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含角鲨烯的茶油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5340735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26 12:0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含角鲨烯的茶油制备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所述的方法包括油茶籽粉酶解,乳状液层酶解,乳状液层破乳,油茶籽粕的萃取步骤;通过粒径不超过40目的油茶籽粉与水混合,以及特定酶制剂A进行油茶籽粉酶解,然后对乳状液层利用特定酶制剂B进一步酶解,冷冻破乳,再合并油层,利用茶油原液对油茶籽粕进行萃取。本方法可充分释放油茶籽细胞内的及提取所得乳状液层中的油相组分,同时以提取所得的茶油原液作为萃取剂,充分萃取茶籽籽粕中的角鲨烯,相较于现有水酶法在不使用额外有机溶剂的前提下,获得了更高的角鲨烯含量和更高茶油提取率的茶油,本工艺过程简单、环保,获得的茶油无引入有机溶剂,更为安全。更为安全。更为安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含角鲨烯的茶油制备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食品加工
,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含角鲨烯的茶油制备方法及该方法制备的茶油。

技术介绍

[0002]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是山茶科山茶属植物,是我国特有的油料作物。茶籽含油量平均在30%以上,茶油中油酸和亚油酸含量高达90%,有“东方橄榄油”之称。除此以还含有维生素E、甾醇、角鲨烯、多酚类物质。
[0003]茶油提取传统方法包括压榨法和浸提法。压榨法工艺操作简单,一般分为热榨法和冷榨法,热榨法出油率高,但高温易造成油茶籽营养成分的破坏,且毛油色泽较深,精制工艺复杂;冷榨法的低温压榨过程能够较好的保全油茶籽中多酚类和维生素E等活性成分,毛油色泽金黄,但出油率相对偏低,只有热榨法得率的一半左右。新兴水酶法制油是利用一种酶或者多种酶来降解植物种子细胞壁及其蛋白和多糖等,从而使其中的油脂得以释放的取油技术。水酶法制油技术操作条件温和,微量活性成分均可得到有效保护,制得的油纯度高,酸值及过氧化值低,可达到压榨成品一级标准,在茶油提取中具有独特的优势。但水酶法面临乳状液层过多,出油率较低,且亲脂活性物质如角鲨烯等包含在两亲性物质中,导致茶油的营养价值降低。
[0004]角鲨烯是一种高度不饱和的开链三萜化合物,由6个异戊二烯连接而成,不溶于水,易溶于石油醚、丙酮、四氯化碳等有机溶剂,具有抗氧化、抗炎、参与胆固醇代谢等活性。增加茶油中角鲨烯的含量可以增强人体健康,起到预防保健作用。为提高茶油中角鲨烯含量,大部分方法利用有机溶剂进行萃取,专利CN 110669579A采用超声辅助有机物石油醚从油茶籽粕中提取角鲨烯等功能因子;专利CN 113061484A采用乙醇、丙烷、二甲醚等多种有机溶剂萃取角鲨烯;专利ZL20140375211.3通过银离子与角鲨烯先络合再用石油醚萃取的方法。上述方法均使用了不同的有机溶剂来增加角鲨烯的萃取效率,虽然有机溶剂可大大提高角鲨烯的萃取效率,但面临大量有机溶剂的引入及处理的问题,进而带来食用安全隐患,因此上述工艺过程不环保,且易造成环境压力,有必要开发一种更安全和环保的含角鲨烯的茶油制备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含角鲨烯的茶油制备方法。该方法通过二次酶解充分破坏茶籽细胞结构并释放乳状液层中的油相组分,同时以提取所得的茶油原液作为萃取剂,充分萃取茶籽籽粕中的角鲨烯,相较于水酶法在不使用额外有机溶剂的前提下,获得了更高的角鲨烯含量,工艺过程更为环保。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7]一种含角鲨烯的茶油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08]S1.油茶籽粉酶解:将粒径不超过40目的油茶籽粉与水混合得油茶籽粉水混合体
系,油茶籽粉与水质量体积比为1:3~1:10g/mL,向油茶籽粉水混合体系中加入重量百分比为0.5~5%的酶制剂A,在30~60℃下酶解4~12h,酶解完毕后,过滤油茶籽粉水混合体系,截留所得油茶籽粕待用,液相分层得第一上层和第一下层;
[0009]S2.酶解:向第一下层加入相对于第一下层重量百分比为0.5~5%的酶制剂B,在30~60℃下酶解4~12h,酶解完毕后,离心得第二上层和第二下层;
[0010]S3.破乳:采用对第二下层冷冻来进行破乳,破乳后得第三上层,将第三上层与第一上层和第二上层合并,得茶油原液;
[0011]S4.油茶籽粕的萃取:将油茶籽粕与茶油原液混合,用茶油原液萃取油茶籽粕,去除油茶籽粕得含角鲨烯的茶油;
[0012]所述酶制剂A为蛋白酶、淀粉酶、果胶酶或纤维素酶中的一种或几种;
[0013]所述酶制剂B为蛋白酶或糖苷酶中的一种或多种。
[0014]其中,由于油密度较小,因此茶油、水及酶混合时,由于茶油密度低,在混合酶解后聚集在上层,其余包含部分茶油、油茶籽粉、酶及酶解后的部分物质,由于密度相对较大会在下层聚集,由于不相混溶,会形成油包水或水包油的乳状液层;第一上层、第二上层、第三上层为油层,第一下层、第二下层为乳状液层。
[0015]本方案通过不超过40目粒径的油茶籽粉与水混合,通过特定酶制剂A进行油茶籽粉酶解,然后对得到的乳状液层利用特定酶制剂B进一步酶解,冷冻破乳,再合并油层,利用合并的油层对油茶籽粕进行萃取,在不使用有机溶剂萃取的前提下,萃取油茶籽粕中角鲨烯含量,最大化的提高所得茶油中角鲨烯的含量和茶油提取率。
[0016]进一步地,所述油茶籽粉为去壳油茶籽烘干后粉碎所得。
[0017]粒径过大会导致油茶籽粉比表面积过小,不利于茶油能及角鲨烯的萃取。
[0018]进一步地,步骤S1.或S2.所述酶解完毕后,还需对酶进行沸水浴灭活。
[0019]进一步地,步骤S4.油茶籽粕与茶油原液混合,其质量体积比为1:1~1:10g/mL。
[0020]进一步地,步骤S4.中萃取油茶籽粕1~3h。
[0021]进一步地,步骤S4.中萃取为重复萃取2~3次。
[0022]进一步地,步骤S3.中冷冻条件为

