实施例的描述,将更加有助于公众理解本专利技术,但不能也不应当将申请人所给出的具体的实施例视为对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限制,任何对部件或技术特征的定义进行改变和/ 或对整体结构作形式的而非实质的变换都应视为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所限定的保护范围。
[001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不足之处,从而提供一种基坑抗浮柔性组合支护。
[0015]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基坑抗浮柔性组合支护,包括支护桩1、地下连续墙2、壁板3、底板4以及柔性组合装置,所述支护桩和地下连续墙为前后设置,地下连续墙设置在基坑内侧,支护桩设置在地下连续墙后侧,所述地下连续墙底部朝向基坑内设置有底板4,所述地下连续墙的立面均布有壁板3,所述壁板与地下连续墙垂直设置,所述柔性组合装置设置在支护桩和地下连续墙之间,所述柔性组合装置包括底部锚索5、中部预紧装置6和上部连梁7;所述底部锚索穿过壁板端面并穿过支护桩1;所述上部连梁设置在地下连续墙和支护桩的顶部,上部连梁7一端与地下连续墙的顶部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支护桩的顶部通过弹性支座71连接;所述中部预紧装置包括压力检测装置61、收卷辊62和钢索63,所述钢索的一端横向穿过地下连续墙并锁定在支护桩上,所述钢索的另一端则通过收卷辊62固定在地下连续墙上,所述钢索上设置压力检测装置61,所述压力检测装置紧贴地下连续墙安装。
[0016]所述壁板为上大下小的梯形结构,所述底板下部设置凸齿31。
[0017]所述支护桩和地下连续墙顶部均设置有冠梁,所述上部连梁连接在地下连续墙和支护桩的冠梁上。所述支护桩为等间距布置,支护桩之间采用柔性件连接。
[0018]另外,本专利技术还包括一种基坑抗浮柔性组合支护的施工方法,先施工支护桩,并在支护桩对应位置施工钢索安装孔和底部锚索穿设孔,后施工地下连续墙,并通过上部连梁将地下连续墙和支护桩连接,其中上部连梁一端与地下连续墙的顶部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支护桩的顶部通过弹性支座连接,其中地下连接墙底板和壁板均为一体预制;再施工底部锚索和中部预紧装置,所述底部锚索穿过壁板端面并穿过支护桩,深入基坑土体不少于15m;所述中部预紧装置包括压力检测装置、收卷辊和钢索,钢索通过钢索安装孔锚固在支护桩上,当地下水位上升时,压力检测装置首先检测到压力增大,如超过预设值,则通过收卷辊放松,使得上部连梁处的弹性支座在地下连续墙上浮时上移微调,当地下水位下降时,压力检测装置首先检测到压力减小,如达到安全值,则通过收卷辊张紧,此时弹性支座在地下连续墙重力作用下回复。
[0019]以上所述,仅是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专利技术结构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专利技术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或修饰,均仍属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坑抗浮柔性组合支护,包括支护桩、地下连续墙、壁板、底板以及柔性组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护桩和地下连续墙为前后设置,地下连续墙设置在基坑内侧,支护桩设置在地下连续墙后侧,所述地下连续墙底部朝向基坑内设置有底板,所述地下连续墙的立面均布有壁板,所述壁板与地下连续墙垂直设置,所述柔性组合装置设置在支护桩和地下连续墙之间,所述柔性组合装置包括底部锚索、中部预紧装置和上部连梁;所述底部锚索穿过壁板端面并穿过支护桩;所述上部连梁设置在地下连续墙和支护桩的顶部,上部连梁一端与地下连续墙的顶部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支护桩的顶部通过弹性支座连接;所述中部预紧装置包括压力检测装置、收卷辊和钢索,所述钢索的一端横向穿过地下连续墙并锁定在支护桩上,所述钢索的另一端则通过收卷辊固定在地下连续墙上,所述钢索上设置压力检测装置,所述压力检测装置紧贴地下连续墙安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坑抗浮柔性组合支护,其特征在于:所述壁板为上大下小的梯形结构,所述底板下部设置凸齿。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坑抗浮柔性组合支护,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护桩和地下连续墙顶部均设置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唐仁王宇飞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市岩土勘测设计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