40~

10℃储藏8~20h。
[0023]进一步地,步骤S1.中液相分层为静置分层。
[0024]进一步地,步骤S3.破乳后还需进行离心,得到上层油层3。
[0025]基于此,上述制备方法制备得到的含角鲨烯的茶油也应该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002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27]本专利技术利用特定粒径的油茶籽粉,并通过对油茶籽粉和乳状液层的二次酶解,充分破坏油茶籽细胞完整结构并释放乳状液层中的油相组分,同时以提取所得的茶油原液作为萃取剂,充分萃取茶籽籽粕中的角鲨烯,相较于现有水酶法在不使用额外有机溶剂的前提下,获得了更高的角鲨烯含量和更高茶油提取率的茶油,本工艺过程简单、环保,获得的茶油无引入有机溶剂,更为安全。
附图说明
[0028]图1为应用例2不同组小鼠空腹血糖的测定。
[0029]图2为应用例2不同组小鼠糖化血红蛋白的测定。
[0030]图3为应用例2不同组小鼠血液中甘油三酯的测定。
[0031]图4为应用例2不同组小鼠血液中总胆固醇的测定。
[0032]图中“#”表示与对照组相比,p<0.05;“###”表示与对照组相比,p<0.001,“*”表示与模型组相比,p<0.05,“**”表示与模型组相比,p<0.01。
具体实施方式
[0033]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例来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但实施例并不对本专利技术做任何形式的限定。除非特别说明,本专利技术采用的试剂、方法和设备为本
常规试剂、方法和设备。
[0034]实施例1
[0035]按照如下方法制备含角鲨烯的山茶油,包括如下步骤:
[0036]S1.油茶籽粉酶解:将粒径6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含角鲨烯的茶油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S1.油茶籽粉酶解:将粒径不超过40目的油茶籽粉与水混合得油茶籽粉水混合体系,油茶籽粉与水质量体积比为1:3~1:6g/mL,向油茶籽粉水混合体系中加入重量百分比为0.5~5%的酶制剂A,在30~60℃下酶解4~12h,酶解完毕后,过滤油茶籽粉水混合体系,截留所得油茶籽粕待用,液相分层得第一上层和第一下层;S2.酶解:向第一下层加入相对于第一下层重量百分比为0.5~5%的酶制剂B,在30~60℃下酶解4~12h,酶解完毕后,离心得第二上层和第二下层;S3.破乳:采用对第二下层冷冻来进行破乳,破乳后得第三上层,将第三上层与第一上层和第二上层合并,得茶油原液;S4.油茶籽粕的萃取:将油茶籽粕与茶油原液混合,用茶油原液萃取油茶籽粕,去除油茶籽粕得含角鲨烯的茶油;所述酶制剂A为蛋白酶、淀粉酶、果胶酶或纤维素酶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酶制剂B为蛋白酶或糖苷酶中的一种或多种。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含角鲨烯的茶油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恒史劲松张霁霄周俊杰卢雄候智兴刘超蒋敏许正宏李建洲邵心怡
申请(专利权)人:清华大学无锡应用技术研究院江南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